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大家在看明清古裝劇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官員的官服,在胸前或后背有一塊動物圖案,這些動物圖案都是有講究的,不同的動物代表著官員不同的等級。用動物圖案來表示官員等級的做法在武則天時就有了,但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官服制度,卻是到明朝才形成的。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開始加強中央集權,就連帝王官員的服飾制度也幾乎達到了最完備的地步,給每一級官員的官服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將它繡在一塊四五十厘米見方的布料上,再將這塊布料(即補子)縫到官服的前胸和后背上,這樣的官服制度就叫“補子制度”。當然,這些動物圖案也不是隨便設計的,當時,文官的官服上繡的是飛禽,代表文官的文明特性;武官的官服上繡的是走獸,代表武官的威猛特性。等級越高的官員官服上繡的動物也就越珍貴,比如一品文官的官服上繡的是仙鶴,二品是錦雞,三、四品分別是孔雀和雁,到了八、九品,就降到黃鸝和鵪鶉了;一品、二品武官的官服上繡的動物一樣,都是最威猛的獅子,三、四品是虎豹,到了八、九品,則成為犀牛和海馬。清朝延續(xù)明朝的補子制度,只是在動物等級上進行了一些小的調(diào)整,比如文官的八、九品變成了鵪鶉和練雀,武官的一品則變成了麒麟。
“衣冠禽獸”這個成語最初就來源于明朝官服,指的便是文官和武官官服上分別繡有的“飛禽”和“走獸”的官服制度,后來才發(fā)展成為表示道德敗壞的貶義詞。明清時期,除了文武官員的官服外,其他如公、侯、伯、駙馬和雜役的服裝,以及朝廷封賞的補子服上,也都有不同的動物圖案。而皇帝的龍袍則絕對是獨一無二的,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