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代的統(tǒng)一開啟了中國歷史新篇章,對中國歷史起到很大促進作用,在法律方面極具開創(chuàng)性,以“律”為主要形式的秦律為統(tǒng)一帝國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秦代法制是在法家法律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但在秦朝法制不斷發(fā)展中包含大量的儒家思想成分,這對中華法系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秦朝法制;儒家思想;禮德
中圖分類號:I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092 -01
一、秦代法制概況
(一)秦朝的建立及其立法活動。
自秦實行商鞅變法以來奉行法家“以法治國”的主張,秦代的統(tǒng)一,對中國歷史發(fā)展起到了進步作用,在法律方面也具有開創(chuàng)性建設,在法家思想中建立起來的秦代法律中同時滲透著儒家思想。
從《云夢秦簡》中發(fā)現(xiàn)涉及法律的有6種,大致分為四類:秦律、《法律答問》、《封診式》、《為吏之道》。秦同意后繼承傳統(tǒng)法律淵源的基礎上,其他法律形式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二)秦律的具體內容。
1.法律形式。
秦朝在統(tǒng)一之前的立法活動很少,經商鞅兩次變法,改法為律后又制定了許多新的法律令。秦朝建立后,沒有大規(guī)模的制定律典的活動,而是陸續(xù)沿襲秦國的立法模式制定頒布許多新法令,形式比較繁雜。從史書記載和出土的秦簡來看,主要有“律”、“令”、“式”、“法律答問”、“廷行事”、“程”、“課”7種形式。
2.刑事立法方面。
秦律在形式立法上輕罪重罰、不赦不宥,實行連坐;秦朝的刑罰體制主要分為6類:生命刑、身體刑、勞役刑、財產刑、身份刑、流放刑,可以看出秦朝的刑罰體制還是比較完善的。
3.民事立法方面。
所有權在秦代民事法律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指官私土地及其他官私財產的所有權。其次是婚姻與家庭關系秦律對男女結婚及離婚等事項均有規(guī)定,秦律對丈夫權利有所限制,對妻子的權利有所保障。
4.行政立法方面。
秦統(tǒng)一全國后,實行專制獨裁統(tǒng)治?;实凼欠饨▏业淖罡呓y(tǒng)治者,獨攬全國一切大權。在中央,秦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分郡縣兩級,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以及專制皇權。
5.經歷立法方面。
秦代的經濟法規(guī)頗多。第一,有關農業(yè)生產管理的規(guī)定;第二,有關官營手工業(yè)官吏的規(guī)定,另外還建立了生產責任制以及產品檢查評比制度;第三,有關自然資源保護的規(guī)定,從《田律》可以看到秦律對自然資源的保護。
秦朝在法律方面對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做了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貢獻,其法律伸向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這為今后中華法系的建成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其儒家思想日漸深入人心,即使在秦朝這個“以法”開創(chuàng)的朝代也無不滲透。
二、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可以說貫穿于整個法制史,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總的來說主要是“禮”與“德”。儒家思想對法律的態(tài)度也為“德主刑輔”。
“禮”,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長期存在、維護血緣宗法關系和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言行規(guī)范的總稱?!岸Y”在西周時期就為統(tǒng)治思想,深入至立法時方方面面。儒家強調宗法等級之分,將倫理視為立法原則,法律必須維護倫理道德,尊崇“親親相隱不為罪”;“禮”即調整家庭內部關系也調整國家內部成員的關系,國家是一個宗法大家庭,君主為家長,臣民聽家長的言辭,在家庭中要盡“孝”,在國家要盡“忠”,以法律來規(guī)制“家庭”。
“德”在先秦統(tǒng)治中占有一定地位,“道之以德”就是以德教治世,以德教化。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對臣民灌輸儒家的宗法綱常與倫理等級觀念,從而到達到統(tǒng)治者一統(tǒng)的目的,用“德”去助刑實現(xiàn),用“德”去教育減少犯罪,幫助改化。
三、儒家思想對秦代法制的影響
秦律中的法家思想最為突出,以其“嚴刑重罰”而著稱,而“焚書坑儒”更是抹殺了儒家思想,秦朝是在統(tǒng)一六國的基礎上建立,要定紛止爭必須要有嚴苛而統(tǒng)一的法律來制約。
1.等級觀念。
儒家的等級觀念非常突出,在秦朝法制中的集中體現(xiàn)就是同罪異罰。儒家為了維護貴賤有別、長幼有序的宗法等級制度,主張刑有等級或同罪不同罰?!鞍吮僦贫取笔菍哂刑厥馍矸莸娜藢嵭袃?yōu)惠待遇,不按常法行事,目的在于維護禮所強調的等級秩序的一種制度,后世的“八議”即源于此。秦律中因官職等級不同來確定刑罰的輕重也是常見的。官吏享有犯罪時減免刑罰的特權,雖犯相同的罪,對官吏只處以罰款二甲的輕刑,對平民處以戍邊二年的重刑。這種因官職等級不同而同罪異罰的刑罰原則,說明了秦律對官吏享有特權的承認與保護。
2.倫理思想。
“倫理”是指家族倫常秩序,其實質就是“孝”。秦律中有許多關于“不孝”罪的規(guī)定,這反映了秦統(tǒng)治者維護封建倫理秩序的愿望,秦統(tǒng)治者對儒家懲治倫理犯罪維護封建倫理的法律思想是有所尊崇的,其將有些行為具體化為法律條文顯然是繼承了儒家的“孝道”思想的,而并不是完全按照法家的主張去立法。秦律對不孝罪的規(guī)定,也為后世封建法典所繼承,如“一準乎禮”的唐律就把不孝作為“十惡”大罪之一。
四、儒家思想對秦代法家思想的影響
秦朝的法制推行者主要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李斯的思想是從儒家思想轉變的,他師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繼承荀子天下一統(tǒng)民本思想思想,秦統(tǒng)一后,他主張統(tǒng)一車軌、文字、度量衡。荀子:“君者,舟也。庶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边@是君與民的關系。李斯則發(fā)展了荀子的“節(jié)用裕民”、減輕賦稅的王道思想,只是他處于秦始皇時期,以儒家的思維方式迎合秦朝的集權統(tǒng)治使得秦朝得到一統(tǒng)。使秦朝在結束了六國紛爭之后,進而結束了思想的混戰(zhàn)走向盛況。
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實行“嚴苛峻罰”,同時在立法中滲透著儒家思想文化,儒家“禮”與“德”的先入指導結合法家“以法為本”,“法、術、勢”的思想,有效的將“人治”推行,使社會走向頂峰,儒家思想對秦朝的法制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整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
參考文獻:
[1]《論語》
[2]《孟子》
[3]《史記·李斯列傳》
[4]朱蘇人《中國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期
[5]溫克勤:“先秦儒家倫理精粹與中華民族精神”,《倫理學研究》,2004年第6期
[6]張國華:《中國法律思想史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7]金亮新:“我國秦漢時期儒家法律思想研究”,《福建論壇》2008年
作者簡介:郁蓮(1991.12-),女,漢族,新疆人,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