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星屹
作者簡介:盧星屹,女,漢族,江蘇人,碩士,揚州大學,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思政)。
中圖分類號:D4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64-02
《成長的中國—當代中國青年的國家名族意識研究》一書系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房寧教授所撰寫。本書旨在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青年一代的國家、民族、社會意識的成長與發(fā)展,也就是當代青年政治社會化的進程,客觀地記述了當代青年的思想經(jīng)歷和變化及其原因,對中國青年國家民族意識的意義進行評價分析,最后探討我國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敗得失和經(jīng)驗教訓。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一時期的青年還沒有擺脫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遺憾,思想情緒上還是比較低沉和迷惘,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年對文化大革命這段歷史進行了批判,開始對國家與民族的歷史道路進行反思。書的作者作為這一時代的經(jīng)歷者,曾經(jīng)與當代的青年共同感受過社會的變遷,并且搜集了大量史實材料,對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出現(xiàn)的政治風波,全球化等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記述。本書主要通過以“平民”線索和“精英”為線索研究當代中國青年國家、民族意識,還選取了當代文學流變中所折射的民族意識和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青年民族情緒這兩條線索來分析這一時代整個民族情緒意識和國家社會變化的關聯(lián)。
下面我就書中所寫的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青年民族主義的發(fā)展,聊作淺顯的解讀,并對我國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現(xiàn)狀做出分析。
一、20世紀80年代的青年民族主義
1978年末至1979年初,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本國策,在這個時期,新的制度與觀念與人們所根深蒂固的舊的觀念不斷摩擦,沖撞,導致社會出現(xiàn)了動蕩混亂的局面。愛國主義傳統(tǒng)雖然得以保持,但這個時期的青年受了西方人本主義思想的影響,注重個性解放與自我發(fā)展,形成了以自我為出發(fā)點的愛國主義觀念,當時的口號“從我做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就可以看出。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青年們了解到西方的經(jīng)濟、文化和生活,看到中西方的差距,導致民族自卑感和憂患意識不斷加強,出現(xiàn)了“出國熱”和關于“球籍”問題的討論。此后,愛國主義逐漸變得激進起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發(fā)表了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路線,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引發(fā)了震驚全國的思想解放運動,青年們冷靜下來了,開始不斷反思與質(zhì)疑。從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傷痕文學》到“開除球籍”的憂患意識的討論到《河殤》可以看出,80年代的青年不能真正認識到中國當時的國情,但是又極度渴望擺脫落后的社會現(xiàn)狀,在西方物質(zhì)文明的強烈對比與沖擊下,不斷有言論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舊體制進行批判,青年們的情緒變得很浮躁,最終成了1989年的政治風波的導火線。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青年民族意識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表現(xiàn)出這樣幾個特點:第一、民族自卑感和憂患意識強烈,崇洋媚外愈加明顯。第二、祖國觀念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逐漸疏離,在看待民族、國家與個人、個人價值與熱愛祖國的關系上顯得很矛盾。第三、民族情感與祖國觀念仍然深藏于心。1985年發(fā)生的“五一九事件”和“新九一八事件”涉及到了國家榮譽問題,盡管可能在形式上有些激烈,但是反映了青年人的強烈的愛國之情。而此時的愛國情表現(xiàn)出一定的自發(fā)性與獨立性。
二、20世紀90年代的青年民族主義的演變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也不斷的在提升中,因此,青年人的民族自信心在不斷恢復?!度嗣袢請蟆房堑囊黄}為《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引起了很多讀者的注意,認為一個長期穩(wěn)定而又快速的發(fā)展才能縮小與別的國家的差距,每個愛國者都需要有理性的、沉穩(wěn)現(xiàn)實的思想與行動。學者何新認為: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國要保持國家的獨立自主,自覺抵制西方文化、經(jīng)濟、政治霸權,始終維護本民族利益,不斷提高本國綜合競爭力。隨后,有關“中國青年看世界”的問卷調(diào)查結果顯示出西方國家在青年人心中的形象不斷減低,青年更多地從國家利益出發(fā)來看待當今世界的沖突。1996年,《中國可以說不》的出版引起了眾多青年的關注,這本書講述了作者崇尚美國到反對美國的思想轉(zhuǎn)變歷程,反映了當時的民族情感,從側(cè)面折射出青年人的民族自信心在不斷加強。
這個時期中國的國際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一些西方國家聯(lián)手對中國各方面進行了制裁。我認為這一時期的青年民族意識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具有鮮明的自發(fā)性與時代性。銀河號事件、藏獨問題、申奧失敗、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和釣魚島問題這一系列問題引起了中國青年的憤怒,他們有的發(fā)表言論進行極力批判,有的自發(fā)組織游行示威。他們表現(xiàn)出的是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與愛國情懷。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青年人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媒介抒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懷。第二、民族認同感不斷加強。書中通過一系列調(diào)查顯示,中國青年對改革開放的認同率高,參與性也強,他們敢于反抗西方文化、政治、經(jīng)濟霸權。認同感增強的原因主要是改革開放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西方在各方面對中國的抵制使人們認為只有讓國家富強起來才能與之抗衡。
三、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精神支柱,它永遠是我國各族人民增強凝聚力與向心力的偉大力量,也是當前國際競爭日益加劇情況下一個國家團結穩(wěn)定的精神基礎。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愛國主義教育是對其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塑造,青少年的愛國主義信念決定國家的前途與命運,能夠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目前,愛國主義教育在我國一直受到了高度重視,有著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
青少年的政治觀念和意識時刻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他們的國家民族意識的形成,是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一個方面。書上從社會,家庭和大眾傳播三個方面分析了青少年政治生活化的影響因素。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父母的國家民族意識深刻得影響著子女。因此,父母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則,增強自己的政治意識和價值觀,營造濃厚的氛圍。學校作為政治共同體之一,可以提出明確的要求促進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可以用上課的方式,也可以班會活動,演講比賽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大眾傳媒的經(jīng)常性傳播也可以提高青年的政治興趣。
書中對愛國主義的內(nèi)容、途徑和特點進行了具體描述,認為愛國主義包括無產(chǎn)階級世界觀、人生觀教育、民族文化歷史教育和形式國情教育、道德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目前在中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有活動教育、情境教育、暗示教育和榜樣教育,學習雷鋒就是榜樣示范的一種表現(xiàn)。校外教育的途徑有景觀欣賞教育、文物展示教育和影視觀摩教育等,電影、文物和景觀中所宣揚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是潛移默化得影響著青少年們,讓愛國主義精神逐漸在他們心中扎根。
雖然近年來,愛國主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個人需要、個人利益與國家需要、國家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一些青少年還是顯現(xiàn)出自私的一面,有明顯的個人本位和急功近利的傾向。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點:一、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概念不清,內(nèi)容缺乏說服力,導致青少年難以理解,不能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些理念難以深入人心。二、沒有“因材施教”,缺乏對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實際情況進行研究,沒有針對性、科學性和現(xiàn)實性。三、僅僅單純地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理念的灌輸,有些理論過于成人化,不能夠被青少年所接受。第四、理想與現(xiàn)實具有一定的差距,教育所倡導的價值觀與青少年的現(xiàn)實感受之間存在反差,這讓青少年在選擇判斷上有了疑惑。因此,我認為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首先應該要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加強青年為人民服務的道德價值觀念。在現(xiàn)代化的社會,應將中華民族精神教育與現(xiàn)代化教育相結合,培養(yǎng)出一些建設需要的實用性人才,有利于加強我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我們還需要將理論聯(lián)系實踐,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光靠嘴說說,要組織青少年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親身感受自己的民族責任。
我們相信,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堅持對青年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定能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增強為祖國和民族振興而立志成為國家棟梁的信心和力量,逐步培養(yǎng)他們樹立為祖國和社會奉獻的精神,塑造他們成為新世紀的高素質(zhì)人才。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
參考文獻:
[1]房寧.成長的中國—當代中國青年的國家民族意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