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融
早已橫亙在亞歐大陸東西兩端的貿易之道——絲綢之路,其背后反映著貿易大交流、民族大遷徙、文化大融合、文明大發(fā)展那內容極為豐富的年代。
以長安為起點,敦煌為中樞的“絲綢之路”,橫貫歐亞大陸。極盛于中國的漢唐時期,長達近千年。雄深雅健,輝煌燦爛的敦煌藝術和絲路文明,作為“和而不同”,“天下為公”、互利共贏的中華文明的驕傲,為世所公認。但是,伴隨著河西走廊的封閉,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轉移,絲路的輝煌也戛然中斷,沉寂了數(shù)百年。直到列強的堅船利炮打破了鎖關的大清國門,探險家們紛紛潛至西域盜寶,才驚醒了國人,引起有識者的重視。但這種重視,僅止于把它作為歷史的遺產(chǎn)來進行保護、研究、而很少有人關注到它的現(xiàn)實意義。有之,則功在二人,先是張大千,后來是謝振甌。
大千先生早年從文人寫意畫入手,但當他看到流落內地的敦煌畫跡,便幡然覺悟到中國畫傳統(tǒng)的繼承、弘揚,不能局限于文人寫意,而必須兼有大手筆,大氣局的創(chuàng)作。于是毅然西渡流沙,以面壁石室兩年之功,為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注入了經(jīng)典傳統(tǒng)的強大活力。從此畫風丕變,開創(chuàng)了恢宏博大的境界,一時震動畫壇。但由于種種原因,新中國成立之后,敦煌藝術和絲路文明又回復到歷史遺產(chǎn)的保護、研究之中,而與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脫離了關系。
振甌兄早年也是從寫意開始的,師從同邑徐堇侯先生。1975年起轉而鐘情敦煌藝術,不久便舉家西北,移居西安,全身心地投入到“絲綢之路”的探隱發(fā)微,且不限于敦煌,而是廣泛地涉及絲路文明的全部,包括藝術文物,山川河岳,族群民情;即使后來回歸南方,仍時時重返絲路,長達35年之久,用情之深,視野之廣如此。他不僅把敦煌藝術成功地融入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技法中,更把整個絲路文明成功地融入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主題中。振甌兄對絲路的鐘情,不只是對歷史的回眸,追問“我們從哪里來”?更是對未來的向往,追問“我們到哪里去”?立足點則在現(xiàn)實的關懷,關懷現(xiàn)實的中國畫。但與大千先生不一樣,他更進而關懷現(xiàn)實的中國文化,關懷現(xiàn)實的民族復興。
我們今天沿“絲綢之路”去旅行,去考察,去采風,看到的是浩瀚蕭索的山川河岳,淳樸蒼涼的族群民情。但振甌兄卻是融入了絲綢之路,用他的畫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浩瀚奔放的山川河岳,淳樸激昂的族群民情。曾經(jīng)的輝煌早已沉寂,他要喚醒沉寂中的輝煌,使它重光于今天,傳薪于將來?!皾h并天下”的長楊瓦當,“登高明,望將來”、“長樂光明,萬年宜壽”、“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銘文錦繡,千古英靈,磅礴通其心,令他慷慨高亢,壯懷激揚。
幾十年來,他借絲路上的一個個起點,一處處溝壑戈壁,一件件文物,一個個歷史事件,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風云奔走的力作,《絲綢之路》《長安西市圖》《大漠凈土》《大唐伎樂圖》《唐玄奘榮歸長安》《帕米爾風情》《空海入唐》《鑒真東渡》《錦繡文章系列》……大場面的鋪陳,矯健的千姿百態(tài),空實明快的線描,光耀璀璨的色彩,嚴謹周密又離披缺落,充沛著雄深雅健的力量,煥放著輝煌燦爛的熱情。謝稚柳先生曾說,莫高窟的壁畫,相比于宋、尤其是明清的卷軸,猶如江海之于池沼。一千多年來的中國畫壇,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于池沼的幽雅,而忘懷了江海的壯觀。振甌兄的創(chuàng)作,正可使我們重新激揚起心中的滋肆汪洋。
“圖畫者,有國之鴻室,理亂之綱紀?!倍鼗退囆g和絲路的現(xiàn)實意義,不僅止于推動中國畫大手筆的創(chuàng)新,更在于促成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但自覺地借鑒敦煌藝術和絲路文明推動中國畫大手筆的創(chuàng)新,正昭示著呼喚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時代精神。振甌兄把“絲綢之路”作為一種精神,作為自己追求藝術的精神故鄉(xiāng),當他在自己的藝術生涯取得巨大成功之際,恰值黨中央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宏大構想,更使他充滿信心地認為:“這一構想的提出,將實現(xiàn),將迎來漢唐般的新一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編輯: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