古時候某甲到別人家里做客,看見這家人廚房里的煙囪是直的,劈好的木柴就碼在爐灶旁邊。某甲就對主人說:“你這樣子是不安全的啊。煙囪是直的,火星兒就容易從煙囪口里噴出去,掉在房頂上可不就著了?木柴碼在爐灶邊,稍有不慎就容易引發(fā)火患。我建議你把煙囪改成曲折的樣式,把柴禾搬走換個地方。”
主人聽不進去,敷衍地說:“好啦好啦,等我有時間再去弄吧!”某甲一走,主人就把這事情拋在腦后了。
沒過幾天,這一家子果然失火了,大火躥上了屋頂,燒得噼啪亂響。四周的鄰居們都出動了,有的潑水有的撲打,費盡周折才把大火撲滅了。
主人為了表達對鄰里的感激之情,特意殺牛宰羊,置辦酒席答謝。東鄰王大哥臉上燎起了大泡,功勞最大,讓王大哥坐了上席;西鄰李大伯把手臂燙傷了,請李大伯坐二席……就這樣按照“功勞”大小依次坐定。
這時候李大伯對主人說了:“大兄弟,不是我說你,前兩天不是有位客人建議你改造煙囪、搬走木柴的嘛?你要是當初聽了人家的話,我們還用累死累活地幫你滅火嗎?你還用殺牛備酒地答謝我們嗎?要我說,最該感謝的是那位提建議的客人呀!”
主人聽了恍然大悟,把某甲請來坐在上席。
后來人們用“曲突(突,煙囪)徙薪”這個成語來表示事先做好準備措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