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水孕育著永春文明
周梁泉
民盟泉州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永春余光中文學館副研究員
自古以來,水與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桃溪是永春的母親河,為晉江東溪之源頭。據考,在3 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1956年7月,廈門大學考古實習隊在桃溪之畔的霞陵山一帶發(fā)現許多商周時期的陶片和石器,證明這里早在3 000年前即有人類活動。從宋代到民國,桃溪兩岸成為泉州沿海通向閩中西內陸的重要中轉站,商旅行人絡繹不絕,瓷器、紅菇、香菇、筍干、紙品、桐油、木炭等經桃溪順流而下,直抵南安、泉州,有的再裝上泊于泉州港口的遠洋船舶,踏上“海上絲綢之路”的漫漫旅程,沿海的手工業(yè)品和海產品亦經此源源不絕地運往內陸。來來往往之間,文明就這樣逐漸誕生了。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永春的華僑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五代后周期間(公元951—960年),就有永春人出國經商。
“永春人出洋史至今已超千年,目前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以及港澳臺同胞多達130萬人,足跡遍布世界上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p>
從古至今,在永春還誕生了太多英雄俊杰。唐時,盛均就成了永春歷史上第一位進士;五代陳保極兄弟詩名聲騰江左;留從效致力于海上貿易,實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chuàng)者;宋代孕育出丞相留正、少師莊夏、理學家陳知柔;明代出了狀元莊際昌、著名詩人顏廷榘;清代出了武探花周自超、農民起義領袖林??;民國出了國府委員宋淵源等賢人達士;當代則有“一鄉(xiāng)三僑領”尤揚祖、顏子俊、李鐵民,原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最典型的“國共親兄弟”梁披云、梁靈光,隱世才子余承堯,鄉(xiāng)愁詩人余光中,南洋畫派先驅劉抗……
永春文明在桃溪水的滋養(yǎng)下煥發(fā)了別樣光彩。西晉末年,中原動蕩,大量士族進入福建,一些人順著晉江水溯游而上,來到桃溪河畔繁衍生息、發(fā)展。隋滅南陳后,陳后主之子陳鏡臺帶領家室逃難到永春石鼓、蓬壺居住,鬧廳、鼓墜舞等宮廷音樂從此在山城生根發(fā)芽,翻開了永春文明的新篇章。
桃溪水還讓永春白鶴拳走出了國門。1929年8月應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之邀,永春武術屆人士組成“閩南國術團”,于10月間到新加坡、馬來西亞進行巡回表演,這是我國民間武術團體的第一次出訪。之后應廣大僑胞的要求,閩南國術團留下林寶山、潘孝德等部分拳師先后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巴生、實兆遠、馬六甲等地設立國術館,與先前出洋的干德源、李載鸞、李妙、李顯等人一起傳授永春白鶴拳,使永春白鶴拳在東南亞得以廣泛傳播。古老的民族瑰寶在愛國華僑的推動下成為聯結海內外同胞的紐帶。
桃溪水還讓阿拉伯香長駐永春,發(fā)展出了遠近聞名的制香產業(yè)。300多年前,居住在泉州灣的阿拉伯蒲氏后裔于明末清初移居永春達埔鎮(zhèn)漢口村,香開始在這里流傳、發(fā)展。2014年4月,中國香都落戶永春達埔,這意味著永春成為中國首個國家級制香基地。如今,永春已經發(fā)展衍生出近300家香企,從業(yè)人員近3萬人,銷售網絡遍布全國,還出口到歐洲、東南亞等地區(qū),與河北古城、廣東新會、廈門翔安合稱“中國四大制香基地”,成了行業(yè)排頭兵。
一方水土一方人,從古至今,桃溪水孕育著永春的文明。地靈故人杰,水好春永在,近年永春又通過大力治水,使桃溪水更清了,永春天更藍了。
責任編輯董明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