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蕾
又是一年畢業(yè)季,看著學生們漸遠的身影,不禁想起自己職業(yè)成長道路上的4位恩師。錢理群先生有一篇文章,是“漫談大學之大”,想想自己的每一位恩師,何嘗不“大”,大到一個教誨足以影響我的一生。所以,我想隨著思緒跟大家分享“吾師之大”,算是對自己過往的梳理,更是鞭策。
一、吾師之大,大在技藝精湛的教學功底
1993年秋天,在灑滿銀杏葉的校園里,師從蘇世榮老師的我開始了嶄新的教學生涯。聽蘇老師講課,只見蘇老師不急不慌,與學生有說有笑,一會兒就下課了。而我上課,生怕講不完,緊趕慢趕,一會兒就講完了,結果離下課還有很久。學生看著我:“老師,您以光速把課講完了?!?/p>
幾節(jié)課下來,蘇老師微笑著把我叫到身旁:“你知道,做教師最重要的是什么嗎?一個頭腦,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多兩少,多動腦,少說話,少寫板書?!碧K老師的這兩句話,耐人尋味。我邊琢磨邊實踐,發(fā)現(xiàn)只有我少說少寫多動腦,才能讓學生多說多寫多動腦。蘇老師的這兩句話,影響了我后面24年的教師生涯。我謹遵恩師教誨,一直堅持“教師少學生多”的原則,手書板書,即使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投影逐漸普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黑板,我仍然堅持用粉筆寫板書。這讓我不論在什么條件和境況下都可以上課,哪怕教室里突然停電、投影一黑,我的課依舊生動。恩師已經離開了我很多年,但感念常在。
二、吾師之大,大在一絲不茍的研究精神
2003年,也是秋天,我跟教研組長金仲鳴老師同一個年級授課。只要有教學比賽等活動,金老師總是鼓勵我們參加。一次活動,要求寫論文。我興高采烈地寫,寫完了改,改到滿意了,呈給金老師,以為肯定會得到表揚,沒想到金老師看后,只給我批了一句話:好的論文,多一個字嫌多,少一個字嫌少。
雖然有點摸不著頭腦,但老師的話一定是有道理的,于是我決定先把湊字數的部分刪掉,結果一刪,嚇我一跳,原來4600多字的論文,按照“多一個字嫌多”的標準進行刪減后,只剩1600字了,難怪金老師不予置評呢。
等我按照“少一個字嫌少”的要求再看論文的時候,發(fā)現(xiàn)論文的論點不夠聚焦、論據不夠充分。于是我在教學中邊研究、邊補充、邊提煉,直到把論點澄清、論據補充完整,然后再按照老師的要求“多一個字嫌多,少一個字嫌少”翻來覆去地修改,直到最后連“的、地、得”都檢查好幾遍沒有錯誤了,我才再次拿給金老師看。這回金老師看完,依舊沒有做任何評價,只說了一句:“除了參賽,還可以投稿給《化學教育》?!彪m然跟上次一樣,還是淡淡的一句話,但這兩句話對于我來說完全是兩個世界,第一次,金老師批評我是教學研究的門外漢;第二次,金老師不僅肯定了我的論文,還鼓勵我積極投稿,要知道,《化學教育》可是體現(xiàn)了國內化學教師教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兩個月的時間,恩師只提了一個要求,卻點明了我該如何做教學研究、如何寫教學論文。當我的論文參賽獲獎、投稿被錄用的時候,我終于明白,金老師指導我的何止是論文,更是一絲不茍的教學研究態(tài)度和精神。
三、吾師之大,大在靜待花開的教育情懷
2014年,有機會回到母校北京師范大學進行培訓。不僅可以“?;丶铱纯础?,而且可以跟著敬愛的王磊老師學習,這讓我欣喜萬分。
但事實遠非想象得那么美好……一邊擔任高三年級的任課教師、超負荷工作,一邊參加培訓學習,再加上這個年齡,上有老下有小,對于一線教師而言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實成了王老師約我們3個學員見面,可是我們什么都沒有準備,只好硬著頭皮去見王老師。見了面,只能把平日的做法變成想法向老師匯報。王老師每次都是耐心地、一點點地幫助我們梳理雜亂的研究思路。每次見面結束,我們都是長舒一口氣,這回總算“挨”過去了,想著回去一定要好好整理,下次不能再出現(xiàn)這樣的情景。但幾乎每次都是陣痛,等一回到現(xiàn)實的工作中,像陀螺一樣地轉起來,王老師梳理好的思路就被時間慢慢地抹去了,然后再見面,再梳理,再陀螺,再抹去……
等我們“挨”完第三次見面的時候,不約而同地問:“王老師真的不知道咱們沒做準備嗎?”“怎么不知道?王老師肯定知道,只是王老師從不說破就是了?!泵鎸ν趵蠋熞淮未文托恼J真地梳理和指導,我們三個心里別提多愧疚了,尤其幾乎每次都是從頭來過,可王老師從來沒批評過我們,反而特別地理解我們,不斷地定期提醒、督促我們,這是一種怎樣的教育情懷啊。我們深刻反思檢討自己,決定不再讓王老師失望。從那以后,我們不論平時工作多忙,一定在跟老師見面前做好準備。王老師以她“靜待花開”的情懷改變了我們,潛移默化地指導我們如何面對教育和教學,大師風范盡在無形之中。
四、吾師之大,大在榮辱不驚的人生哲學
2015年年底,我們前往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教育學院學習。在這里,我們見到了上大學時的教法老師、現(xiàn)任院長王建成。時光穿梭,聆聽著王老師介紹辦學過程,腦海里浮現(xiàn)的卻是二十多年前,校園里王老師精彩紛呈的課堂和青澀的我們。
王老師“為什么成為名師,怎么成為名師?”的話題引起了大家的熱議。王老師說:“教育的根本是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所以首先需要明確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名師一定是內心充滿激情,同時又是對現(xiàn)實淡定從容、寵辱不驚的人,只有自己的人生精彩才可能培養(yǎng)出人生精彩的學生?!?/p>
校園里依然煙雨蒙蒙,訪學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我的思考和感悟仍在延續(xù),“內心充滿激情,外表淡定從容,遇事寵辱不驚”……這是怎樣的人生哲學?二十多年前王老師是我們的老師,引導我們如何成為老師;二十多年后王老師是我們的人生導師,引導我們如何成為名師。草木雖有枯榮,但師恩似水長,無論身居高遠,桃李永綻芬芳。
銀杏葉落,又是一個畢業(yè)季。這一季,我們?yōu)槠趦赡甑呐嘤柧鸵Y束了,離開母校之際,回首往事,師恩難忘。吾師之大,大在厚德載物,大在無聲無形,大在歷時長久,我們會走得更沉潛、更深遠。
(本文系“北京市中小學名師發(fā)展工程”項目論文)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i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