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記憶與想象:海絲文化圈中的“陳三五娘”研究

2016-12-08 01:40:49文‖王
藝苑 2016年2期

文‖王 偉

?

記憶與想象:海絲文化圈中的“陳三五娘”研究

文‖王偉

【摘要】“陳三五娘”傳說依循古今海上絲綢之路向海內(nèi)外傳播,演化為全球閩南人所共有的文化記憶,并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藉由“遺產(chǎn)化”的進程,其作為“被發(fā)明的傳統(tǒng)”進入了當下熱絡的公共文化建設與傳播空間,吸引了包括西方漢學家在內(nèi)的眾多學者與之展開跨時空對話?!瓣惾迥铩泵髑鍛蛭目境翝摳÷兜拟阎媒?jīng)歷與遭際離奇的流轉(zhuǎn)過程,生動詮釋了以之為代表的閩南戲曲在文化環(huán)流中的跨界傳播。緣此,這一文本序列的當下研究不能局限于某個預設學科的筒狀視域,而要在跨學科的間性視閾下考辯其所體現(xiàn)之族群文化記憶與戲曲文本變遷的相互塑形關(guān)系,挖掘戲曲記憶研究所蘊涵的現(xiàn)代性知識狀況,從而為文化自覺時代下的精神生活世界做出獨特貢獻。

【關(guān)鍵詞】閩派美學;閩南戲曲;民間記憶;文化環(huán)流

一、因戲結(jié)緣:時間川流的文獻整理

“戲曲作品是從事戲曲研究的最基本的資料,也是廣大讀者賴以閱讀欣賞的文本,對它的選編和出版是戲曲文獻工作者的首要任務?!保?]122-128廣泛流布于“閩南文化圈”的經(jīng)典傳奇“陳三五娘”在“基型觸發(fā)”下“孽乳延展”,曲中有戲、戲中有曲,五花八門、異彩紛呈,昭示了民俗曲藝生命力的不朽密碼。由是之故,若要在時間川流中講好這個故事,無疑需要建基在戲曲史料的廣泛搜集與系統(tǒng)整理之上。然而時遷境移、茫茫無蹤,這一文本序列最終集結(jié)成冊、公之于世,并非易事而是有賴諸多機緣巧合,其沉潛浮露的庋置經(jīng)歷與遭際離奇的流轉(zhuǎn)過程生動詮釋了以之為代表的閩南戲曲在文化環(huán)流中的跨界傳播。

現(xiàn)存已知的最早刊本據(jù)言是福建建陽(麻沙)書商“新安堂余氏”刊刻于明朝嘉靖丙寅年間(公元1566年)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俗稱“嘉靖本”),其現(xiàn)代發(fā)現(xiàn)者是我國著名敦煌學家、中外交通史家向達先生。而他之所以有如此發(fā)現(xiàn),乃是得益于北平圖書館在1935年秋派遣他以“交流研究員”的名義前往英國牛津大學鮑德利圖書館(Bodley Library)工作,使之能夠在英、法、德等國的圖書館與博物館檢索敦煌寫卷與其他流落海外的漢文典籍。他在《瀛涯瑣志——記牛津所藏的中文書》一文當中對這一文本做如下介紹:“此中比較罕見的要算《荔鏡記》戲文,這也是偉烈氏的藏書,書名全題為‘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每葉分三欄,上欄《顏臣》全部,半葉十四行,行五子,中欄插圖,圖兩旁各系七言詩二句,下欄戲文半葉十一行,行十六字。全書一百五頁,收戲文五十五出,而無第一出,故實只五十四出,末葉上欄有書坊告白五行。”[2]12然而令人感喟的是,深受“純文學”審美觀念影響的向達先生對其藝術(shù)價值評價不高,甚至認為這一部戲文言辭與描寫拙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只是具有聊備一格的民間文學意義。而更讓今人感到遺憾的是,他的發(fā)現(xiàn)并沒有引起時人關(guān)注,一直過了很長時間,人們方才知道這一流往海外、國內(nèi)未見著錄的“嘉靖本”《荔鏡記》,現(xiàn)今世間還存有兩本且分別深藏于“日本天理和英國牛津的大學圖書館”[3]56-57。

二十年后的1956年夏天,在以京劇表演藝術(shù)大師梅蘭芳為正團長、中國著名戲劇藝術(shù)家歐陽予倩為副團長兼總導演的中國訪日京劇代表團赴日演出期間,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將之所珍藏的嘉靖本拍照成為書影而贈與兩位先生,此時塵封已久、隱匿蹤跡的歷史真貌方才重新開啟。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在兩位先生回國之后隨即復制留存,并隨后分贈給廣東潮劇院等粵省文化部門。轉(zhuǎn)眼間到了1959年,由閩來京進修的曾金錚與何勛兩位先生(兩位亦在數(shù)十年之后成為泉州戲曲研究社的創(chuàng)社成員與骨干力量)也借助在中央戲劇學院學習的難得機會,為地處福州的福建省戲曲研究所(福建省藝術(shù)研究院的前身)與僻居泉州的福建梨園實驗劇團購得書影兩套,由其分別保存。然而令人扼腕不已的是,隨后而至的“十年浩劫”卻使得這一彌足珍貴、來之不易的戲曲文獻毀于一旦,可謂復聚復散、旋得旋失,以致廣東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明本潮州戲文五種》中所收錄的《荔鏡記》,乃是由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先生再次從境外復印而來。

但略顯寬慰的是,早在兩位先生訪問日本前兩年的1954年,任教于臺灣大學的吳守禮先生(1909年——2005年)便已經(jīng)通過私人渠道獲取了這一屢遭劫難、備受漂泊的戲文刊本,并且又在1959年又尋得“作為古文物被人帶到歐洲”[4]1之“牛津本”(1)攝影。其進而在1959到1962年間將前述分屬于日本天理與英國牛津之東西兩本、實則為同一部刊本的《荔鏡記》互補合校,并由之啟動了整理??币浴独箸R記》諸版本為代表的早期閩南語文獻以及通過這些古典文獻探究早期閩南語方言等相關(guān)工作(2)。除其之外,便是與之相距不過15年,而由同屬福建的“朱氏與耕堂”于明萬歷辛巳九年(1581年)刊刻的《新刻增補全像鄉(xiāng)談荔枝記》(俗稱“萬歷本”)。其歷經(jīng)滄桑的藏遷軌跡亦具傳奇色彩,同樣表征著地方性知識在全球本土化語境中的命名與播撒。據(jù)吳守禮在《閩南語史研究的回憶》所言,其所覓得的萬歷本是由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龍彼得教授(Pier van der Loon)在奧地利維也納圖書館發(fā)現(xiàn)。另外,1965年3月,吳守禮先生還從其授業(yè)恩師神田鬯庵(即日本著名漢學家、曾任“臺北帝國大學”教授的神田喜一郎)處獲得刊刻于順治辛卯年(1651年)《新刊時興泉潮雅調(diào)陳伯卿荔枝記大全》(俗稱“順治本”(3))的“景照全套”,并于1968年底油印出版了經(jīng)其本人校注的《順治刊本〈荔枝記〉研究》。至于從嘉靖刊本《荔鏡記》、順治刊本《荔枝記》直接演變而來的由“三益堂”刊行于光緒十年(1884年)的《陳伯卿新調(diào)繡像荔枝記真本》(俗稱“光緒本”(4)),其原本照相的取得刊印,也是輾轉(zhuǎn)多人、一波三折,有賴于國際友人的穿針引線、相互幫襯。據(jù)吳守禮自述,乃由其時已轉(zhuǎn)任牛津大學教席的龍彼得前往法國,征詢友人施博爾博士(Kristofer M. Schipper)(5)同意而拍照郵寄。順帶一提的是,吳守禮先生匯編的《明清閩南戲曲四種》,“只編入明嘉靖本、清順治本、光緒本,再加上一本明萬歷本,共四種,尚無道光本”[5]8-10。而據(jù)泉州戲曲研究社社長鄭國權(quán)先生在不同場合所言,由“泉州見古堂”在道光辛卯(1831)年刊刻的《陳伯卿新調(diào)繡像荔枝記全本》乃是于“2008年在泉州當?shù)匕l(fā)現(xiàn)的世上孤本”,“其發(fā)現(xiàn)遂使這部戲文的明清刊本成為系列,即明嘉靖、清順治、道光、光緒都有‘陳三五娘故事’題材的戲文刊本,既一脈相承,又有所變化”[6]8-10。

鑒于前期集腋成裘、初見成效的文獻征集活動,將之匯總成冊、加以點校,使之承傳有序、昭然可閱以利學術(shù)研究就被提上議事日程。是以,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在其所編撰之榮獲國家文化部“第二屆文化藝術(shù)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的《泉州傳統(tǒng)戲曲叢書》第一卷《梨園戲·小梨園劇目》(上),就將明嘉靖刊本《荔鏡記》、清順治刊本《荔枝記》、清光緒刊本《荔枝記》、梨園戲?qū)嶒瀯F所保存的20世紀50年代新文藝工作者許書紀根據(jù)梨園戲老師傅蔡尤本口述記錄本《陳三》、1954年華東會演獲獎本《陳三五娘》,以及與“陳三五娘”故事相關(guān)的150多首弦管曲詞一并收入其中。而后鄭國權(quán)先生在編輯《泉州傳統(tǒng)戲曲叢書編校札記——泉州明清戲曲與方言》一書的時候,又對嘉靖本上欄所刊刻的“顏(彥)臣全部”(6)、“新增勾欄”(7)(陳三作為主人公的折子戲)的短戲文進行校訂并收錄其間。此后考慮到新發(fā)現(xiàn)此前未聞、承前啟后的道光本,加之先前的《泉州傳統(tǒng)戲曲叢書》“只刊載校訂本而未附有原刊本書影”[7]12,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諸君鍥而不舍地在2010年6月一口氣推出包含有“嘉靖本、順治本、道光本、光緒本”的《荔鏡記荔枝記四種》。這一匯集四部古刊本的戲文匯編既有加以校訂或者重新校訂的點校文本,又附有掃描原刊復制而成的戲文書影,收羅宏富、資料詳實,編排合理、斐然可觀,并于2011年榮獲“福建省第九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然而稍顯美中不足的是,作為本套書主編的鄭國權(quán)當時考慮到萬歷本,“從劇情及其采用的方言文字判斷,它是地道的潮州刊本,故未予編入本系列”[8]6-7,只是將之做成電子文本權(quán)且供同道中人做研究之用。這一缺憾誠如曾永義先生在為《荔鏡記荔枝記四種》所做的《序》中所論,“排除《萬歷本》是絕對沒有必要的”,因為“潮腔同屬閩南方言,嘉靖本明標‘潮泉’,為合潮泉兩腔的刊本;何況‘陳三五娘’為發(fā)生于潮泉兩地的地方故事;而此萬歷刊本在同屬戲文的各方面,有許多可能補足嘉靖與順治本間的種種缺漏,更加以緊密的連接其間之一脈相承五百年”[9]10。嗣后看來,曾永義教授這一建設性意見著實打動了鄭國權(quán)。緣此,為了讓文本序列完整呈現(xiàn)而不至于缺失一環(huán),后者于2011年秋出版了考訂精審的《明萬歷荔枝記校讀》一書作為《荔鏡記荔枝記四種》的后續(xù)補充,并且在同期出版的另一部融資料、考證、論述于一體的新書《荔鏡奇緣古今談》,“編入幾篇平常少見的珍貴資料,有明代‘陳三五娘故事’的文言小說《荔鏡傳》(又名《奇逢集》)和微型文言小說《繍巾緣》,還附錄臺灣成功大學陳益源教授1993年發(fā)表于北京《文學遺產(chǎn)》的《〈荔鏡傳〉考》一文;同時收錄已故陳香先生1985年在臺灣出版的《陳三五娘研究》一書全文”[10]3。

正如鄭國權(quán)在接受本地記者采訪時所言,“從版本意義上說,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已經(jīng)為陳三五娘的往世今生建立了完整的檔案”[11],我們亦可以接著其欲說而沒說的話說,“陳三五娘”戲文刊本的今朝發(fā)現(xiàn)有效復原了泉南戲曲與宋元南戲之關(guān)系的本真面目。實而論之,百年來明清戲文刊本的發(fā)現(xiàn)不僅為海峽兩岸戲曲學界洞開一片氣勢恢弘、光彩照人的雄闊天地,使得我們能夠有幸賞鑒此前未曾寓目的戲曲文本、價值連城的原始史料及非比尋常的相關(guān)論著,而且直接驅(qū)動著閩南語系古典文獻整理事業(yè)的繁榮興旺。若僅從主體價值上看,其在散編逸篇、孤本秘籍、初寫原刻、出版形制、藏遷軌跡諸多方面都反映出為普通戲曲文獻無法頡頏的獨特性與難以比擬的珍貴性。除此而外,上述發(fā)現(xiàn)的閩南語戲曲文獻亦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在戲劇學、藝術(shù)學、歷史學、文獻學、文物學、考古學、民俗學、中外交流學諸多領(lǐng)域都蘊藏著不可估量的渾樸價值,殷切召喚著我們登堂入室、探秘尋寶。

二、劇目意涵:戲曲故事的腹地風景

有道是戲曲是為沒有歷史的庶民著史,而劇本作為其筋骨與魂魄的“一劇之本”或許難以直接觸碰人類歷史的幽靈,但卻能在某一向度上間接呈現(xiàn)歷史“被刪除的狀態(tài)”?!瓣惾迥铩边@一才子佳人的經(jīng)典文本在具體時空中之異峰迭起的各式表述與多元樣態(tài),不僅體現(xiàn)了民間審美資源參與主流觀念形態(tài)建構(gòu)的深度與廣度,亦折射了主流話語之于庶民戲曲的功能闡發(fā)與價值認定,其本身就構(gòu)成饒有趣味、歷久不衰的永恒議題。當然由于面對面戲曲觀演活動的一次性與不可再現(xiàn)性,加之在歷史長河之中曾參與其間的老藝人與老戲迷要么已然駕鶴西去、入土為安,要么已是風燭殘年、垂垂老矣,我們顯然無法逐一(實際上也沒有必要)原樣復原每一時期甚至20世紀整本“陳三五娘”的舞臺樣貌。緣此,現(xiàn)代學者(特別是文學出身而治戲曲的研究者)更多地將目光投向相對容易掌控的文本研究,關(guān)注“戲劇的書寫”與“書寫的戲劇”,試圖圍繞某一特定版本或者幾個典型版本之間的來回比較來切入其間、把脈歷史。

曾求學于華南師范大學的林立先生在其所著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之間的平衡——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梨園戲〈陳三五娘〉的改編》一文,就嘗試性地在文藝社會學的闡釋傳統(tǒng)中探討這一閩南傳奇在“戲改”語境中的現(xiàn)代性脈絡與意義。其在悉心考辨閩南藝師蔡尤本口述本《陳三》以及據(jù)此改編而成的華東會演得獎本《陳三五娘》中的“同”與“不同”、表象呈現(xiàn)與深層“不現(xiàn)”,頗具歷史感地指出后者“在保留許多經(jīng)典場面和曲詞的同時,對主題、劇情、人物等按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要求進行了改造”,“在保留傳統(tǒng)的同時,又努力符合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要求,呈現(xiàn)的是一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平衡”[12]181-189。林立另一篇名為《情欲與精神——戲曲〈陳三五娘〉情愛觀的變遷》的論文繼續(xù)延續(xù)這一戲劇社會學的致思方式,而試圖將問題之焦點鎖定在作為劇目題眼的情愛觀念上,比照分析建國后潮劇改編本《陳三五娘》(“主導性觀念形態(tài)的時代銘文”)對《陳三》(“作為民間立場的具象表達”)的改寫與挪用,并以之作為例證說明“解放前后這段時間民間情愛觀念與解放后官方所提倡的情愛觀的差異”[13]122-124及其變遷因由。實而言之,林立本人關(guān)于戲文內(nèi)容與時代主潮(如新《婚姻法》之頒布實施)欲言又止的互文探討,其價值并不在于問題本身的解決程度,而在于“去蔽”之意義上提出新的問題,從而開啟這一劇目遮蔽已久的另一面相,即五百年來一脈相承的《陳三五娘》為何被主流文學史所忽略,其選擇性遺忘的原因何在?關(guān)于這個問題,筆者在與黃科安先生合作構(gòu)思的《曲同調(diào)殊:戲改語境中的荔鏡情緣》以及筆者獨自撰寫的《閩南地方傳統(tǒng)戲曲的現(xiàn)代性經(jīng)驗——華東本與邵氏本〈陳三五娘〉比較研究》等系列論文,就試圖從閩南戲曲現(xiàn)代性轉(zhuǎn)型的文化邏輯之維來回答這一未解之問,并從中抽繹出戲曲文本與深廣闊達的社會經(jīng)濟境遇的有機關(guān)聯(lián)。

當然對于這一問題同樣感興趣的還有,筆者在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的前同事、現(xiàn)任教于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的陳雅謙教授。其所著的《〈荔鏡記〉的思想內(nèi)涵及“陳三五娘”故事的演變》一文,有感于這出戲文從民間躋身經(jīng)典的歷史嬗變過程,試圖解答《陳三五娘》“雖被閩南人奉為戲曲經(jīng)典,卻并未得到國內(nèi)現(xiàn)在刊行的各種版本文學史的充分重視”[14]7-14的原因所在,無意間觸碰了民間集體記憶與主流文學史書寫之相互形構(gòu)的辯證關(guān)系。其在鄭國權(quán)來泉州師院所做的數(shù)場講座與學術(shù)交流的啟發(fā)之下,從想象與情感的相互辯證中重構(gòu)戲曲觀演空間,而提出一個讓人耳目一新而又難以接受的新穎看法。在其看來,作為“祖本”的《荔鏡記》的思想價值較之其他版本反而更高,所持理由是當中五娘所秉持之“姻緣由己”的自由訴求、“女嫁男婚、莫論高低”的擇偶標準,在日后版本的演變過程中不僅未作更充分的發(fā)揮,反而被人為淡化甚至有意消解。據(jù)此發(fā)現(xiàn)而判定的思想位階,陳雅謙先生穿透線性進步史觀的思維霧障,意味深長地提出應當根據(jù)《荔鏡記》來復原戲文主旨與時代精神的思想性關(guān)聯(lián),從而與泉州先賢李贄所開啟的晚明思想解放潮流建立某種精神性(不一定是現(xiàn)實發(fā)生)的邏輯聯(lián)系。顯而易見,諳熟比較文學方法論影響研究的作者乃是基于啟蒙現(xiàn)代性的進步視閾來論述問題,其賴以“打開文本”的理論工具與操持話語,實為20世紀80年代影響漢語人文學界的人本主義宏大修辭。應該承認,共享類似啟蒙論觀點的中文學科的跨界學者不再少數(shù),比如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任教于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華金余先生的《一曲人本主義的贊歌——解讀梨園戲〈陳三五娘〉》,筆者同學兼同事宋妍博士的《審美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陳三五娘〉研究及其意義》。當然前者承續(xù)的是啟蒙主義思潮的余波回響,肯定戲文本身之“謳歌男女自由婚姻”和反對封建道統(tǒng)的歷史現(xiàn)代性立場;而文藝學背景出身的后者則從社會現(xiàn)代性的自反層面反思現(xiàn)代性(審美現(xiàn)代性)入手,批判性地解構(gòu)戲文所精心營構(gòu)的解放神話和愛情迷思。不言而喻,學院派戲曲評論者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玄思冥想、細讀分析,超越一般戲曲愛好者觀(讀)后感式的直抒胸臆、有感而發(fā),起到賦予古老故事以現(xiàn)代性新義之作用不容抹消、有目共睹,但是否也存有用力過猛的“過度詮釋”而讓無效的學術(shù)話語繁殖淹沒了有效的生活意義闡發(fā),進而使得戲曲文本淪為文藝批評離弦說象的思想演武場,以致在公共空間中出現(xiàn)觀者自觀、評者自評,冷者自冷、熱者自熱,漠不相關(guān)、互不相涉?

三、文化記憶:時代精神與荔鏡情緣

正所謂,“過去并不是像化石那樣完整地保存下來的,而是在現(xiàn)在的基礎上,根據(jù)集體記憶的框架而重新建構(gòu)出來的”[15]71。與某些學人代入“前見”的思想剖析而疏忽文獻考據(jù)與田野調(diào)查的論述思路有所不同,另外一批具有深厚史學素養(yǎng)的學者則自覺地由文入史、考鏡源流,“故紙堆里尋寶貝,田間地頭做學問”,不僅讓這一“非遺”項目的具體意涵在文本間性的關(guān)聯(lián)網(wǎng)絡中呈現(xiàn),而且讓參與其中的我們真正知道“我們現(xiàn)在在哪”[16]。例如,早在1989年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的林艷枝就完成其碩士學位論文《嘉靖本荔鏡記研究》。應該說,這篇學位論文盡管寫在相關(guān)文獻材料尚未齊整刊行的20世紀末,但是其在研究面向、論述框架、文獻參照等諸多方面仍然影響了多年之后海峽東岸之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孫玲玲的碩士畢業(yè)論文《明嘉靖本〈荔鏡記〉戲文研究》(2012年)、華僑大學文學院劉婷婷的碩士學位論文《〈荔鏡記〉考論》(2014年)。

無獨有偶,20世紀90年代初,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劉美芳女士在其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曾永義教授的指導下,“按照《陳三五娘》一劇流行情形,從閩南到潮州,依劇種而逐地親訪,了解此一劇目在該劇種的傳承演變真相”,進一步豐富與完善其所做的18余萬字的碩士學位論文《陳三五娘研究》。幾年之后,浸淫其間、樂此不疲的劉美芳在其學位論文的基礎之上,改寫出一篇題為《偷情與宿命的糾纏——陳三五娘研究》的長文,放置在臺灣宜蘭縣立文化中心編撰的《歌仔戲四大出之二陳三五娘》的劇本前面。這篇宏文的第三部分《歌謠說唱中的“陳三五娘”》是其精華所在,一一梳理了“陳三五娘”故事的存在樣態(tài),覆蓋全面、無所不包,向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個較長時段的認知框架。在其筆下,“陳三五娘”大體存有六大存在方式:一是閩臺歌仔,包括“全歌戲及四部系”、“抄本系”、“不完全系”的歌仔唱本,以及有聲說唱;二是南音曲子;三是潮州歌仔;四是明清刊本戲曲四種中的“陳三五娘”;五是其他民間劇種系統(tǒng)的存在現(xiàn)況,包括梨園戲系統(tǒng)(含有南管白字戲、竹馬戲及車骨戲)、高甲戲、掌中木偶戲、莆仙戲、潮州戲與海陸豐白字戲、歌仔戲與薌劇系統(tǒng)(含有賽月金口述本、邵江??谑霰?、廣播歌仔戲、歌仔戲電影、內(nèi)臺歌仔戲、電視歌仔戲、黃梅戲);六是在其他文學藝術(shù)形態(tài)的呈現(xiàn),包括小說、電影及電視劇、舞臺劇與舞劇。無需贅言,劉美芳的特殊貢獻不再于其所持有的觀點本身,因為其依據(jù)材料所得出的一些結(jié)論,諸如“《陳三五娘》較之《鶯鶯傳》中的張生與鶯鶯、《畫舫緣》的唐寅和秋香,更具有‘人本主義的浪漫精神’和‘人的覺醒’,在意識上有反叛時代束縛價值”[17],實乃啟蒙現(xiàn)代性論述視閾下順理成章的平實結(jié)論,實無過多的創(chuàng)新之處。其最大意義在于她巨細靡遺地工筆勾勒了“‘陳三五娘’在時空交互作用下所呈現(xiàn)的多變樣貌”[18]59,從而為當代研究者提供了進入“陳三五娘”的全景式導游圖,實屬“陳三五娘”學術(shù)發(fā)展史甚至閱讀觀看史上前所未有的功德一件。

與之并行不悖的是同屬“閩南戲曲文化圈”的大陸方面學者在此研究范式的歷史表現(xiàn)與新近開拓。例如,韓山師范學院潮學研究所(院)的吳榕青先生在應邀而作的《明代前本〈荔枝記〉戲文探微》一文當中,就以探微究里的考據(jù)功夫而道出,“嘉靖本和萬歷本都不是原創(chuàng)本,……存在著一個編成于成化十二年至嘉靖三年(1476年-1526年)間的《荔枝記》,這個本子就是為編萬歷本時所依據(jù)的前本。在沒有新材料出現(xiàn)之前,要斷定傳奇小說與戲文產(chǎn)生孰前孰后,為時尚早”[19]84-92。其文還從嘉靖本、萬歷本的刪改未盡處仔細尋覓蛛絲馬跡,并與后世流傳的唱本傳說比較閱讀、相互印證,認為《荔枝記》的原初戲文(明代中葉之前)并非現(xiàn)今所當然的單線演進,而應是雙線交織、相互穿插的復線結(jié)構(gòu),即在黃五娘與陳三、林大鼻三角糾葛的這條主線之外,亦存有“六姐(娘)”這一人物及相關(guān)情節(jié)。近年,采用類似方法來關(guān)注同樣議題的還有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涂秀虹。長期關(guān)注福建建陽書坊刻本與明代通俗文學互動關(guān)系的她,在《嘉靖本〈荔鏡記〉與萬歷本〈荔枝記〉——陳三五娘故事經(jīng)典文本的對比與分析》一文,具體而犀利地指出“二本戲文都經(jīng)文人整理編集,但嘉靖本文本相對精致,既適合于舞臺演出,又適合于案頭閱讀,而萬歷本文本較為粗糙,但更多保留了當時的演出形態(tài)”[20]55-60。此外,畢業(yè)于同濟大學文法學院戲劇戲曲學專業(yè)、現(xiàn)今供職于福建省藝術(shù)研究院的黃文娟女士在其碩士學位論文《梨園戲〈陳三五娘〉劇目研究》,“通過考查《陳三五娘》從民間傳說到話本小說,及其與戲曲文學之間的關(guān)系,從版本的角度細致地比較了它在‘潮泉’不同地區(qū)、不同歷史時期的各個版本,較為清晰地描述《陳三五娘》戲曲四百年來的承傳與變化”[21]1。最近,其又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之上新作一文《新中國時期福建“戲改”與傳統(tǒng)劇目整理改編——以梨園戲〈陳三五娘〉為例》,以其所在單位資料室珍藏的1952年12月油印的豎排本《陳三五娘》為例,解答了一個困擾已久的歷史問題,即“為什么〈陳三五娘〉只有一個晚上的版本?而不可以有其實非常不一樣的全本?”[22]230-231籍貫泉州的廈門大學中文系陳世雄教授則以廈門市臺灣藝術(shù)研究所(院)館藏的“編于1937年、1961年10月邵江海重改”的歌仔戲《陳三五娘》手抄本(上、中、下三集)為研究對象,“從人物設置、情節(jié)結(jié)構(gòu)、體裁特征、形象塑造、‘大鼻子’意象、語言風格”等諸多方面論述邵氏改編本與明清三種刊本、蔡尤本口述本、梨園戲華東得獎本的同與不同。

如果說上述幾位學者將精力更多地放在追溯這一戲文在大陸地區(qū)的傳承與嬗變,那么籍貫泉州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朱雙一教授所撰的《臺灣新文學中的“陳三五娘”》一文,則側(cè)重戲文之“大跨度、高概括”的影響研究,指陳閩臺之間密切的文化聯(lián)系,“以及閩臺地方文化以其個性特征和活力對于中華整體的豐富”[23]91—98。順帶一提的是,作為閩南戲曲研究重鎮(zhèn)的廈門大學很早便著力于此,體現(xiàn)了“以海外交通證中國歷史、以民間文化證傳統(tǒng)文化,以俗例證正史”[24]80-85的治學風范。例如,早在1936年6月,籍貫晉江后移居臺灣與美國的廈門大學畢業(yè)生龔書煇先生就在《廈門大學學報》上發(fā)表《陳三五娘故事的演化》一文,辨分珠璣、披沙淘金,系統(tǒng)梳理這一故事從簡單到復雜的歷史沿革,開創(chuàng)了為后世學者所因襲的“全歌系”與“四部系”的兩類劃分方式。分而言之,兩大系統(tǒng)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陳三五娘私奔之后的兩種結(jié)局:一是渡盡劫波、苦盡甘來,陳、黃終成眷屬的大團圓喜劇結(jié)尾;二是為奸人所陷、抄家滅門,但卻留有陳三余脈,最終沉冤昭雪、善惡有報。值得稱道的是,這篇論文不僅有論及籍貫泉州的吳藻汀先生(1888年-1968年)曾將“陳三五娘”改編為京劇形體并曾上演過這一饒有意味的戲曲事件,而且還闡明自己選擇民間傳說探討閩南文化的初衷,具體而醒目地指出:“這一故事是泉州大眾積累若干年的思想觀念而出之以具體的映現(xiàn),是大眾匯集他們、他們的祖先的意識形態(tài)而作為教科書般流傳于本代后代的子孫。這一故事的偉大之處,是:它是創(chuàng)作的,是大眾創(chuàng)作的而流傳大眾間以娛樂自己,下意識的卻在這中間攫取他們精神的糧食而影響他們的觀念意識?!弊源送?,南中國國學重鎮(zhèn)的廈門大學便與“陳三五娘”的結(jié)下不解的學術(shù)之緣,先后有數(shù)代文史學人致力于這一故事的傳播研究。不僅自1934年開始陸續(xù)發(fā)表五篇所謂“一時一得之見的文章”[25]5并最終于1985年匯集成首部正面研究“陳三五娘”傳說之學術(shù)專著《陳三五娘研究》的作者陳香先生畢業(yè)于此,而且廈門大學中文系蔡鐵民先生勾羅文獻、溯源古跡而做的《明傳奇〈荔枝記〉演變初探——兼談南戲在福建的遺響》、《一部民間傳說的歷史演變——談陳三五娘故事從史實到傳說、戲曲、小說的發(fā)展足跡》等系列論文,已然構(gòu)成這一領(lǐng)域之無法繞開的基本文獻與共同分享的知識參照系。

注釋:

(1)在傳世的兩本嘉靖本《荔鏡記》當中,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所藏的刊本在卷末還附有“刊者告白”,而比牛津大學所收藏的那一本要完好。

(2)吳守禮生前相繼執(zhí)行臺灣地區(qū)“國科會”研究報告《荔鏡記戲文研究·??逼罚?961年)、《荔鏡記戲文研究·韻字篇》(1962年)、《萬歷本荔枝記·??逼罚?967年)、《順治刊本荔枝記研究·??逼罚?968年)等。

(3)據(jù)鄭國權(quán)于2010年11月18日在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所做《品讀“被遺忘的文獻”》的講座所述,其在1997年8月參加臺灣“中正文化藝術(shù)中心”所舉辦的“海峽兩岸梨園戲?qū)W術(shù)研討會”時感慨“找不到順治本”,然而隨后令其感到意外與驚喜的是,出席此次會議的臺灣成功大學教授的施炳華在第二天便將從其恩師吳守禮處獲得的復印件贈送給他。

(4)鄭國權(quán)在同一場講座中的提到,梨園戲團亦存有一本光緒本,其是由許書紀早年從菲律賓帶給劇團。

(5)據(jù)臺灣逄甲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兆南先生所言,施博爾(Kristofer M. Schipper)本人更愿意稱自我稱呼為“施舟人”。

(6)附于上欄的《顏臣》是一出久已失佚的早期宋元南戲唱詞,沒有道白科介,使用潮泉方言,戲文內(nèi)容是陳彥臣與陳靖娘的戀愛故事。

(7)這一附于上欄的戲文內(nèi)容為陳三在惠州倡優(yōu)家飲酒敘談,由“生、凈、末、丑、旦、占”六角演唱。

參考文獻:

[1]吳書蔭.論二十世紀戲曲文獻的整理和研究[J].中國文化研究,2000(4).

[2]向達.瀛涯瑣志——記牛津所藏的中文書[J].國風半月刊,1936(5).

[3]郭漢城.史料難覓 彌足珍貴——瑣談《泉州傳統(tǒng)戲曲叢書》[J].中國戲劇,2003(5).

[4](荷)龍彼得.被遺忘的文獻[G]//龍彼得,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

[5]鄭國權(quán).一脈相承五百年——《荔鏡記荔枝記四種》明清刊本匯編出版概述[J].福建藝術(shù),2010(4).

[6]鄭國權(quán).荔鏡奇緣古今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

[7]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荔鏡記荔枝記四種[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

[8]曾永義.極其貴重的民族文化資產(chǎn)[J].福建藝術(shù),2010(4).

[9]曾永義.序三[M]//荔鏡記荔枝記四種.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

[10]鄭國權(quán).明萬歷荔枝記校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

[11]吳澤華.搜珍數(shù)十載 陳三五娘建檔案[N].泉州晚報(海外版),2011-11-14.

[12]林立.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之間的平衡——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梨園戲《陳三五娘》的改編[J].安徽文學,2007(12).

[13]林立.情欲與精神——戲曲《陳三五娘》情愛觀的變遷[J].時代文學,2008(1).

[14]陳雅謙.《荔鏡記》的思想內(nèi)涵及“陳三五娘”故事的演變[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1).

[15](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6]杜衡,高劍平.專訪田曉菲、宇文所安:很多文學史只是重復前人[N].外灘畫報,2007-11-14.

[17]魏清潮.有大海就有潮聲 有潮人就有潮?。跱].人民日報,2013-9-20(16).

[18]劉美芳.偷情與宿命的糾纏——陳三五娘研究[M]//歌仔戲四大出之二陳三五娘.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7.

[19]吳榕青.明代前本《荔枝記》戲文探微[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1).

[20]涂秀虹.嘉靖本《荔鏡記》與萬歷本《荔枝記》——陳三五娘故事經(jīng)典文本的對比與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4(6).

[21]黃文娟.梨園戲《陳三五娘》劇目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9.

[22]黃文娟.新中國時期福建“戲改”與傳統(tǒng)劇目整理改編——以梨園戲《陳三五娘》為例[J].藝術(shù)百家,2015(5).

[23]朱雙一.臺灣新文學中的“陳三五娘”[J].臺灣研究集刊,2005(3).

[24]張侃.學緣所系:20世紀初廈門大學國學的研究設想與學術(shù)傳承[J].福建論壇,2007(2).

[25]龔書煇.陳三五娘故事的演化[J].廈門大學學報,1935(2).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廈門大學校長基金(ZK1103)階段性成果;泉州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5年第二期課題(2015E13)成果。

作者簡介:王偉,廈門大學中文系博士后、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戲劇與影視文學。

韶关市| 司法| 镶黄旗| 福清市| 汶上县| 秦皇岛市| 若尔盖县| 乐平市| 江北区| 瓦房店市| 九江市| 邵武市| 苍山县| 郯城县| 宜丰县| 鲁甸县| 青川县| 漳州市| 连云港市| 海兴县| 定安县| 焦作市| 长丰县| 额济纳旗| 镇巴县| 吉林省| 京山县| 龙里县| 特克斯县| 海宁市| 子洲县| 浮山县| 吴旗县| 抚顺县| 乐业县| 奎屯市| 大洼县| 鱼台县| 永康市| 内丘县| 宝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