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臣周忱以善于理財聞名。他擔任多年工部左侍郎,巡撫江南各府總督稅糧,后來曾有機會被提拔為戶部尚書,但是因為明朝不允許蘇州、松江、江西、浙江兩府兩省籍貫的人在戶部任職,所以又改回工部任職,仍然負責督辦江南稅糧。
周忱作為理財專家,有著記憶力超群的頭腦,他又養(yǎng)成了整理記錄、保存檔案的習慣,所以做事極少出現(xiàn)紕漏。經過他手的錢糧不可計數(shù),可他都能打理得井井有條,一絲不亂。有一回,他查出外埠運來的糧米損耗過多,運輸?shù)娜苏f是因為某日在江上遇到大風,所以損失掉不少糧食。周忱脫口說道:“你說的這天江上沒有起風。”說著就翻開記錄天氣的簿冊給大家看。眾人都暗自驚服,覺得在周忱面前是沒法說假話的。
周忱辦事講求效率。按照原本的規(guī)矩,官員的祿米從蘇州、松江、常州等地采購后,要統(tǒng)一運到南京,然后讓官員們去南京領取。周忱認為這樣不合理,上書建議說:“反復轉運損耗太大,應當讓官員就近到產糧地直接支取祿米?!背⒉杉{了周忱的建議,當年就節(jié)省了糧米損耗共計六十萬石。
有一次周忱進京辦事,聽說宮中重建大殿,準備采購一萬斤牛膠做彩繪用。周忱就建議道:“倉庫里貯存的牛皮已經年久朽壞,不如直接拿出來熬成牛膠,可以節(jié)省購膠的費用;等新牛皮上市的時候,再買牛皮入庫就是了。”大家都說周忱的辦法最經濟。
“土木堡之變”的時候,眼看瓦剌大軍就要打到北京,朝臣們都在議論要不要燒掉通州大倉,以免糧食落入敵寇手里。這時周忱正好在京城,他對主政的于謙等人說:“通州離北京不過四十里,倉中儲糧幾百萬石,足夠駐京軍隊一年的兵糧。不如讓士兵們預支一年祿米,自行前往通州領取,不是既省力又避免浪費嗎?”于謙照周忱的辦法做了,很快通州糧倉被一取而空,士兵們提前領到了一年的兵糧,也都很開心。
可是,周忱的這些做法侵犯了不少官員的利益,他們糾集起來彈劾他,使周忱被迫辭官回家。周忱罷官后,繼任的財政官員笨得要命,不幾年就把江南魚米之鄉(xiāng)搞得鬧了饑荒。吳地的老百姓更加懷念周忱的好,為紀念他,人們在很多地方為他修建了生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