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中國目前那些保持曝光率的財團掌門人多半都屬于這一類。他們最常用的手法是,從銀行、保險公司獲取低成本資金,然后通過股權投資、建造住宅等方式獲取投資收益。
上一期,我寫了一篇關于香港的文章,提到了香港股市“老千股”坑害散戶的問題。有朋友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
這讓我突然想到了一個更大的話題,即中國那些所謂“資本大佬”們都是怎么運作資本,把別人的錢放進自己的口袋的。大佬太多,套路更多,但萬變不離其宗,可以把他們的運作模式分為三類,三重境界。
老千股是第一類,即通過資本市場的法制、監(jiān)管不完善,悄悄地進行財富轉移。股民只能看在眼里,但卻沒有辦法改變,因此這一類運作手段的境界,可以稱之為“明火執(zhí)仗”。
老千股真的有點意思,有意思在于,它證明了股民的求富欲望和投資常識之間存在著太大的錯配。老千股的另一個稱呼是“仙股”,“仙”是英文“cent”的音譯,即股價跌到很低,甚至一分錢的股票。
在這個時候,初來乍到或者被那些靠天吃飯的券商所慫恿的投資者就會這樣想:既然已經跌到一分,那么肯定不會再跌了,因為一分錢已經是最小的計價單位。我盡管買,不能穩(wěn)賺,也必定不賠。于是,假定一位投資者以1萬元買了100萬股。他等著,認為過段時間哪怕股票只要漲到1分半,他也能賺5千。
但他錯了,他不知道股市有個操作手法叫并股。第二天,大股東就開始玩這一招了,“兩股變一股”,這意味著投資者手中的股票變?yōu)榱?0萬股,從理論上講,股價也變?yōu)閮杀?,即兩分錢一股。那么,投資者手中的股價總額依然是1萬元,不賺不賠。
但他又錯了。公司搞合股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股價可以重新跌。于是,股價又跌到了1分錢,這下可糟了,投資者虧了一半。接下來,大股東還會周而復始地玩下去,等待更多不明真相的投資者上當受騙。
實際上,你要知道一個細節(jié),在滬港通開通之際,監(jiān)管對其中的港股通(內地投資者買港股)設有嚴格的購買限制。即投資者只能買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shù)、中型股指數(shù)的成分股和A+H股公司股票。這些股票都是相對“靠譜”的大中型股票。監(jiān)管目的之一是,希望保護內地投資者,避開那些仙股、老千股。
香港股市如此,A股的“資本運作”手法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里就不再多說了,免得股民叫苦。但有一點你要明白,大佬們之所以能在股市達到“明火執(zhí)仗”的境界,一個最通俗的原因是,股市是不需要剛性兌付的,即“融資可以不還”。
那么,在那些需要剛性兌付的地方,大佬就沒有辦法嗎?顯然不是。這就是第二類套路,制造壞賬。
中國銀行體系的壞賬問題好像是個周期性現(xiàn)象。在上個世紀末,因為巨額的壞賬,外國人曾唱衰說,中國的銀行已“技術上破產”。但中國后來的發(fā)展證明,中國的銀行非但沒有破產,反倒成了世界上最賺錢的金融機器。
但壞賬上升,隨著經濟放緩,已重新浮出水面。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幾年前曾在一個論壇上公開講:原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曾私下被人揶揄,說央行政策造成了大量銀行壞賬,吳曉靈情急之下回擊說,“沒有那么多壞賬,中國哪來那么多富人?!?/p>
這翻調侃雖然夸張,卻十分耐人尋味。壞賬的白話文解釋就是“借錢不還”,然后銀行一筆勾銷,最后納稅人和儲戶買單。而那些借錢的人卻沒事,公司都是有限責任,破產即可,而背后大佬則絲毫無損,得以在一線城市成批買入物業(yè)。這種制造壞賬的套路,境界可以叫做“遁于無形”,但和第一種“明火執(zhí)仗”相比,顯得有點猥瑣和缺乏技術含量。
第三類是工具套利,即用不同的金融工具融資和投資,賺取其中的資金價差和投資收益。實際上,中國目前那些保持曝光率的財團掌門人多半都屬于這一類。他們最常用的手法是,從銀行、保險公司獲取低成本資金,然后通過股權投資、建造住宅等方式獲取投資收益。
但不論怎樣,第三類套路中,他們終究會把融到的錢還回去。因此,和前兩類套路對比,他們的境界完全可以稱之為“業(yè)界良心”。真的。
“明火執(zhí)仗”、“遁于無形”和“業(yè)界良心”這是中國資本大佬搞“資本運作”的三重境界。在普通人財富焦慮感日益加劇的時點,我衷心希望,最后一種境界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