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文人雅士,無不愛月下吹笛,林泉對弈,還講究風(fēng)姿嫻雅,執(zhí)扇輕搖,再給扇子取個別致的名字,風(fēng)流之感便盡在其中了。而最尋常的該是老蒲扇,制材多是瀟湘妃子淚染的竹子,扇動的不只是流風(fēng),還有古舊清和的光陰。
明代文徵明曾有詩曰:“春雨綠陰肥,雨晴春亦歸?;堹L獨(dú)囀,草長燕交飛。香篋青繒扇,筠窗白葛衣。拋書尋午枕,新暖夢依微?!彼P下的四月春事,繁光盛景,自是令人沉醉。其間有春雨、綠樹、殘花、黃鶯,讓人目不暇接,可他又別出心裁,用香篋、扇子等清寂之物做點(diǎn)綴,頓覺平添幾分幽閑清雅,那動如春水的韶光忽然就如深閨繡女般安靜下來。春日的尾巴被青繒扇橫空截?cái)?,帶出一絲初夏的味道。
扇子是最為通俗之名,細(xì)究起來,它還有諸多雅稱,如“仁風(fēng)”“屏面”“圓輕”“涼友”“搖風(fēng)”等,念來皆古意盎然。目之所及,只覺涼友二字最為貼切—可不就是帶來清涼的老友;圓輕,一看便知是少女手中團(tuán)扇,既描摹出形狀,又可想見其輕盈;而搖風(fēng),看字眼便如一幅動靜相宜的畫面,那氣定神閑的搖扇人的姿態(tài)已盡在眼前……那些別稱帶著古人深婉的雅意,走過三千多年漫長的時光。
原是取風(fēng)納涼的俗物,而后來隨著扇子的樣式愈發(fā)精美,扇面上也添了文人筆墨,逐漸成為文人雅士與閨閣女子的喜愛之物。文人們常在扇面上作畫題詩,寄托高雅情趣;或于炎熱夏日于家中臥游玩扇,神游一回扇中的青山綠水。而女子們則常用扇子遮擋嬌容,把一臉羞澀與滿腹柔情深藏,如窗扉半掩繡門緊閉,不容外人輕易窺測。
扇子除了納涼消夏,還可遣懷。
對不諳世事的閨中少女而言,團(tuán)扇可掩面遮羞,也可探花撲蝶。那繡著并蒂蓮或雙鴛鴦的扇面,圓潤小巧的棱角,無一不盛滿少女清淺的心事。而于宮中女子或深閨怨婦而言,扇子則記載著她們被高墻大院圈住的短暫青春。任憑年華老去,韶華不再,何以解憂?唯有一遍遍輕搖尚留著脂粉味的香扇,看遍繁花開落,徒嘆世事無常,讓心隨著扇面的風(fēng)慢慢涼下去,熾熱的等待化為一地灰燼。
有寫滿哀婉薄涼的秋日之扇,也少不了見證兩情歡洽的雅士之扇。沈復(fù)《浮生六記》里曾四次提到扇。幽居田園的夏日里,“舟窗盡落,清風(fēng)徐來,絨扇羅衫,剖瓜解暑”,那光景令人神往。每逢七夕佳節(jié),沈復(fù)與蕓娘便設(shè)席擺臺,置瓜果香燭于案幾上?;蜉p羅小扇并坐水窗,就著月色俯視河中波光如練,或沐浴之后褪去鞋襪,或坐或臥,手搖一把蕉扇,聽鄰家翁媼談因果循環(huán)事,一派閑情逸致。
扇子輕巧,卻承載了許多過往舊事。而今冬日將至,我卻想起白居易的“紅泥小火爐”來。若是有雪飄至,有友來訪,最美不過紅泥小火爐前輕搖蒲扇,煮暖熱的水酒共飲。那當(dāng)是扇子最有意趣的用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