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德
讀書的境界,我覺得應該分三層。
第一層境界 讀出財務自由
很多人都存在一個偏見,就是讀書很高雅,而掙錢很低俗。
所以那些被樹立為楷模的讀書人通常都有一個共同點:窮。
比如深入基層工資僅足溫飽的大學生村官、變賣全部家當到山區(qū)支教的教師、拒絕高薪誘惑在科研冷板凳上堅持數十年的學者。
仿佛讀書人就該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蓮花,一旦動了掙錢的心思,就是庸俗、勢利。
所以這年頭,讀書人真的不好當,掙得多要被罵作沽名釣譽,掙得少了又成了“讀書無用”的鐵證。
但在我看來,只有讀書少的人,才會覺得靠讀書掙錢丟人。
真正靠讀書掙到錢的人,都是站著把錢給掙了。
比如前些年紅遍全國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實體書出版以后還是堅持要在博客公開所有章節(jié),讓人不花錢也照樣能看完全文,一樣能夠能入千萬。
這樣掙來的錢,憑什么說他不是光明磊落?
讀書讀出財務自由的關鍵,不是你的身份。
讀金庸的六神磊磊是報社的記者,寫明史的當年明月是海關的緝私警察。
關鍵在于你能不能靜下心來從常見的書里讀出不常見的東西,在寫書之前,當年明月讀了10年明史;開公眾號之前,六神磊磊讀了20遍金庸全集。
當你能從書中讀出常人所忽視的東西的時候,讀書,也可以是通往財務自由路上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層境界 與孤獨和平共處
讀書本就是一件孤獨的事。
想想那些跟讀書相關的成語吧,“挑燈夜讀”、“鑿壁偷光”、“懸梁刺股”,光是打出這些詞語我的眼淚都快要流下來了,實在是太孤單了。
電影可以一起看,街可以一起逛,但書通常都是一個人讀啊。
但我發(fā)現(xiàn)書讀得越多,就越不怕孤獨。
因為從書中你會發(fā)現(xiàn),孤獨是如此普遍地存在于這個世上,就像秋天的落葉和冬天的寒風一樣,聽起來凄涼,其實不過是不好也不壞的生活常態(tài)。
比如盛唐時的詩仙李白,如今人們總是唱著“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以為詩仙的生活就是恣意瀟灑地“寫寫詩來澎湃逗逗女孩”,但在書中,你才讀得出他“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
再比如宋代最著名的豪放派詞人蘇軾,看他的故事,你就會感覺這位大文豪簡直要把“樂觀”兩個字寫在自己的臉上。
他被貶官黃州時,有一次想出門散心,散著散著偏偏就下起了雨,而且他還沒帶傘,普通人遇到這種情況肯定就掏出手機發(fā)朋友圈“累,感覺不會再愛了”,他的第一反應卻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但即便是豁達如此的人,在書中,你也能看到他“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孤獨。
書看得多了,你自然就明白,無論多么樂觀多么偉大的人,也一樣有孤獨得肝顫的時刻。
書讀得少的時候你覺得孤獨,你會歸結于是這個世界不夠好,或者你自己不夠好??偠灾?,孤獨是可恥的,說明你被這個世界遺棄了。
而書讀得多的人漸漸就會明白,其實大家都一樣,都曾在擁擠的地鐵上保持著無言的沉默,都曾看著通訊錄里4位數的好友,卻找不出4個能馬上就能開懷聊天的人。
這就是讀書的第二層境界,不是讀到不孤獨,而是在書中讀出孤獨,直到你也能夠與孤獨和平共處。
第三層境界 讓文字內化為他的氣質
我剛來北京上大學時,因為是第一次在北方獨自生活,而北京的秋冬既寒冷又常被霧霾籠罩,所以心情也一直處在抑郁的陰影之下。
有一天秋風乍起,霧霾與塵埃隨風消散,只留下湛藍的天空。正好那天下午沒課,我一時興起,一個人坐地鐵到二環(huán)以內,在胡同間漫無目的地行走。
忽然聽見上方一陣響動,抬頭一看,原來是一群鴿子正從鴿籠中飛出,立刻就想起了中學課本里郁達夫《故都的秋》里的句子“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竟然與眼前的場景完全一致,心中的陰霾頓時一掃而空。
雖然距離郁達夫寫出這個句子已過去了80年,但北平其實還是那個北平,這座城市的生活里,總會有霧霾遮不住的色彩。
回想起高中語文老師要求我們背誦《故都的秋》時,班上一片哀嚎,我也是其中一員,因為我覺得這種冗長平淡的散文,背起來實在是毫無意義。
但其實讀書就是這樣,讀得越少的人,才越容易覺得讀書沒意義。
比如“雞湯文”在如今幾乎已經成了一個人人喊打的貶義詞,但當我們問六神磊磊如何看待雞湯時,他卻說,文字其實本不該去分個高級與低級,就像武俠江湖里,門派其實不重要,干什么才重要。
我想,這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不去給文字分個三六九等,而是從最平淡的文字里也能讀出生活的色彩。
總有這樣的一些人,讀書讀到最后只讀出了優(yōu)越感,覺得自己最高雅而別人皆庸俗。
這樣的人,還不如不讀書。
真正能把書讀到生活中去的人,在相處之中就能看出書本給他帶來的氣質:優(yōu)雅、謙和、廣博、敏銳。你的腦海中總會不自覺地蹦出這樣的詞語去形容他。
而這些人,其實一開始往往并沒有期望讀書給自己帶來什么。
就像Quora上一個著名的問題所說:“大部分讀過的書最后都會忘掉,那讀書的意義何在?”
得票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
“小的時候我吃了很多東西,
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記不清是什么,
但我知道,
他們已經成為了我現(xiàn)在的骨和肉”。
讀書,其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