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厄班
埃隆·馬斯克比我們更有志氣。
為了這項寫作計劃,我跟馬斯克交談了六次,大多數(shù)時間都用在了談論怎樣讓他的火星計劃成為現(xiàn)實上。聽上去他只需要兩個東西就萬事俱備了:意志和辦法。
從傳統(tǒng)智慧的角度來看,這似乎是一個“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我們在40年前登上了月球,這比個人電腦的出現(xiàn)還早15年,所以現(xiàn)在去火星似乎應該是一件完全可行的事情——唯一的限制因素就是意志的缺乏。
但馬斯克認為情況完全相反。我們擁有去火星的辦法,但是它耗資過于巨大,而這對殖民火星來說是行不通的。對馬斯克來說,缺少的是一種經(jīng)濟上可以負擔得起的去火星的方法。他認為美國是一個“探索的國度”,稱這里“凝聚了人類的探險精神”,并且相信如果去火星的花費便宜很多,就會有很多人產(chǎn)生意志。
如果有人告訴我曼哈頓帶陽臺的頂層公寓價格下跌了95%,我肯定有足夠的意志去租一套搬進去。但是它的價格還是那樣昂貴,所以我并沒有搬進去的強烈愿望——我甚至都不會去考慮它。我之所以沒有在這樣一套公寓里邊泡澡邊寫這篇文章,不是因為缺乏意志,而是因為缺乏辦法。
馬斯克認為去火星這件事也是一樣。與“有志者事竟成”相比,他似乎更相信“當你開始成事,有志者就來了”。
具體來說,馬斯克腦海中設想的模式是: 去火星的“航程”由乘客自己買單,就像地球上的公交系統(tǒng)一樣。其中的關鍵就是將票價降到足夠低,能夠有100萬人愿意出資購買。他說:“想要去火星的人群和能負擔得起這趟行程的人群之間有一個交集,如果這個交集可以讓火星上的殖民地自給自足,那就是我們需要的解決方案?!?/p>
2002年,他做了進一步的探究:“我組建了一支團隊,花時間讓他們進行更加高效地建造火箭的可行性研究。情況就擺在那兒,沒有什么能阻止我們做成這件事情?;鸺夹g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沒有實質(zhì)性的進展了,甚至完全可以說是倒退了?!?/p>
我想我需要冷靜一會兒,來理理頭緒。馬斯克認定對太空旅行的花銷進行一場變革是解決這個重要問題的關鍵,并說“太好了!我開始行動了”,然后才突然想到“我還不知道該怎么做”。我問馬斯克:“怎樣才能對太空旅行的花銷進行一場變革?”
馬斯克說:“數(shù)十年的創(chuàng)新,上百次實驗和失敗,幾千名聰明絕頂?shù)娜说呐Α!?/p>
“可是,從哪里獲得資金來支持這些創(chuàng)新和實驗?沒人愿意在一個規(guī)模巨大、需要耗費30多年還不能保證出結果的項目上砸上百億美元?!?/p>
“我們把研究和開發(fā)的過程利用起來進行有利潤的太空遞送業(yè)務。為了測試創(chuàng)新的技術,需要進行許多次發(fā)射。政府和公司會付給你很多錢把衛(wèi)星、貨物和人通過這些發(fā)射送進太空。一石二鳥?!?/p>
“但是,怎么才能知道如何發(fā)射東西進入太空?”
“這需要花費數(shù)年時間從頭學習該怎么做。自己建造所有的設備,并且證明你擁有成功發(fā)射的技術,這樣才會有人愿意雇你進行遞送業(yè)務?!?/p>
馬斯克的這些想法,決定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商業(yè)計劃。目前,SpaceX已經(jīng)在這方面工作了13年。讓我們看看截至目前都發(fā)生了什么,還有什么在前方等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