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亞楠
“沒眼人”眼里沒有光,但心是敞亮的,而我們看似光鮮,但其實未必有他們明白和快樂——這也是亞妮被“沒眼人”故事徹底牽住并為之努力付出的原因
亞妮永遠都記得自己第一次見“沒眼人”時的場景。2001年10月25日,她作為浙江衛(wèi)視的主持人為一檔節(jié)目的采訪去了山西省左權(quán)縣的紅都村。在那里拍完片子返程的路上,她聽到了不遠處傳來的歌聲。原來村子舊祠堂的戲臺上,11個盲人正坐在打成四方的鋪蓋上吹拉彈唱,那歌聲她聞所未聞,雖聽不懂唱詞,卻被感動到淚濕了眼眶。那時刻亞妮突然想起了指揮家小澤征爾對瞎子阿炳《二泉映月》的評價,“這個音樂我是應(yīng)該跪著聽的”。
太行人管這些盲人叫“沒眼人”。傳說在抗戰(zhàn)期間,他們是一支八路軍的特殊情報隊伍。沒有編制和史載,他們存在于山里老鄉(xiāng)的口口相傳中。左權(quán)縣寫縣史的人,只記載他們是“盲人宣傳隊”,“1938年成立,深入敵占區(qū)宣傳抗日,38年以前自發(fā)走村串鄉(xiāng)演出”。太行人相信,“沒眼人”有算測禍福、指點迷津的能力,所以每逢著結(jié)婚、生子、葬禮,“沒眼人”都會被請去唱歌表演,這是他們得以維持生計的方式。
這些“沒眼人”長年在太行山溝里的1700個村莊流浪,生老病死一茬茬地換,雖然后來的徒弟跟八路沒什么關(guān)系,但他們在部隊行軍的風(fēng)范70年未變,所以亞妮說:“走進這群“沒眼人”的隊伍,感覺就像是走進了軍營,同時也是走進了歷史”。
亞妮還從朋友那里得知,這些能同時操辦五六樣樂器的“沒眼人”,無意中保存了中國西部民歌——遼州小調(diào)最原生的狀態(tài)和最完整的曲牌曲目。人和歌都燃起了亞妮了解并記錄的欲望。因為在她看來,“那些亦真亦幻的故事或傳說,包含戰(zhàn)爭懸史,關(guān)乎人文失落,逼向人性,逼向一種活著和死去的生態(tài)蛻變的詰問,記錄這支隊伍,入情入理”。
揭秘“沒眼人”前史
彼時亞妮的身份是浙江衛(wèi)視的當家花旦,身兼主持人、編導(dǎo)和制片人,甚至把包括金話筒在內(nèi)的所有主持人大獎都拿了個遍。她坦言,起初決定記錄這群“沒眼人”,是職業(yè)敏感的使然,為的是拍部這樣題材的紀錄片,放進《亞妮專訪》欄目里播放,讓她始料未及的是,在與“沒眼人”的不斷接觸中,這些“絕對另類”的故事在她心里扎下了根,從而產(chǎn)生了拍一部電影的想法,而這電影一拍就是十年。
10年后,亞妮帶著新書《沒眼人》歸來,在北大百年講堂現(xiàn)場,向人們解釋她為此花費這十年光陰的理由,“記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關(guān)系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和傳承,這不僅靠民間藝人,還要靠公共知識分子的呼吁”。而這“呼吁”的背后,是她為此放棄了如日中天的事業(yè),取而代之的是為電影籌款四處奔波求人,甩賣了自己三亞的房產(chǎn)填拍電影的“坑”,甚至成了“貸款專業(yè)戶”。
朋友崔永元覺得亞妮的堅持很有價值,因為“中國的每一天都有一些鄉(xiāng)村群落、民俗在消失,它們都是整個文化有機體的組成部分。這些一絲一縷的丟失,終有一天會造成文化的遍體鱗傷”。
多虧了紅都村七十多歲老人的講述,亞妮才了解到了“沒眼人”的前史。1940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最艱難的時期,中國軍隊第八路軍的總部和兵工廠隱蔽到了太行山深處。不久日軍進山掃蕩,切斷了總部和兵工廠要道,晉冀山脈被全面圍困。一次偶然的機會,人們發(fā)現(xiàn)流浪賣唱的瞎子可以穿越封鎖線。
某天,八路軍特務(wù)連一個姓程的連長,聽說一個男娃要領(lǐng)倆瞎男人去紅都炮臺給日本人和偽軍唱曲算命,就吩咐瞎男人掩護男娃趁機清點槍炮人數(shù)、摸清內(nèi)部情報。男娃叫屎蛋,他后來成了“沒眼人”的老隊長。屎蛋小時候是有眼能看清的,就領(lǐng)了八路給他的任務(wù),穿著有兩個大口袋的褂子,拎一籃子瓜子去了。他趁倆瞎男人唱《呂布戲貂蟬》的工夫,拎著籃子,滿口大爺大叔地給人鞠躬作揖送瓜子,“見幾個人往左口袋放幾顆瓜子,見幾支槍就往右口袋放幾顆瓜子,犄角旮旯都沒落下”。有了屎蛋的情報,炮樓沒幾天就被八路軍端了,屎蛋也為此立了功吃了生平第一回羊肉。
紅都一仗,八路軍就把走山賣唱的“沒眼人”收編成了一支編外的情報部隊,共三十幾個人分四個小分隊,每個隊都安插了一個裝瞎的八路軍特務(wù)當隊長。讓他們在敵占區(qū)借唱書算卦,裝神弄鬼,送情報、運軍火、宣傳抗日。后來就有了“盲人宣傳隊”的稱號。仗打完后,八路軍走了,“沒眼人”卻沒再散。就這樣生生死死一茬茬地換。因了曾替八路做過事情的光榮歷史,太行山上就流傳下為流浪賣藝的“沒眼人”“派睡”、“派飯”的習(xí)慣。“早先是給一碗飯,再后來就給點錢”,吃千家飯,進千家門,“沒眼人”靠此生存了下來。
“沒眼人”的幾件雷人之事
拍紀錄片時,左權(quán)縣文化局給亞妮找來了11位“沒眼人”,這幾位與亞妮在紅都村見到的那幫子“沒眼人”相比,穿上了縣里給借來的西裝,頭發(fā)也梳得溜光。都知道見到的是文化人,還齊齊唱起了“縣委書記下鄉(xiāng)來”和“計劃生育就是好”,充分發(fā)揮了他們因時遇事“現(xiàn)編隨唱”的本領(lǐng)。
11個“沒眼人”為首的現(xiàn)任隊長叫七天,37歲,是主唱,同時又是嗩吶、胡琴高手。而老隊長就是那個已經(jīng)77歲的老屎蛋,在隊伍里吹笙兼打鼓。隊伍里吹打說唱數(shù)屎蛋本事大,尤其他又編得一手好詞,遇事逢人,信口就來。
七天有次對亞妮說:“別看屎蛋一腳都是踏在棺材板上的人了,但還照規(guī)矩,尿壺隨身背,尿到了都撒在尿壺里,再找個背人的地方去倒,從不隨地尿;煙灰也是,就往嘴里送,從不隨地扔,你們城里人都及不上那老瞎子文明?!?/p>
除了屎蛋的規(guī)矩,整個“沒眼人”隊伍的規(guī)矩更是讓亞妮覺得“雷人”和“開眼”。“首先是鋪蓋硬朗,吃喝拉撒隨身背”。這些流浪的“沒眼人”,一直還沿襲當年在敵占區(qū)的行軍紀律,70年未變?!懊考|西的位置甚至保養(yǎng)都有規(guī)定。單說夜壺,不僅一律掛鋪蓋右側(cè),還得擦得锃亮”。凡學(xué)徒進隊,先不學(xué)樂器,學(xué)的是打鋪蓋?!皼]眼人”打的鋪蓋,扎實程度絕對軍人的水準。
亞妮介紹,“沒眼人”的一個鋪蓋足足上百斤重,是“沒眼人”的全部家當,絕不離身。夏天拍電影,亞妮心疼鋪蓋把“沒眼人”肩膀勒出了血,就把縣城一家雜貨鋪的海綿包圓,讓道具師打幾個假鋪蓋發(fā)下去。卻沒想到,電影開拍了,拍的是賣唱打場的戲,“沒眼人”肉三的音不準了,“沒眼人”喇叭的二胡走調(diào)了,就連七天的嗩吶也“開始冒泡”。問下去,原來是真鋪蓋沒了,人都變得惶恐起來,啥事都干不了。
奇事之二是“記工分”。這支隊伍有從當八路那沿襲下來的一套嚴謹?shù)墓芾砗头峙渲贫龋簰陙淼腻X集體保管,留出三分給退休的,余下七成,“現(xiàn)役”按勞分配,辦法是記工分。唱一百句記一分,吹拉彈唱都會記一分,隊齡每十年記一分,學(xué)習(xí)好肯幫人也記分。這規(guī)矩也是70年未變,唯一變化的是工分的含金量。每工分最初是一分錢,亞妮第一次見他們的時候,剛漲到三毛。
集體評議兌工分時最有意思,通常都是在每月的第一天,評議過程按“民主集中兩步走”:先是民主,集體背誦“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接著,“沒眼人”眼鏡作為管賬會計將大賬跟每人所記小賬反復(fù)核實。評議時吵起架來是常事,談不攏也會打,但吵完打完,該干啥干啥。
奇事之三就是他們的歌。亞妮了解到,“沒眼人”所唱遼州小調(diào)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古老小調(diào)曲牌曲目靠口口相傳。內(nèi)容可因時遇事改編,與時代變化息息相關(guān)。亞妮還發(fā)現(xiàn),比起“沒眼人”打仗時的光榮歷史,太行山人似乎更易接納“沒眼人”通靈之說。人們相信這些看不見光明的歌者有算測禍福,消災(zāi)解難的能力。所以山里人娶妻生子,出生死亡,都少不了請“沒眼人”去唱。
而如今更多的時候,“聽唱這一套也不靈了”,有時遇見新上任的年輕村長不了解戰(zhàn)爭年代的事情,走上幾十里路都吃不上一頓飯。
有人不解,“沒眼人”給八路做了那么多貢獻,卻沒有待遇編制,政府干啥去了。亞妮也問過這個問題,老屎蛋的回答是,“那年月,山里老鄉(xiāng),哪個都給八路干過事,哪個都為抗日出過力,難不成人人都給上皇糧?那皇糧堆山了不是?”
“現(xiàn)在很多人會考慮到報酬、性價比等等,山里人可能連這些詞都沒聽說過”,亞妮說。她不希望人們認為她的作品是在“消費‘沒眼人的苦難”,她認為,將“沒眼人”的“不爭”和“認命”展現(xiàn)出來,對現(xiàn)代人有積極的意義?!皼]眼人”的這種“認命”不是消極的,而是通透豁達的,“沒眼人”眼里沒有光,但心是敞亮的,而我們看似光鮮,但其實未必有他們明白和快樂——這也是亞妮被“沒眼人”故事徹底牽住并為之努力付出的原因。
亞妮和“沒眼人”的十年
“沒眼人”的片子之所以拍十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錢。在體制內(nèi)待慣了的亞妮一開始估量不到拍電影的難度。盡管曾經(jīng)有“道法高深”的前輩勸過她放棄,告訴她市場殘酷,沒人會對山溝里一群“要飯的瞎子”感興趣。但亞妮還是堅持做了起來,2007年開始,電影正式在國家電影局立項,還列入了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和“五個一批”項目。但即使拿著政府追加的十萬塊扶持資金,再加上亞妮自己的投入,對拍個電影來說,還是杯水車薪。
為了融資,這位臺里的當紅主持戒了喝茶和香薰,跟那些有錢沒錢的老板無數(shù)遍講述“沒眼人”的故事,還硬著頭皮去找省里的宣傳部長,對著人家從“沒眼人”抗日戰(zhàn)爭的史料記錄講到非遺傳承保護。但最后,言語溫文的部長告訴亞妮“要抓典型”,“充分挖掘新農(nóng)村建設(shè)中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才是正事。
在“沒眼人”看來,這個“杭州女人”無所不能。她可以讓幾個明星跑到左權(quán)縣城來慶祝春晚,還能在演出結(jié)束后拿到2萬元的贊助。那時候,主持人都風(fēng)行“走穴”,為了籌錢,亞妮也加入了潮流,“什么企業(yè)堂會、老板生日、朋友的朋友的婚禮等等都去”。依靠這些零碎補給,十年來,電影時斷時續(xù)地進行。
電影粗剪的時候,亞妮找上制片人余勝利到導(dǎo)演賈樟柯那里去取經(jīng)。賈樟柯看了說,“你們的片子快成了吉尼斯補片之最了”,他勸亞妮等有錢了再進行補拍,不要每天都進山。
但進山幾乎成了亞妮的習(xí)慣。和“沒眼人”相處下來,她熟識了每一位“沒眼人”的名字,就連生前并不愛說話的“沒眼人”肉三,聽到亞妮叫他一聲“三哥”,也笑得合不攏嘴。亞妮的出現(xiàn),也改變了“沒眼人”的生活狀態(tài),電影開拍后,他們就很少走山了,天天掰著手指等著拍電影,完全落入“演了電影就有錢,有了錢就能娶上女人”的魔窟——雖然那只是亞妮信口的一句玩笑話。
“沒眼人”日子苦,隊里的人全部都是光棍。鼓手肉三的家里,有6個瞎眼男人,全靠明眼人姐姐照料。姐姐生了個有眼睛的兒子后,六個瞎男人便全部出去走山賣唱,掙來的每分錢都交到姐姐手里,供這個有眼的兒子讀書,姐姐的兒子現(xiàn)在是上海交通大學(xué)的博士。
肉三現(xiàn)已經(jīng)去世七年了,亞妮在北京的兩場講座里都談到了肉三的死。就是從賈樟柯那里回來的那次,亞妮的心里老想著還要進山一趟,感覺有什么事發(fā)生。后來接到了電話說肉三去世了,她意識到可能是肉三的靈魂感召。
肉三去世時,那位博士沒買到臥鋪,買站票站了兩天一夜才回的家。到了家就從包里拿出一雙大鞋,給舅舅仔細穿上。說:“舅,咱這輩子沒穿過一雙好鞋,穿上好上路?!钡诙斐鰵洠懫鸬囊魳方小秵柼靻柕貑柕铩?,這并不是一首哀傷的曲子,高歌向天外,陽光十分燦爛。亞妮被盲藝人的生死觀震撼。后來那位博士告訴亞妮,他在學(xué)校里學(xué)的是眼科,畢業(yè)后要回家,為了舅舅們。
因為亞妮的出現(xiàn),“沒眼人”的足跡得以走出大山。2008年,亞妮和朋友策劃了“太行盲藝人北京高校巡演”的活動,“沒眼人”得以來到北京。去惠新北里的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表演之前,“沒眼人”還在澡堂子里舒舒服服地洗了個熱水澡。屎蛋生下來就沒洗過澡,其他人有五年洗過一回、三年洗過一回。
既然來了北京,亞妮想,不能不滿足他們想看天安門升旗的心愿?!皼]眼人”第一天去天安門那就被人趕了出來。后來亞妮想到了發(fā)明國家儀仗隊指揮刀的將軍沈從岐。沈從岐之前安排亞妮向武警總隊領(lǐng)導(dǎo)做一個“沒眼人”抗日的演講,亞妮因此代表“沒眼人”提出“聽旗”的訴求。
被允許“聽旗”那天,36名國旗護衛(wèi)隊隊員和60名軍樂隊指戰(zhàn)員組成的三軍儀仗隊,吹奏著跨過金水橋,越過長安街向天安門廣場走來。所有盲人手拉著手,光著腳。因為鞋子是縣里發(fā)的,他們舍不得穿。那天是零上五度,非常冷,他們像雕塑一樣手拉手,耳朵側(cè)向天安門城樓聽著國旗升起來?!皼]眼人”招財問,天安門到底是門還是樓?屎蛋回,是個門。
消亡的“沒眼人”
十年相處,“沒眼人”對亞妮的影響也很大,回到現(xiàn)代化城市里生活,她有時還會突然冒出“上個疙梁”這樣的山里話。“沒眼人”七天的母親成了她的干娘,她不僅負責(zé)張羅老去“沒眼人”的葬禮,而且他們?nèi)魏我粋€在山里出了情況,電話就會打到她這里來。
一次,“沒眼人”在電話里說,“縣里把我們兩萬塊吞掉了”,亞妮一聽火了,帶著攝像機沖到縣里,縣文化局局長卻說,是為了給“沒眼人”修一個有暖氣的地方。
“沒眼人”的日子在一天天變好。亞妮看著他們從粗布布衣到阿迪達斯的轉(zhuǎn)變。社會上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向他們投來,他們有了廉租房、低保,也有了專門伺候他們的人。不再走山后,有人甚至得了“高血壓”、“糖尿病”這樣的“富貴病”,曾經(jīng)視為性命的鋪蓋也不再背在身上。
而最讓亞妮心情復(fù)雜的是,“沒眼人”就連唱歌的感覺也完全變了,北大百年講堂的現(xiàn)場,他們唱歌拘謹,胡琴也拉不滿弓,曾經(jīng)對天高歌的氣勢沒有了。亞妮認識到,這是社會介入的必經(jīng)之痛,“沒眼人”的群體已經(jīng)消亡。
如今留下的,是亞妮手里500個小時的影像資料和與“沒眼人”扯不斷的親密聯(lián)系。亞妮抱著“哪怕就當是為自己買了個古董”的決心,等待著自己賺了錢,堅持把這部電影做完。
“你不能希望他們?yōu)榱吮4嫖覀兯^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原始狀態(tài),永遠在那里要飯、走山。他們過上好日子,我也跟著高興”,亞妮說。(中信出版社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