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接了新班,心理有了準備。因為前任老師已經(jīng)熱情地向我傳經(jīng)送寶:“這個班啊,抓不上手的好幾個,你一定要兇?!?/p>
兇?我不會。
那堂語文課上,一個小方臉、大眼睛的男孩,斜倚著墻壁,蹺著腳,愛聽不聽的樣子。他應該就是那個“抓不上手”的輝?!拜x,請你讀一讀第一自然段?!薄拔也粫 碧彀?,居然和我預料的一樣。他慢吞吞地站起來,低著頭死活不開口讀。“我不會”仿佛也成了十足的理由。請他坐下?那別的孩子怎么想?這個老師也拿他沒辦法,不會就不會!
“輝,我剛剛聽到了你的聲音,以我的經(jīng)驗,這么流暢的表達,還有你的音色,讀課文應該讓人聽了很舒服?!蔽艺曋!袄蠋煟粫??!庇泻⒆印坝焉啤钡靥嵝蚜恕?/p>
我一下子明白了,輝一直就在“他不會”的暗示中被埋沒著。他已經(jīng)被打上了“我不會”的烙印。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外界給予了他太多的消極暗示,他的自我認知也陷入了“消極”的泥淖:未戰(zhàn)而先放棄。豈止是“不會”,簡直就是“不敢會”!怎么辦?我在思索著……
“輝,你的聲音很響亮,如果你不會,那你先跟我讀,可以嗎?”見我的要求不高,他嘴角上揚,點頭。我讀:“走在秋天。”“走在秋天?!陛x雖不算太流暢,但不打結地跟讀著,我頓時來了希望:“秋天的太陽更紅更嬌?!薄扒锾斓奶柛t更嬌。”輝重讀了“更”字……
孩子們都在靜靜地聆聽,我點了面露微笑的梓涵:“梓涵,你覺得輝讀得怎樣?”“很正確,一字不落?!焙靡粋€“一字不落”啊!“別的同學覺得怎么樣?”“聲音響亮?!薄罢_流利?!薄拜x,聽到了嗎?我說聽你的聲音就知道你會讀。你一字不落地自己讀一讀?”輝移了移站立的雙腳,收著下巴頦兒,睜大發(fā)亮的眼睛,依然嘴角上揚,不吱聲。“同學們,你們相信輝能讀好嗎?”“能!”好一群善良的孩子啊!
輝在同學們期待的目光中憋足勁兒,“咬”著一個個字音,不多字不落字地讀完了第一小節(jié)。不知是誰第一個鼓起了掌,接著掌聲四起……
此事讓我深有感觸。當時,事情能出現(xiàn)“反轉”,正是因為我巧妙地把我個人對輝的表揚轉化為集體輿論的褒揚,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進步是全班的光榮。而要改變輝這種“容易放棄”的狀態(tài),除了要先了解背后的原因,還要幫助孩子建立“成功的想象”。
心理學大師埃里克森把人生的發(fā)展分為八個階段。在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是發(fā)展的“危機”與“轉機”共存。童年時期的主要沖突是勤奮與自卑。兒童若在學校里學習順利、社會交往積極,就會贏得教師與家長更多的積極評價,這將促使他們更加勤奮與自信;兒童若學習困難、難以適應學校生活,就會受到教師與家長更多的負面評價,這將大大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輝的自我放棄無疑是前期受挫后缺少一個推手及時給他“轉機”。面對他第一次“失敗”,教育者并未予以應有的心靈撫慰和學習幫助,讓他正視挫折,以至于使沉重的自卑感成了第二次第三次失敗的前奏。如此惡性循環(huán),一次次挫折讓輝完全喪失了信心。
輝的故事催我反思。這樣的孩子,表揚、激勵固然需要,而他更需要的是平臺、機會,自己走向成功,獲得“高峰體驗”。這樣抗挫后再次獲得的體驗,比表揚和鼓勵更重要。
自此之后,上課時我總是說:“給輝一個機會好嗎?”讓輝來朗讀或是回答一些不難的小問題。當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一次次成功時,他也常常咧著嘴迎接著大家贊許的目光。
如果就這樣牽著他的手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行,他還會將“我不會”掛在嘴邊嗎?
(本欄責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