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云艷(1978-),女,漢族,常州人,小學高級,本科,三井中心幼兒園,研究方向:幼兒園。
摘要: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小說……人類進入了“微時代”。近幾年中小學提出的“微型課程”,主要指基于學校資源、教師能力與學生興趣,以主題模塊組織起來的相對獨立與完整的小規(guī)模課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點,適用于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及各種課程類型。微課程是校本課程的重要形式,可以納入到學校的課程體系中。針對幼兒園的微型課程,我們理解是:立足于幼兒園實際,體現(xiàn)幼兒園特色,以促進幼兒園孩子的發(fā)展為目標,全面貫穿幼兒學習、游戲以及一日生活的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組織靈活的小型主題活動。基于以上的理解,下面我以植物角的養(yǎng)殖活動為例,談談我在微型課程研究方面的所思所想。
關鍵詞:微型課程;小型主題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001-01
抓住興趣點——了解幼兒的需求,做好活動的準備與鋪墊
萬物復蘇的春天又到了,對孩子們來說,觀察生命、欣賞生命、開展“種養(yǎng)”活動的大好時機又將來臨。班級的植物角里生機勃勃,有人手一盆的種植植物,有豐富多樣的種子陳列區(qū),有水培、沙培、土培進行對比觀察的試驗小角落,更有風光無限的多肉植物,種植的品種是豐富了,但是養(yǎng)殖的動物卻沒有著落,到底養(yǎng)什么動物成了我們討論的話題。有的孩子說想養(yǎng)狗,有的說想養(yǎng)貓,還有的說想養(yǎng)金魚,孩子們說著自己各自的理由,這樣的話題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梳理著有關動物的一些生活習性。突然有個孩子提到可以養(yǎng)蠶,他的提議得到許多人的呼應,但是問題又來了,許多孩子都知道蠶吃桑葉,但是桑葉到哪里去找,大家都不知道。
我和孩子們商定:由老師負責找蠶寶寶,孩子們負責找桑葉。第二天我就帶來了兩盒蠶寶寶,剛剛孵化出來,密密麻麻,大小只有2毫米左右,像一條條細細的黑線。早晨來園孩子們圍著盒子嘰嘰喳喳討論著,有的說是蟲,有的說是蚯蚓,當然最后還是有孩子認出是蠶,但是孩子們又提出新問題,蠶寶寶不是白色的嗎?怎么這么小,顏色也是黑色的呢?葉子上怎么有這么多洞洞?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開始了各項活動的準備與鋪墊。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在經(jīng)過了大家的討論和協(xié)商后定下的養(yǎng)蠶活動,無疑引起來孩子們極大地學習興趣。
尊重經(jīng)驗點—解讀幼兒的原有經(jīng)驗,形成新的學習資源
從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中可以看出孩子們純真的童心,他們自發(fā)在學習如何照顧小動物。討論的過程中還涌現(xiàn)出許多新的學習資源,例如蠶為什么喝水就會死?蠶為什么會變成飛蛾?為什么蠶用一個東西包住自己?為什么蠶只吃桑葉?蠶為什么脫皮?蠶為什么會吐死?小時候為什么小時候是黑色長大變白色?……
這些問題的提出,成為學習的新資源,有些答案,師幼互動、幼幼互動直接解決,還有的問題,養(yǎng)蠶的過程中孩子自己觀察、親身實踐得到解決。
幼兒由于生活在不同家庭,各自的生活經(jīng)驗各不相同。如果允許幼兒有出錯的權利,接納幼兒的錯誤認識,合理利用好差異資源,不僅可以讓教師了解幼兒原有經(jīng)驗,也為進一步指導提供依據(jù)。
關注困惑點——運用問題情境引發(fā)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
日子一天天過去,孩子們自發(fā)每天輪流帶桑葉,剪碎了喂蠶寶寶。蠶寶寶在大家的照顧下,一天天在長大,顏色也越來越白。眼看變成四齡蠶,快要結繭子了。一天早晨,一入園我便發(fā)現(xiàn)昨天還“生龍活虎”的蠶寶寶,一夜之間有的變成一灘黑水,有的身子底下有水漬,眼看著不行了。孩子們?nèi)雸@后發(fā)現(xiàn)蠶寶寶的悲慘下場,傷心地說“蠶寶寶為什么會死呢?”有的說“是不是吃了有水的桑葉拉肚子死的?”有的猜測說是生病,中毒死的,還有的覺得是摔死的,一時間一些原來討論過的養(yǎng)蠶注意點大家又一次提到,都在反思哪里出問題了。通過查找原因和討論,孩子們感受到了動物生命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行為與動物生長之間的關系,從而真正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問題與疑問對幼兒能持久進行探索至關重要,也是幼兒主動學習的一劑良藥,我們要做的是,把一個簡單的問題轉(zhuǎn)變?yōu)榭梢杂變河H身探究的問題,有價值的問題,并且提供支持解決這個問題的支架。
把握介入點——借助有效策略,支持回應幼兒的學習過程
在養(yǎng)蠶這件事上,老師的定位是材料的支持者,活動的觀察者,但有時候遇到特定的事件,還必須是活動的參與者。就像在養(yǎng)殖過程中孩子們發(fā)現(xiàn)大家?guī)淼纳H~長得很不一樣,有的桑葉很大一片,形似心形,還有的就是普通的卵形,小小的,外形差別很大,難道都是桑葉嗎?面對這樣的困惑我們開展關于桑葉的主題教學活動,通過對比觀察桑葉的形狀,到把不同種類的桑葉分批投放給蠶寶寶吃,再到發(fā)起尋找桑葉的活動,最后孩子們總結出辨別桑葉的方法:桑葉的邊緣有鋸齒,葉面摸上去不是很光滑,仔細聞有種特殊的味道,在采摘的時候會有白色的汁水分泌出來,黏黏的。根據(jù)這些特點,我們進行了一次尋找桑葉的行動,當孩子們把學到的知識點用來鑒別桑葉時,孩子們的成功感和喜悅感不言而喻。
這次養(yǎng)蠶活動是一個無為而為的過程,它起源于最質(zhì)樸的想法,經(jīng)歷了最真實的過程,產(chǎn)生了最有價值的課程。帶給我的啟發(fā)是,我們在建構具有特色的“微型課程”中,必須遵循一些策略,總結一些方法,具體來說包含:第一,形成一種氛圍,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蹲下身子和孩子對話,了解他們所思所想,喜怒哀樂,挖掘孩子感興趣的內(nèi)容。第二,創(chuàng)建一種機制——實行課程管理機制,引進社區(qū)、家長資源,梳理課程脈絡,與外援積極互動,共同合作。第三,運用一種策略,這里的策略主要指轉(zhuǎn)變自身觀念,能讓孩子解決的放手讓孩子解決,解決不了的多渠道協(xié)調(diào)解決,想方設法通過活動讓孩子有提高,有收獲。第四,呈現(xiàn)一種特色,打造班級生態(tài)文化,并以此為契機,為園本課程積累最寶貴的經(jīng)驗和基礎。
這次親歷微型課程現(xiàn)場,我感覺微型課程是教師最容易進入也最容易掌握的課程體系。微小的視角里蘊含著廣大的世界。它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呈現(xiàn)迷人風景的窗,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插上了一對隱形而有力的翅膀。
(作者單位:三井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