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宣健
摘 ? 要:自神農(nóng)發(fā)現(xiàn)茶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歷史的演變,茶文化由發(fā)展走向成熟、由國內(nèi)走向世界,可以說我國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茶文化的興盛自然帶動了品茗茶具的興趣,在從多茶具器冥中,紫砂壺作為一種具有獨特的實用性茶具,頗有點鶴立雞群的味道。
關(guān)鍵詞:紫砂壺;茶文化
中圖分類號:J527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3-0043-01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喝茶健身是茶道的修身法則,然其文化 內(nèi)涵為養(yǎng)性。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洶涌澎湃之勢,氣吞山河,水有平靜如鏡之態(tài),攝人魂魄。所以茶道在泡茶、倒茶、分茶的過程中,有韓信點兵,關(guān)公巡城、百鳥朝鳳等奇妙的茶語。初始金戈鐵馬,尾時婉約動人,幾道茶下來品味、閱古、引喻,無不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洗滌著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作為茶文化重要載體的紫砂壺在此過程中充當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shù)品位。
紫砂壺的興起與茶方化的興盛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在宋代,飲茶已極 為普遍茶已成為人們?nèi)粘I畹谋匦杵罚芍^“不可一日無茶”。當時的飲茶方式均為點茶法,這種方法是將碾成粉狀的茶末與沸水泥和,并用茶筅回環(huán)攪拌,調(diào)成沫餑豐富的茶湯。時人還比較茶盞內(nèi)沫餑的多少和持久性,來斷定個人的備茶技七,名日“斗茶”,斗茶所使用的茶具為建盞,宋代蔡襄《茶錄》去:”茶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蘇東坡《試院煎茶》云:“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玉紅?!甭汗粗肝膹┎宀鑼W蜀人。宋代茶盞,主要以瓷器為主,其他亦有玻璃、金、銀、銅等制成,在宋代繪畫里如宋微宗《文會圖》或遼金墓室壁畫上,時常見到宋人以建盞、青瓷、白瓷或青白瓷進茶的情景。而明代的唐寅、文徵明、王問、仇英的繪畫作品中能見到明成化至明萬歷的紫砂壺的形態(tài)演變。有些壺從繪畫中可以看出是用來煮水、煎茶的,如唐寅《事茗圖》中的提梁壺,仇英《松溪論畫圖》中的軟提梁壺,均是用來煮水、煎茶的。王問《煮茶圖》中的提梁壺,文徵明《晶茶圖》(作于嘉靖十三年,1543)中的紫砂壺,顯然是用來泡茶的,據(jù)《明會典》,“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詔建中發(fā)貢上貢茶,罷造龍團,聽茶戶唯采芽以進,有司勿。天下茶額,惟建寧為上,其品有四,日:探春、先書,次舂、紫筍?!币蛱嫦略t,罷造大小龍團,唯采茶芽以進,餅茶日趨衰落,散茶興起,飲茶方式由煮、煎改變?yōu)榕莶琛U驗榕莶璺ǖ奶岢c普及,便相應(yīng)產(chǎn)生了以泡茶為主的茶壺,由于宜興地區(qū)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制陶瓷技術(shù)和種茶飲茶習俗,這給以泡茶為主的紫砂茗壺的出現(xiàn)提供了先決條件。窒興地區(qū)的先民們,正是在明中期的這種氛圍中,逐步完成了在粗陶中提煉出可精加工的里外不施釉的紫砂壺,隨著時間的推移,紫砂工藝日趨完美,因而在明末獲得“茶壺以砂者為上,蓋即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的贊美。
紫砂據(jù)傳起始于北宋末年,那時的飲茶文化可以說是相當成熟了。茶史上記載,飲茶之風盛于唐而興于宋,當時茶具器形的發(fā)展受喜歡茶飲式制約。但到了北宋末年的時候,茶文化的焦點已經(jīng)從品的方式轉(zhuǎn)變到茶具的行式上來。紫砂壺的誕生,可以說是因時而生,然其后紫砂壺能夠風行數(shù)百年,最終與茶文化連為一體相輔相成,可以說是由紫砂壺的特性所決定。精于茶道之人有種流行的說法-品茗,能修心養(yǎng)性,陶冶人的情操。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閑暇之余開始追求精神層次的休閑,而品茗之道就是很好的選擇。由此而來,閑時品茗修行之人日增,但不管如何深諳茶道之術(shù),若無稱心如意之茶具,一切枉然。即使是絕好的茶,也是暴殮天物而矣。有了上好的茶,因此一個急迫的問題擺在了茶友的面前,何為上佳之茶具?紫砂壺!茶道高手一般會如是回答。然紫砂壺謂何?
一把茶壺,單純具備泡茶功能,是不會備受人們青睞的,它必須有可供人們看不厭、賞不完的精神存在。應(yīng)該說,在明代以前的紫砂壺只具備泡茶菌能,而到了明代中期以后,茶文化在文人墨客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士大夫、文人對紫砂茶具的創(chuàng)作影響和參與,使紫砂茶具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氣,息越來越濃。在明清年間,宜興紫砂茶具的崛起,更引起人們的重視和關(guān)注。明萬歷后期是宜興茶壺重要的發(fā)展時期,有名家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時大彬系時朋之子,原善于做壺,在文人陳繼儒和他的朋友們提倡下用小壺品茶而造小壺,以保持茶的香氣。他曾創(chuàng)制數(shù)十種紫砂壺的款式,有菱花八角、梅花、六角、提梁、僧帽、扁壺等,佳作信手而成,藝術(shù)成就達到七奪天工、千姿百態(tài)的地步。可以這樣說,時大彬壺藝的轉(zhuǎn)型,文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紫砂因茶而生,由茶而盛,最終攜茶而美。修心養(yǎng)性,天地雖大,然皆在這一茶一壺間也。
參考文獻:
[1]韓其樓.宜興紫砂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2]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