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模
中國元素
穿行于東歐諸國,走馬觀花,不時能見到各種與中國有關(guān)的事物,概稱之為“中國元素”。
在華沙、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亞,我們逛了幾家超市。在歐盟各國中,東歐各國與中國的貿(mào)易往來相對較少。中國與歐盟中經(jīng)濟最為發(fā)達的德國2014年雙邊貿(mào)易總額達1777.5億美元,超過了中國與東歐諸國雙邊貿(mào)易額總和。其中,中波為161.9億美元,位列第一;中保最少,只有區(qū)區(qū)18.6億美元。上述數(shù)據(jù),與我們進入東歐諸國超市的印象基本相一致。在我們所去過的超市中,來自中國的商品似乎并不多見,不會遇到在美國動輒會買到“Made in China ”的商品的情況。中國商品在華沙超市尚不時可見,而在索菲亞則幾乎不見蹤影??磥?,中國與東歐各國的貿(mào)易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東歐諸國的大街上,商業(yè)廣告本來相對就較少,遠遜于國內(nèi)的各大城市。但是,我們還是捕捉到了一些來自中國企業(yè)的廣告。其中,華為電腦、手機的廣告出現(xiàn)得最多;其次,就是聯(lián)想電腦。這也與這兩家企業(yè)近年來走向世界的步子相吻合。至于其他中國企業(yè)產(chǎn)品的廣告幾乎沒有見到。在華沙,充當?shù)嘏銓?dǎo)游的中國留學生Lily告訴我們,近年來華為手機是講究實惠的華沙人首選,其次才輪到韓國的三星,而橫掃世界的iphone則幾乎沒有市場。當然,這種現(xiàn)象也與華沙人的經(jīng)濟收入不無關(guān)系。
在東歐各國首都,幾乎都能見到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的營業(yè)機構(gòu)以及廣告。中國的銀行一般都開設(shè)在市中心繁華地段,廣告牌也都高高豎起,十分引人注目。金融服務(wù)總是與經(jīng)濟發(fā)展、貿(mào)易交往同步發(fā)展。中國的銀行開始進入東歐,傳遞了中國與東歐各國貿(mào)易發(fā)展的信息。
在從華沙到克拉科夫的途中,我們竟然看到了路邊有一家“義烏小商品批發(fā)”的廣告牌。車速太快,來不及看清廣告牌后面店鋪的情形。但毫無疑問,義烏小商品早已走向了世界,并且也已經(jīng)走進了東歐各國。在華沙城郊的路邊,我們還看到懸掛著諸如“中國服裝批發(fā)”、“中國百貨城”和“皮鞋店”之類的漢字店招。從門口停的不少汽車看來,這些商店的生意應(yīng)該不會太差。在許多旅游景點,街邊貨攤陳列的的木刀木槍、卡通娃娃之類的兒童玩具相當眼熟,顯然是來自中國的小商品。我們買得最多的是印有各地名勝的冰箱貼,雖然沒有注明產(chǎn)地,恐怕也是出自中國的某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目前,在東歐各國都有不少中國商人,多者數(shù)萬人,少者也有數(shù)千人??上?,我們整日都在旅游景點轉(zhuǎn)悠,沒有見到前來經(jīng)商的同胞。
華沙因有肖邦銅像而被稱之為“肖邦公園”的瓦津基公園與中國的淵源頗深。18世紀下半葉,中國風一度流行于歐洲皇室和貴族階層。當時的波蘭國王將從瓦津基公園通往夏宮維蘭諾夫?qū)m的道路命名為“中國大道”,全長5千米。目前,公園正在原址重建1100米長的“中國大道”,我們路過了其中塵土飛揚的一段,見到了一塊由中國五礦集團樹立的金屬銘碑,上書“中國大道由皇家瓦津基博物館的贊助單位出資復(fù)建”。最近,工程正在加緊進行,恐怕是為了迎接習近平主席訪問波蘭。
近年來園方還與中國北京的恭王府管理機構(gòu)合作,在院內(nèi)修建了中國傳統(tǒng)園林建筑。由于公園太大,我們沒有逛到那里,無緣一睹來自中國的樓臺亭閣。此外,據(jù)介紹,1958年至1970年間中美大使級會談地點就在瓦津基公園的梅希萊維茨基宮二樓會議室。
盡管近年來前往東歐的中國游客日益增多,但是各個旅游景點一般沒有中文說明,這不免給中國游客帶來很大不便。但在布達佩斯巡游多瑙河的船上,擴音器里傳來了中文解說,這使我們頗感意外。多瑙河上大橋橫跨,兩岸建筑林立。簡短的中文解說,讓我們得以見其景,聞其名,知其事,明白了許多關(guān)于多瑙河的事情。
在保加利亞玫瑰谷的卡洛菲爾小鎮(zhèn),我們參觀了保加利亞著名詩人、革命家博特夫紀念館。在那里意外地看到一尊中國人為詩人樹立的雕像。雕像下面有用中波兩國文字書寫的碑文:“赫里斯托 · 波特夫是一位傳奇的保加利亞革命詩人和民族英雄,他的詩歌反映了被壓迫人民的真實感情,充滿了與外國侵略者不懈斗爭的革命精神。波特夫用他對自由和人權(quán)的熱情激勵著他的追隨者們,最后他兌現(xiàn)了誓言,用生命捍衛(wèi)了自己的理想。”立碑者署名為“袁熙坤”。
歸來后在網(wǎng)上查到,這位袁熙坤先生是著名畫家、雕塑家,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曾創(chuàng)作幾十座世界名人雕塑作品。2014年袁熙坤先生為波特夫創(chuàng)作了一尊雕塑作品,安放于北京朝陽公園國際友誼林內(nèi)。當時正逢中保建交65周年,正在訪華的保加利亞總理參加了塑像揭幕式。卡洛菲爾小鎮(zhèn)的那尊雕像或是根據(jù)北京的那尊作品翻模鑄造的。
在保加利亞帕韋爾巴尼亞小鎮(zhèn)路口,有一家出售手工針織衫的小店,女店主正坐在門前的小桌旁用金屬針編織圍巾。我們上前與之交談。她聽說我們來自中國上海,馬上就告訴我們,她女兒正在杭州的中國美術(shù)學院留學,學的是美術(shù)設(shè)計。語氣中充滿了母親的自豪與驕傲。小店櫥窗設(shè)計也不落俗套,看來是出自那位在中國留學的女兒之手。
在保加利亞玫瑰節(jié)巡游的隊伍中,忽然遠處傳來一曲耳熟能詳?shù)闹袊底嘁魳?,旋律悠揚,技巧純熟,中國味十足。等隊伍走近,方才看到吹奏樂器的是個洋小伙,他手里拿的竟然是中國的嗩吶。陽光下,金色的嗩吶金光閃爍,高亢激昂的中國音樂給滿街帶來了歡樂。巡游隊伍匆匆走過,無從上前與之交談,很好奇這洋小伙在哪兒學的這套本事。
說到中國元素,自然少不了中國餐館。在國外旅游,最擔心的是吃不上中國飯菜。但是,此次東歐之行,我們絕大部分都是在中餐館就餐,吃的是正宗的中餐。
行走在東歐,不時能遇到各種“中國元素”。這些零零星星的痕跡,讓我們窺一斑而見全豹,切身感受到了“中國走向世界而世界走向中國”的足跡。這或許正體現(xiàn)了旅游的意義,親身經(jīng)歷所獲得體驗最為真切,也最為深刻。
有花的窗臺
行走在東歐的城市或小鎮(zhèn),有著鮮花的窗臺是處處可見的風景。窗是平常的窗,花是普通的花,但是有了鮮花,窗臺頓時就變得不同尋常。
有花的窗臺是建筑最好的裝飾。東歐民居外墻往往涂有各種顏色,赤橙黃綠,異彩紛呈,本來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而窗臺擺上鮮花,是地地道道的錦上添花,更給建筑帶來迷人的風采。
建筑畢竟是用石頭、木材、水泥以及玻璃等沒有生命的物質(zhì)材料建造的。沒有鮮花裝點的建筑即使再美,也缺乏鮮活的生命。然而,窗臺上有了鮮花,這無生命的建筑就有了呼吸,有了生氣,也有了靈性。鮮花邀來了春風,喚來了春雨,引蝶招蜂,將自然的風景帶到了家家戶戶的窗前。
在布加勒斯特的大街旁,我看到一幢老樓,大約有上百年的歷史。石柱上的雕飾積滿陳年的黑垢,粗糲的石墻也蒙上了歲月的風塵,就像“塵滿面,鬢如霜”刻滿皺紋的老人。然而,二樓的窗臺上放置了幾盆鮮花,紅色的花朵開得鮮靈,開得火紅。鮮艷的色彩、嫩綠的花葉使老樓變得年輕幾分,一如“老夫聊發(fā)少年狂”“菊花須插滿頭歸”。有著鮮花的窗臺似乎讓百年老樓返老還童。
在保加利亞寧靜、肅穆的里拉修道院,我在修士們居住的地方,也看到了擺著鮮花的臺階和欄桿。這充滿活力的鮮花讓這有著千年歷史的修道院也煥發(fā)出勃勃生氣。
走過很多小鎮(zhèn),許多人家往往門戶緊閉,難以見到主人。但是,我知道,窗臺上放置鮮花的主人一定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那些鮮花一盆盆開得燦爛,沒有殘枝敗葉,一定經(jīng)過主人精心的料理與伺候。雖然無緣與屋主謀面,但那花朵已經(jīng)透露了那一個個愛花人的心地和情趣。
在捷克的卡羅維發(fā)利溫泉小鎮(zhèn),我正駐足一棟小樓前,興致勃勃地打量二樓窗臺。突然,窗戶打開,一個老人探出身來給窗臺上的花澆水。他向著我微笑,我也向他招手示意,并且指指手中的相機。他明白了我的意思,微微點頭。我立即將老人澆花的身影收入了鏡頭。
有花的窗臺與其說是悅己,滿足主人愛花的需要,還不如說更多地還是悅他,給過往的路人帶來了眼福,無形中構(gòu)筑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此時不由想起卞之琳先生的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p>
從東歐歸來,常常想起的并非是那些著名的城堡與教堂,而是那些尋常的開滿鮮花的窗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