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純文學會慢慢回來
提起嚴肅文學,人們往往稱之為“純文學”。其實什么叫“純”,這個純是針對大眾而言,還是針對作者而言?我覺得很模糊。可見,這并不是一個本質(zhì)的概念。
我想,今天讀者期待純文學,是希望從文學中找到一種嚴肅的內(nèi)核,比如說它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比如它對語言的運用,或者是對深刻思想的把握,乃至對整個時代精神的把握。
很多人說今天年輕人不再看純文學了,我倒沒那么悲觀。
自改革開放開始,文學在慢慢邊緣化,因為它受到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的沖擊。但這幾年來,我覺得文學在慢慢升溫,許多青年人大學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工作了一段時間后,他們又慢慢地回到了閱讀中——隨著這么一批高質(zhì)量讀者的慢慢產(chǎn)生,作家也在慢慢地調(diào)整自身。
過去我們“純文學”的概念有點太狹窄了,以為“純文學”就是自己喃喃自語,在象牙塔里做功夫。其實,“純文學”并不是這么簡單,文學本身是多變的。當然,我也不那么樂觀,畢竟今天電影電視對文學的沖擊非常大。
總之,我的感覺是:今天的讀者是可以培養(yǎng)的,他們并沒有完全被數(shù)字化、影視化所攫取。只要有耐心,“純文學”會慢慢回到大眾的視野中。
我們的孩子不會審美閱讀
這一代年輕人的壓力是比較大的,特別是經(jīng)濟方面的壓力,使他們不得不變成了實用主義者,因為生存的壓力太實在,你沒辦法擺脫這種精神困境。青春期本是培養(yǎng)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審美能力的最佳時期,可就在這么一個寶貴的時期,年輕人卻被各種實用主義的要求壓倒,這確實很可惜。
不過,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艱難之處,在當下,年輕人被各種實用主義的要求所壓制,但在我們那個時代,其實也有這樣或那樣的束縛、禁錮。所以說,人活著,只要有一種精神需求在那,總會給自己留出那么一點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你是自己的,你是自由的。如果再沒有這點空間,那么我們就徹底被壓垮了。
所以說,越是有壓力,就越需要文學。
今天的年輕人和我們那時不太一樣。我是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那時電視里節(jié)目很少,自己只能拼命地找書、看書,因為那是唯一的、獲取精神食糧的渠道,所以也不挑什么,小人書、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經(jīng)典名著等,拿來就看。今天孩子們獲取文化產(chǎn)品的渠道確實太多了,影視、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游戲等,對他們的影響非常非常大。
在我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今天學生們對閱讀文本的興趣確實減少了,尤其是讀長篇小說。比如托爾斯泰的書,他們都覺得讀不下去,當然,一旦讀下去,他們就會非常喜歡,但小說的長度確實讓他們非常困擾。
閱讀是需要培養(yǎng)的,但我們的閱讀培養(yǎng)顯然有問題,我們中學時代的閱讀都是應試閱讀,不是審美閱讀,不是一種自由的閱讀,這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使孩子們的閱讀變得非常功利、非常狹窄,這可能比影視和數(shù)字技術對孩子閱讀的扭曲還大。
對于這樣的一種狀況,我覺得需要老師慢慢引導。
現(xiàn)代小說換了啟蒙方式
文學使人變得非常敏感,要么憤世嫉俗,要么吟風弄月。很多人覺得,這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所以一提閱讀嚴肅文學,許多家長不以為然。
其實,文學是多層面的,它不一定會讓人敏感。再者說了,敏感有什么不好嗎?作為一個公民,應該有幾分敏感,它使你去思考人的存在、社會的存在,乃至整個人性的狀況。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文學具有啟蒙的作用。
啟蒙并不一定是光明的,一定是向善的,啟蒙也包括讓你直面你人性惡和黑暗,這也是一種啟蒙。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小說要成為承擔公共生活的一種建構(gòu),因為它未必能承擔起來。我們看19世紀的小說,確實是有這個功能的,比如托爾斯泰就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心靈世界給我們,通過《安娜·卡列尼娜》,通過(《戰(zhàn)爭與和平》,我們自身也會受到影響。
但20世紀的小說,特別是從卡夫卡開始,小說這種建構(gòu)公共生活的能力已在慢慢地縮減??ǚ蚩ㄕf生活粉碎了我,他要把這種荒誕、絕望書寫出來。當然,這種絕望、荒誕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它告訴我們,社會的內(nèi)部邏輯、文明的邏輯其實是這個樣子的。但卡夫卡的方式與托爾斯泰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今天,如果說小說還有啟蒙作用的話,那也是一種轉(zhuǎn)了一道彎的啟蒙,因為通過小說,讀者看到的是荒誕、絕望,乃至整個人生的虛無,如果你沒有特別平衡的審美能力,可能會進入另外一種狀態(tài),比如說憤世嫉俗。
今天年輕人自我意識非常強,但我認為,那是一種“偽自我意識”。比如在鼻子上弄個環(huán),染上紅頭發(fā),多自我啊,但其實他們在無意間陷入了更大的潮流里面,反而是更加從眾了。
真正的自我建構(gòu)不是你在表面上順從了某種潮流,而恰恰是你在內(nèi)心是否對這個事物有真正的辨析能力。但在今天,要做到這點確實是非常艱難的。今天小說能否幫助年輕人,從精神內(nèi)部來建構(gòu)某種東西,小說還能不能承擔這種功能,說實話,我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傊≌f太復雜了,有時可能給你的不是光明,而是黑暗。
讀一本小說就是經(jīng)歷一次人生
在今天,小說未必會幫助你建構(gòu)公共生活、公共精神,我覺得,它最大的功能在于把很多已建構(gòu)的原則曖昧化了、復雜化了。作家只能告訴你這個世界是有問題的,他把問題內(nèi)部的復雜盡可能細致化地呈現(xiàn)出來,但怎么解決,作家可能說不出來,但是他會寫一個故事,來告訴你生活這么復雜,解決起來不是那么簡單。
比如余華的《活著》,福貴一生的意義是什么呢?余華沒有告訴你什么是公平的一生,什么是幸福的一生,但他告訴了你,福貴的人生是這樣的——一個個人的死亡,幸福一步步遠離,最后好像達到了某種超脫,但那真的是一種無奈和悲涼,但這是一種情感教育,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情感教育。
我覺得文學最大的功能真的是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這個情感教育不是告訴你什么是真善美,而是它讓你突然意識到這個世界的復雜度、多維性。這種情感教育對中國年輕人很有必要,對成年人也很有必要。因為我們以往接觸的概念太單面化了,太植入我們的生活了,理想、激情有的時候害了人的,因為我們對理想和激情的復雜度并沒有真正理解,簡單地認為喊完口號,就是理想就是激情了,結(jié)果一次次陷入集體的悲劇中。
讀一本小說,可能就經(jīng)歷了一次人生,你對人生和人性的各種情感,都有了一次刻骨銘心的體驗,它會使你在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時候,有某種辨析能力。
讀一本小說可能會使你神清智明,但能否幫助你在面對具體問題時,變得那么超然,那么有原則,我覺得是另外一個層面的事。但不論如何,讀小說,讀文學,都是一個特別美好的東西。這個美好不是說你變得更善良了,更理智了,而是你會在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一次生命里程中,體驗到了這個世界的全部,你會明白某種道理,即使你不明白,它也會給你帶來一個五味雜陳的東西,這是非常非常珍貴的東西。
在我們的生活中,太缺乏一種對精細事物的辨別能力了,我們太容易把這個事物確定為一,確定為二。而確定為一,確定為二的時候,往往是非常簡單化的確定。文學可以告訴我們,概念里面還包含了這么多令人頭痛的事,這么多生命的細微之處,我們都應該考量到。
總有人會繼續(xù)讀下去的
國外很多人從初中就開始閱讀各種世界名著,是真的在讀,不是為了考試。中國家長受社會功利主義影響,使整個社會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家長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健全豐富的人格,另一方面又害怕孩子落后,當你真正推動學生閱讀時,他們又會站出來反對。
為什么今天大學生思考能力比較差?我覺得,就在于我們真的沒有從他的少年時代、童年時代進行正確的教育,他們?nèi)狈θ说拇嬖谶M行思辨的基本教育,所以你不可能指望一個大學生一進大學校門,突然就學會思考。
對于目前教育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卻找不到解決方案,因為這幾十年來,功利主義太占上風了。在過去,一個人住在一個茅草屋里面,保持一種樸素的精神,這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可在今天,說一個人安貧樂道已經(jīng)變成一個笑話,整個大的社會氛圍讓你沒法逃脫出來,你想獨立,讓孩子如何如何,可誰有勇氣這么做?所以一代代下來還是如此。
這是一種非常矛盾的教育,但從本質(zhì)上說,是矛盾的時代精神投射到教育上,僅改變教育本身,恐怕也難解決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