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蓉
【摘 要】巴扎羅夫的任務形象可以說是屠格涅夫創(chuàng)作的平民知識分子形象的典型代表,通過塑造這個人物,作家表達了自己對當時俄國新興階層的期待和擔憂,這種矛盾在作品中激烈碰撞,成就了屠格涅夫?qū)Χ砹_斯文學人物形象體系的貢獻。
【關鍵詞】《父與子》;人物形象;平民知識分子
《父與子》是十九世紀俄國抒情浪漫式啟蒙現(xiàn)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說中,屠格涅夫借助對1861年農(nóng)奴制改革前后的俄國貴族階級和平民民主主義知識分子兩代人之間思想斗爭和代際沖突的描述,從更廣泛的社會背景角度以啟蒙家的知覺展現(xiàn)了俄羅斯貴族精英文化逐漸走向衰敗的必然趨勢。通過《父與子》這部小說,屠格涅夫為貴族階級的歷史使命終結(jié)唱出了一首悲壯的挽歌,同時將俄國社會前進的希望寄托在了以巴扎羅夫為代表的新一代民主主義啟蒙思想家身上。巴扎羅夫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就了屠格涅夫?qū)Χ砹_斯文學人物形象體系的貢獻。
文學研究中常把具有共性的人物形象劃為一類進行研究,通過對特定歷史時代文化語境、歷史任務類型和社會意識移異的研究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演進。在屠格涅夫創(chuàng)作《父與子》這部小說之前,俄羅斯文學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應該是由普希金在《葉甫蓋尼·奧涅金》中創(chuàng)造的多余人形象。然而,隨著俄國國內(nèi)資本主義的不斷發(fā)展,貴族階級作為早期的精英文化的代表已經(jīng)不足以承擔社會變革的歷史使命,多余人形象也相應的逐漸退出俄國文學的歷史舞臺。此時,無論是社會現(xiàn)實還是文學作品,都需要有新的人物形象來接過貴族知識分子手中的接力棒,重新引領俄國社會走向前進。屠格涅夫正是敏銳的察覺到了這一點,才在《父與子》中率先塑造了巴扎羅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背景的新一代民主主義思想啟蒙家形象。
盡管屠格涅夫在《父與子》之前已經(jīng)嘗試過塑造平民知識分子形象,例如《前夜》中的英沙洛夫就是一名保加利亞平民啟蒙主義者。屠格涅夫通過英沙洛夫的形象,呼喚來自平民民主主義出身的俄羅斯自己的“英沙洛夫”。由此,誕生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父與子》中的巴扎羅夫形象。
巴扎羅夫是整部小說的中心人物。他是俄羅斯新一代平民知識分子的典型,是農(nóng)奴制改革時期俄國社會當之無愧的“新人”形象。盡管屠格涅夫并未詳細敘述巴扎羅夫的生平,但從作者對他的出身介紹和肖像刻畫中,同樣能看出巴扎羅夫身上鮮明的平民知識分子痕跡。巴扎羅夫出身平凡,祖父是曾充當過禮拜堂雜役的農(nóng)民,父親是農(nóng)村窮醫(yī)生,然而,盡管生活在貴族階級占主導地位的俄國,他卻從未抱怨過自己的平民出身,甚至引以為豪,公開宣布從不避諱。此外,作者還為巴扎羅夫刻畫了一幅生動鮮明的平民新人的肖像:瘦而長的臉,寬廣的前額,丘平下尖的鼻子,綠色的大眼睛,淡茶色的連鬃胡子,一個安靜的微笑使他的臉顯得有生氣,而且顯出他的自信心和聰明來。他說起話來“懶洋洋地,可是聲音響亮”,他的腳步“堅定、快速、勇敢”,他的又長又密的深黃色頭發(fā)蓋不住他隆起的頭骨。他穿著樸素,語言平凡自然,常把諺語俗語掛在嘴邊,充滿了民間的鄉(xiāng)土氣息。通過對巴扎羅夫肖像的簡單刻畫,屠格涅夫塑造出一位不同于以往貴族精英的嶄新的平民知識分子形象。
巴扎羅夫首先是精神上的強者,他充滿自信,生氣勃勃,具有銳利的批判眼光。他從不屈從于權威,蔑視貴族階級的特權、腐化和墮落。在與“父輩”貴族地主老爺巴維爾·基爾沙洛夫的論戰(zhàn)中,他始終確信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富有自主的人格和評判標準,展現(xiàn)了年輕一代獨立思考的處世態(tài)度和奮勇直前的斗爭精神。在理論上,巴扎羅夫堅決捍衛(wèi)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觀。他不相信上帝,否認宗教,始終堅持無神論。他篤信科學的力量,主張用自然科學的眼光來看待周圍一切事物。他崇尚自然科學的崇高地位,試圖以科學實踐向俄國社會宣布:俄國的發(fā)展要靠科學強國的路線。正是這樣一種嶄新的現(xiàn)實主義和唯物主義思想,奠定了巴扎羅夫作為民主主義啟蒙家的思想基石。
巴扎羅夫與以往多余人形象的不同之處還在于,他既有明確的理想和目標,更注重行動和實踐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巴扎羅夫可以算是行動的巨人。他抨擊貴族階級的泛泛空談,自己首先從小事做起。他具有實踐能力,注重自然科學研究。熱愛工作是巴扎羅夫作為平民知識分子區(qū)別于貴族地主階級的鮮明特征。當他來到基爾沙洛夫莊園度假后,馬上就開始工作:采集植物標本,從事解剖,進行物理和化學實驗,一架顯微鏡一用就是幾個鐘頭。巴扎羅夫用親身行動毫不掩飾的表達著對成天無所事事的貴族地主的鄙視。同時,巴扎羅夫的行動還很有價值取舍標準:“凡是我們認為有用的事情,我們就依據(jù)它行動?!彼男袆幽繕艘埠苊鞔_:首先將地面打掃干凈,為未來打掃地盤。知行統(tǒng)一的巴扎羅夫賦予了新一代民主主義啟蒙思想家不同于以往多余人形象的新的文化內(nèi)涵,表明了平民知識分子們勇于肩負啟蒙家歷史使命的決心和勇氣。
巴扎羅夫還是俄羅斯文學中第一個虛無主義者。小說中屠格涅夫把巴扎羅夫描繪成“完全、徹底的否定”的堅定維護著。巴扎羅夫?qū)⑷祟愃袣v史遺產(chǎn)——包括音樂、藝術、文化——都置于虛無主義的框架內(nèi),他激烈的否定現(xiàn)存的一切制度,包括專制制度、農(nóng)奴制度和宗法制度。他否認一切歷史文化傳承。地主老爺尼古拉·基爾沙洛夫“富有情感地”拉著大提琴,吟誦著普希金的詩歌,這一切在巴扎羅夫眼中都是荒誕可笑的。按照他的觀點,拉斐爾“不值一個錢”,而俄國的藝術家比拉斐爾也好不到哪去。他否認愛情、友情等一切情感,認為一切人所謂的精神的品質(zhì)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同樣構(gòu)造的大腦、脾臟、心和肺”。巴扎羅夫的虛無主義思想,明顯受到了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西方實證主義在俄國傳播的影響,同時與他自身過度崇尚自然科學也是密不可分的,代表了當時平民民主主義啟蒙思想家的典型世界觀和價值觀。
巴扎羅夫形象的塑造與屠格涅夫的思想矛盾是緊密相連的。農(nóng)奴制改革后的屠格涅夫,對貴族地主階級的衰敗趨勢已經(jīng)有了清醒的認識,但是他對新一代平民民主主義者能否承擔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仍然充滿矛盾。一方面,屠格涅夫在平民知識分子身上看到了俄國新生力量的崛起,因此他強烈呼喚俄國平民民主主義者的出現(xiàn);另一方面,由于屠格涅夫清楚的看到平民知識分子身上的缺陷,他對這些新生力量能否承擔社會歷史使命又充滿了不確定和擔憂。盡管平民知識分子們都出身于平民社會,但他們從未真正了解過社會生活,從未深入過俄羅斯人民的內(nèi)心。在屠格涅夫看來,啟蒙思想家必須和俄羅斯人民、俄羅斯鄉(xiāng)土和俄羅斯文化緊密相聯(lián),脫離俄羅斯人民的變革是很難成功的。然而以巴扎羅夫為代表的平民知識分子們在崇尚民主與理性的同時,卻總是脫離了俄羅斯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生活,這導致屠格涅夫?qū)@些新生力量今后的發(fā)展道路充滿了矛盾和擔憂。小說最后巴扎羅夫的離世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屠格涅夫的心理矛盾,他無法為平民民主主義革命者們指明一條確切的前進道路,也無法將俄國社會進步的責任放心的寄托在他們肩上。
【參考文獻】
[1]屠格涅夫,麗尼,巴金,譯. 前夜·父與子[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張中鋒.從《父與子》看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義[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3.
[3]鄭錦棠.談《父與子》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和人物布局[J].杭州大學學報,1989,19(3).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