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弼昌,何 斌 ,周燕萍,何紓敏 ,廖倩苑 ,李遠航 ,舒 凡
(1.廣西天峨縣林朵林場,廣西 天峨 547300;2. 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4)
速生階段西南樺人工林碳貯量及其分布格局
黃弼昌1,何 斌2,周燕萍1,何紓敏2,廖倩苑2,李遠航2,舒 凡2
(1.廣西天峨縣林朵林場,廣西 天峨 547300;2. 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4)
西南樺是我國熱帶、南亞熱帶地區(qū)的速生、珍貴用材樹種,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和經(jīng)濟價值,本研究對廣西天峨縣林朵林場速生階段(12年生)西南樺人工林的碳素含量、貯量及其空間分布格局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1)西南樺不同器官碳素含量為443.5~475.3 g/kg,各器官碳素含量排序從大到小依次為干材、樹枝、樹根、樹葉、干皮。灌木層、草本層和凋落物層碳素含量分別為442.6、427.8和450.3 g/kg。土壤(0~80 cm)中碳素含量為15.04 g/kg ,其中表土層(0~20 cm)的碳素含量明顯高于其他土層;(2)西南樺人工林碳素總貯存量為202.41 t/hm2,其中喬木層為57.13 t/hm2,占28.22%;灌木層為1.04 t/hm2,占0.51%;草本層為0.80 t/hm2,占0.40%;凋落物層為1.92 t/hm2,占0.95%;土壤層為143.44 t/hm2,占70.87%;(3)12年生西南樺人工林年凈生產(chǎn)力為 10.20 t/(hm2·a),碳素年凈固定量為 4.77 t/(hm2·a),折合成 CO2的量為 17.49 t/(hm2·a)。
西南樺人工林;碳素含量;碳貯量;碳分配
森林是地球陸地生物圈的主體,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在調(diào)節(jié)全球氣候、維持全球C平衡,減緩大氣中CO2等溫室氣體濃度上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3]。人工林作為森林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地發(fā)展、利用和保護人工林,提高生產(chǎn)力,對促進區(qū)域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目前,我國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6 200萬hm2,居世界人工林面積首位,約占我國森林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成為我國森林碳匯的主要來源。此外,由于多數(shù)林分處于幼、中齡階段,還具有較大的碳匯潛力。近年來,國內(nèi)已有不少學者對我國一些人工林樹種如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4-5]、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6]、楊樹poplar[7]、落葉松Larix gmelinii[8]、桉樹Eucalyptus[9]馬占相思Acacia mangium[10]和厚莢相思Acacia crassicarpa[11]等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貯量及其分配格局進行了研究,為正確評價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碳匯功能和生態(tài)效益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西南樺Betula alnoides為樺木科樺木屬落葉喬木,主要分布于云南、廣西、貴州和四川等地,樹體高大、干形通直,材質(zhì)細致優(yōu)良,并具有適應(yīng)性強、生長迅速、干形通直、材質(zhì)優(yōu)良、用途廣泛、經(jīng)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好等特性,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12-13]。目前我國西南樺栽培面積已超過16.0萬 hm2,且繼續(xù)呈現(xiàn)良好的發(fā)展勢頭,成為我國熱帶、南亞熱帶地區(qū)重點發(fā)展的營造速生豐產(chǎn)林樹種和珍貴及鄉(xiāng)土樹種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國內(nèi)外關(guān)于西南樺人工林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西南樺人工林的逐步發(fā)展,有關(guān)西南樺的相關(guān)研究逐漸增多,從早期的資源調(diào)查、引種馴化、播種育苗和造林技術(shù)等方面研究逐步發(fā)展到近年來良種選育和高效栽培以及木材利用技術(shù)等[14-15]。廣西西北部即桂西北是西南樺重要分布區(qū)之一,本文通過對廣西西北部天峨縣林朵林場12年生(中林齡)西南樺人工林碳素含量貯存量和碳素年凈固定量的研究,試圖揭示該區(qū)域西南樺人工林生固碳特性,為正確評價該區(qū)域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貯量和固碳潛力提供基礎(chǔ)數(shù)據(jù)和科學依據(jù)。
試驗地位于廣西天峨縣林朵林場立興分場,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9℃,年平均積溫7 475.2℃,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1 232. 2 h,年平均降水量1 253.6 mm,年平均無霜期336 d。地貌類型以低山為主,海拔620~650 m,土壤為砂頁巖發(fā)育而成的黃紅壤,土層深厚,林地大部分土壤厚度70~100 cm,其中腐殖質(zhì)層約15~20 cm,土壤質(zhì)地為壤土或輕壤土,結(jié)構(gòu)較疏松,土壤(0~40 cm)pH值4.52,有機質(zhì)、全氮和全磷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24.71 g/kg、0.92 g/kg和0.24 g/kg,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分別為85.2 mg/kg、0.83 mg/kg和 48.9 mg/kg。
試驗地前作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純林,于1999年秋季砍伐后進行人工整地,定點挖坎,規(guī)格為40 cm×40 cm×30 cm,2000年4月用西南樺裸根實生苗造林,造林密度 1250 株/hm2(株行距2 m× 4 m)。栽植后前3年即2000 ~2002年分別在5~6月、9~10月進行2次鏟草撫育,第四年即2002 年6月進行1次衛(wèi)生清理(鏟草撫育)。2012年12調(diào)查時12年生林分保留密度為1 060株/hm2,林分平均樹高為16.2 m, 平均胸徑(帶皮)為16.8 cm。林下灌木主要有鹽膚木Rhus chinenesis、鴨腳木Alstonia constricta等,草本植物主要有五節(jié)芒Miscanthus fl oridulus、粗葉懸鉤子Rubus alceaefolius和龍須草Eulaliosis binata等。凋落物層厚度約2 cm。
在12年生西南樺人工林內(nèi)設(shè)置3個代表性標準樣地,面積為 20 m×20 m,對標準樣地內(nèi)林木進行每木檢尺,測定標準地內(nèi)各樣株的樹高、胸徑、冠幅等因子。在每塊標準地內(nèi)選取1株代表林分生長狀況的平均木,樹木伐倒后,地上部分采用Monsic分層切割法,分別收集樹干、樹皮、樹枝、樹葉。地下部分(根系)采用全根挖掘法,分根樁、粗根(直徑≥2. 0 cm ) 、中根(直徑0. 5~2 cm) 和細根(直徑<0. 5 cm ) 。先在野外測定各組分鮮重,然后采集不同組分樣品200~300 g,同時在各標準樣地內(nèi)設(shè)置5個1 m×1 m樣方,采用樣方收獲法測定灌木層、草本層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以及凋落物層(包括未分解和半分解凋落物) 的現(xiàn)存量,采集樣品和喬木樣品一起帶回實驗室在80℃ 恒溫下烘至恒重,計算各不同結(jié)構(gòu)層次植物樣品的生物量,并采用重鉻酸鉀氧化–外加熱法測定碳素含量[16]。
在各標準地中分別設(shè)置3個代表性土壤剖面,按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80 cm采集各層土壤樣品,把相同標準地同一層次土壤按質(zhì)量比例混合,用四分法取樣約1 kg并帶回實驗室,于室內(nèi)自然風干和粉碎過篩后用重鉻酸鉀氧化–外加熱法測定土壤有機碳含量[16]。同時用100 cm3環(huán)刀采集原狀土壤,于實驗室內(nèi)用環(huán)刀法測定土壤密度。
根據(jù)植被層不同結(jié)構(gòu)層次和組分生物量乘以其碳素含量即可得到各組分的碳貯量。土壤碳貯量則是各土層碳素(有機碳)含量、密度及厚度三者乘積之和。人工林碳素總貯存量為各結(jié)構(gòu)層次即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凋落物層和土壤層碳貯量之和。喬木層碳素年凈固定量為喬木層各器官年平均生物量和其相應(yīng)的碳素含量乘積推算而得。
從表1 可以看出,西南樺各器官碳素含量在443.5~475.3 g/kg 之間,平均含量為466.7/kg。各器官碳素含量表現(xiàn)為干材>樹枝>樹葉>樹根>干皮,但不同器官碳素含量的差異不顯著(P>0.05)??紤]到西南樺不同組分生物量分配中干材占主體,樹皮和樹根所占比例均較低,因此從整體來看,表現(xiàn)為地上部分碳素含量高于地下部分。由于喬木層生物量分配中樹葉、樹枝、干材和干皮地上部分。
表1 西南樺各器官碳素含量?Table 1 Carbon content in different component of B. alnoides
從表2可見,西南樺人工林草本層、灌木層和凋落物層的碳素含量分別為442.6 g/kg、427.8 g/kg和450.3 g/kg,其中草本層和灌木層均表現(xiàn)為地上部分碳素含量高于地下部分,與喬木層碳素含量的分配規(guī)律相一致。從林分整體來看,不同結(jié)構(gòu)層次碳素含量表現(xiàn)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這可能與不同結(jié)構(gòu)層次植物個體高度或組織木質(zhì)化程度的不同而導致其碳素含量存在差異有關(guān)。
西南樺人工林土壤有機碳含量明顯低于人工林其他結(jié)構(gòu)層次,且表現(xiàn)出隨土壤深度增加而明顯下降的趨勢。由于西南樺人工林凋落物較豐富,且主要以容易分解的樹葉為主,凋落物和植物根系分解所形成的有機碳主要聚集在表層土壤,從而造成0~20 cm土層有機碳含量(31.67 g/kg)明顯高于土壤其他土層(6.72 g/kg~15.83g/kg)和整個土壤層平均碳素含量(15.04 g/kg),而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相鄰土層間的差異逐漸減少。
表2 林下植被及土壤中碳素含量Table 2 Carbon content in under storey plants and soil
西南樺人工林碳素總貯量包括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凋落物層和土壤層碳貯量。從表3可見,西南樺人工林總碳貯量為202.41 t/hm2,不同結(jié)構(gòu)層次碳貯量空間分配為:喬木層57.13 t/hm2,占總量的28.22 %;灌木層1.04 t/hm2,占總量的0.51%;草本層0.80 t/hm2,占總量的0.40%;凋落物層為1.92 t/hm2,占總量的0.95 %;林地土壤(0~80 cm)層143.44 t/hm2,占總量的70.87%。喬木層作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重要組成部分,其碳貯量在不同器官的分配,與各器官的生物量成正比例關(guān)系(表3),其主體部分即樹干的生物量最大,其相應(yīng)的碳貯量(32.89 t/hm2)也最大,占喬木層碳貯量的57.57%;其次是樹根(8.71 t/hm2)、樹枝(7.41 t/hm2)和干皮(6.06 t/hm2),它們的碳貯量依次占喬木層碳貯量的15.25 %、12.97%和10.61 %;樹葉(2.05 t/hm2)最少,僅占喬木層碳貯量的3.59 %。林地土壤作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極其重要的碳貯存庫,在平衡大氣的CO2有著重要作用。西南樺人工林土壤(0~80 cm)有機碳貯存量為 143.44 t/hm2,隨土層加深而急劇減少,其中0~20 cm土層有機碳貯量(62.07 t/hm2)占土壤層碳貯量的43.27%,分別是20~40、40~60和60~80 cm土層的1.90、2.34和3.42倍。
由于本研究中喬木層生物量和碳貯量所占整個西南樺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比例占絕大部分,林下植被層的生物量和碳貯量所占整個西南樺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比例均較少,因此本文僅以喬木層碳素年凈固定量進行生態(tài)系統(tǒng)則同化CO2的能力的估算。從表4可以看出,12年生西南樺人工林喬木層年凈生產(chǎn)力為10.20 t/(hm2·a),年凈碳固定量為4.77 t/(hm2·a),折合成CO2固定量為17.49 t/(hm2·a)。在林木各器官的碳素年凈固定量的分配中,以干材最大,其年凈固碳量(2.74 t/(hm2·a))占總碳素年凈固定量的57.44%,最小是樹葉,其年凈固碳量(0.37 t/(hm2·a))僅占3.56 %。
表3 西南樺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素貯量及其分配Table 3 Carbon storag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B.alnoides plantation ecosystem
表4 西南樺人工林喬木層碳素年凈固定量Table 4 Annual net carbon fixation of tree in B. alnoides plantation
西南樺各器官中碳素含量范圍在443.5~475.3 g/kg 之間,平均含量為466.7 g/kg,略低于杉木[4]、馬尾松[6]、桉樹[8]和禿杉[17]等樹種平均碳素含量,介于目前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進行估算時多數(shù)研究計算植被有機碳時干物質(zhì)按450 g/kg[18-19]與500 g/kg[20-21]轉(zhuǎn)換率之間。西南樺不同器官碳素含量的變化趨勢為干材>樹枝>樹葉>樹根>干皮,與杉木[4]、馬尾松[5]、馬占相思[9]厚莢相思[10]、禿杉[17]等樹種各器官碳素含量的排列順序存在一定差異,反映了不同樹種碳素累積與分配特點,這可能與各樹種所具有的不同生理和生態(tài)特性存在一定差異有關(guān)。
12年生西南樺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素貯量為141.05 t/hm2,其中植被層碳貯量為58.97 t/hm2,明顯高于王紹強等[19]對熱帶亞熱帶針葉林植被部分平均碳貯量水平51.73 t/hm2和周玉榮等[21]對落葉闊葉林碳貯量平均水平53.60 t/hm2(碳素含量均以45 %計)的估算,略低于王紹強等[19]對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碳貯量平均水平61.05 t/hm2,也均高于相近區(qū)域廣西南丹縣山口林場14年生的杉木和禿杉人工林碳貯量(39.78 t/hm2和57.35 t/hm2)[19,22],以及廣西憑祥市和云南景洪市13年生西南樺人工林碳貯量(30.02 t/hm2和42.18 t/hm2),由于西南樺成熟期在20年生以上,本研究中西南樺年齡僅為12年,因此還將具有較大的碳貯量增長潛力。
本研究區(qū)西南樺人工林土壤較深厚,平均厚度約80 cm,土壤(0~80 cm)總有機碳貯量為143.44 t/hm2,明顯高于我國熱帶林(116. 49 t/hm2)土壤平均碳貯量,也高于略相近區(qū)域廣西南丹縣山口林場14年生的的杉木和禿杉人工林土壤碳貯量(122.06 t/hm2和135.14 t/hm2),但低于我國森林土壤平均碳貯量( 193. 55 t/hm2)和世界土壤平均碳貯量(189. 00 t/hm2)[22]。與其他熱帶樹種人工林相似,西南樺人工林0~20 cm土層有機碳貯量明顯高于其它土層,占整個土壤層(0~80 cm)有機碳貯量的43.27 %,占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碳貯量 %,可見其在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碳貯量中貢獻較大,由于西南樺主要適生于低山和高丘,一般坡度較大,土壤較脆弱,任何引起水土流失的活動如煉山、整地等都很容易導致林地尤其是山地土壤碳素損失。
12年生西南樺人工林喬木層凈生產(chǎn)力為10.20 t/(hm2·a),其碳素年凈固定量為 4.77 t/(hm2·a),折合成CO2為17.49 t/(hm2·a)。研究表明,相近區(qū)域廣西南丹縣山口林場11和14年生杉木人工林喬木層碳素年凈固定量分別為2.39 t/(hm2·a)和3.29 t/(hm2·a)[23],相同林分年齡的禿杉人工林和禿杉人工林相應(yīng)為 4.30 t/(hm2·a)和 4.64 t/(hm2·a)[17];湖南會同速生階段(11年生)杉木人工林為3.124 t/(hm2·a)[4];廣西憑祥市[24]和云南景洪市[25]13年生西南樺人工林喬木層碳素年凈固定量分別為2.20 t/(hm2·a)和 3.99 t/(hm2·a);我國落葉闊葉林平均 4.60 t/(hm2·a);中國森林平均值為 5.54 t/(hm2·a)。由此可見,西南樺人工林的碳素固定速度較快,而由于本研究中西南樺人工林處于速生階段,還具有較大的碳匯潛力,加上西南樺人工林生物多樣性較豐富,并兼具涵養(yǎng)水源、維持地力等功能。因此,西南樺不僅是熱帶、南亞熱帶地區(qū)速生珍貴用材樹種,同時也是碳匯功能高效的生態(tài)公益林樹種。
[1]方精云, 陳安平. 中國森林植被碳庫的動態(tài)變化及其意義[J].植物學報, 2001, 43 (9) : 967-973.
[2]Fang J Y, Chen A P, Peng C H,et al. Change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J]. Science,2001, 292:2320-2322.
[3]Houghton R A. Aboveground forest biomass and the global carbon balance[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5, 17(2): 279-296.
[4]方 晰, 田大倫, 項文化. 速生階段杉木人工林碳素含量、貯量和分布[J].林業(yè)科學,2002,38(3):14-19.
[5]張勝利, 項文化, 鄧湘雯. 湖南省2009年杉木林碳貯存量及未來固碳潛力分析[J].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4, 28(2):94-101.
[6]方運霆, 莫江明. 鼎湖山馬尾松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素分配和積累的研究[J]. 廣西植物, 2002, 22 (4): 305-310.
[7]唐羅忠, 生原喜久雄, 黃寶龍, 等. 江蘇省里下河地區(qū)楊樹人工林的碳儲量及其動態(tài)[J].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4, 28(2): 1-6.
[8]齊 光, 王慶禮, 王新闖, 等. 大興安嶺林區(qū)興安落葉松人工林植被碳貯量[J].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 2011, 22(2): 273-279.
[9]郭樂東, 周 毅, 鐘錫均, 等. 西江流域桉樹生態(tài)系統(tǒng)碳貯量與碳匯功能經(jīng)濟價值評價[J]. 廣東林業(yè)科技, 2009, 25(6):8-12.
[10]何 斌, 劉運華, 余浩光, 等. 馬占相思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素密度與貯量[J]. 林業(yè)科學, 2009, 45(2): 6-11.
[11]何 斌, 余春和, 王安武, 等.厚莢相思人工林碳素貯量及其空間分布[J].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9, 33(3):46-50.
[12]Zeng Jie, Zheng Haishui, Weng Qijie. Betula alnoides a valuable tree species for tropical and w arm-subtropical areas [J]. Forest Farm and Community Tree Research Reports, 1999, (4): 60-63
[13]何 斌, 何紓敏, 黃弼昌, 等. 速生階段西南樺人工林養(yǎng)分積累及其分配特征[J].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 2015, 43(3): 23-25.
[14]曾 杰, 郭文福, 趙志剛, 等.我國西南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林業(yè)科學研究, 2006, 19(3): 379-384.
[15]龐正轟. 我國西南樺研究進展[J]. 廣西科學院學報, 2011,27(3): 243-250.
[16]中國土壤學會農(nóng)業(yè)化學專業(yè)委員會. 土壤農(nóng)業(yè)化學常規(guī)分析方法[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3, 272-273.
[17]何 斌, 黃壽先, 招禮軍, 等.禿杉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素積累的動態(tài)特征[J]. 林業(yè)科學, 2009, 45(9): 151-157.
[18]Niskanen A , Saastamoinen O , Rantanla T. Economic impact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reforestation: examples from boreal and moist tropical conditions[J]. Silva Fennica , 1996,30 (2 - 3) :269-280.
[19]王效科, 馮宗煒.中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植物固定大氣碳的潛力[J]. 生態(tài)學雜志, 2000, 19(4): 72-74.
[20]王紹強, 周成虎, 羅承文. 中國陸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間分布特征探討[J]. 地理科學進展, 1999, 18(3): 238-244.
[21]劉國華, 傅伯杰, 方精云. 中國森林碳動態(tài)及其對全球碳平衡的貢獻[J]. 生態(tài)學報, 2000, 20(5): 733-740.
[22]周玉榮, 于振良, 趙士洞. 我國主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貯量和碳平衡[J].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00, 24(5): 518-522.
[23]何 斌, 吳慶標, 黃秀英, 等. 杉木二代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素積累的動態(tài)特征[J].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 2009, 37(7): 36-38.
[24]何友均, 覃 林, 李智勇, 等. 西南樺純林與西南樺×紅椎混交林碳貯量比較[J]. 生態(tài)學報, 2012, 32(23): 7586-7594.
[25]楊德軍, 王衛(wèi)斌, 耿云芬, 等. 西南樺純林與混交林生態(tài)系統(tǒng)C貯量的對比研究[J]. 福建林學院學報, 2008, 28(2): 151-155.
Carbon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of Betula alnoides plantation at fast growing stage
HUANG Bi-chang1, HE Bin2, ZHOU Yan-ping1, HE Shu-min2, LIAO Qian-yuan2, LI Yuan-hang2, SHU Fan2
(1. Linduo Forset Farm of Tiane County, Tiane 547300, Guangxi, China; 2.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Guangxi, China)
Betula alnoidesis a species with fast growth and high-quality timber, which is distributed in tropical, warm sub-tropical zones in China. It is of great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value. The content,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of carbon inB. alnoidesplantation at fast growing stage(12-year-old) were investigated in Tiane Linduo forestry farm of Guangxi,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rbon content in different organs ofB. alnoidestrees ranged from 443.5 g/kg to 475.3 g/kg, which was in order as follow: stem>branch>root>leaf>bark. The carbon content in shrub, herb, litter fl oor were 442.6.9 g/kg, 427.8 g/kg and 450.3 g/kg, respectively. Carbon content in the soil(0 ~ 80)was 15.04 g/kg, and the surface soil(0 ~ 20 cm)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soil.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inB. alnoidesplantation ecosystems amounted to 202.41 t/hm2, of which overstorey ofB. alnoidestrees stored 57.13 t/hm2and accounted for 28.22%, and under-storey plant stored 1.84 t/hm2and accounted for 0.91%,and litter fl oor 1.92 t/hm2and accounted for 0.95%, and soil stored 143.44 t/hm2and accounted for 70.87%. The annual net productivity ofB. alnoidestrees was 10.20 t/(hm2·a), and annual net carbon fi xation was up to 4.77 t/(hm2·a), amounted CO2to 17.49 t CO2t/(hm2·a).
Betula alnoidesplantation; carbon content; carbon storage; carbon distribution
S718.55
A
1673-923X(2016)02-0079-05
10.14067/j.cnki.1673-923x.2016.02.015
http: //qks.csuft.edu.cn
2014-06-3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160152);廣西“十一五”林業(yè)科學研究項目(桂林科字[2007]第15號)
黃弼昌,工程師
何 斌,教授;E-mail:hebin125@sina.com
黃弼昌,何 斌,周燕萍,等. 速生階段西南樺人工林碳貯量及其分布格局[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6,36(2):79-83.
[本文編校:吳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