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花
婆婆走了兩年了。又到祭日,我和丈夫趕回去祭奠,除了點心、水果,我還給婆婆發(fā)面做了上墳小貢(農(nóng)村上墳祭奠用的小饅頭),因為婆婆生前牙不好,最愛吃兒媳做的牛奶饅頭。
都說婆媳不好相處,我卻希望來生還能為婆婆當媳婦,只是不知這輩子修的福分夠不夠。
還記得在婆婆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婆婆不知從哪里摸索出一個包了無數(shù)層的小包包,顫抖著遞給我:“娘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我怕是等不到孫子上大學了,這些錢,留給孫子上大學用吧,出門在外別苦了孩子……”
看著婆婆遞過來的皺巴巴的、面額不等、厚厚的一摞錢,悲楚溢滿心頭,可嘆婆婆自己的生命已岌岌可危,心里還想著兒孫。婆婆一個農(nóng)村老太太該是怎樣省吃儉用才能攢下這一筆對她來說的巨額存款吶,她都沒舍得拿出來救自己的命。
我不敢直視婆婆的眼神,她不是生無可戀才做臨終交代的,她有多么留戀這個世界,留戀她的兒孫,留戀這個溫暖的家,她多想再為孫子炸最愛吃的薯條,為兒子烙最愛吃的蔥花餅,為兒媳包最愛吃的黃米粽……可如今,她意識到?jīng)]有這個機會了。
無法忘記婆婆對我的好。
我愛吃黃米粽,每到端午節(jié),婆婆必定為我買上乘的大黃米,單獨泡好,獨立成型,以便出鍋好分辨,回家給我們帶上,米香整個五月不散。婆婆記得我喜歡吃咸鴨蛋,每年春天都買上幾只小鴨子,秋天下蛋后全部攢下,腌漬了一壇又一壇………
婆婆這些不動聲色的厚愛與善待,我一直銘記在心,自己的娘親也不過如此了。
婆婆一生剛毅堅強,愛好整潔,是個凡事追求完美的老人,小院落總是收拾得井然有序,自身也是干凈利落,在村里是出名的整潔人家,清爽老太太。
婆婆更是一生善良熱心,樂于助人,街坊鄰居有了喜事喪亡她都會主動幫忙,東家老人生病她會去探望,西家夫妻吵了架她會去調(diào)解說和,在村子里德高望重,有口皆碑。
婆婆沒有什么文化,也不會講什么大道理,但她用行動、身教教育我們“家和萬事興,百事善為先”,好家風賦予了我們勤勞善良的品質(zhì),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