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廣
摘 要:該文以無患子種子為試驗材料,設置 6種育苗密度D1 (5cm×25cm)、D2 (20cm×20cm)、D3 (20cm×15cm)、D4 (20cm×10cm)、D5 (15cm×10cm)、D6 (10cm×10cm) ,研究不同育苗密度對無患子幼苗生長和生物量積累的影響。結果表明:幼苗苗高在生長前期隨育苗密度變化不明顯,生長中期隨密度增加而減少,后期受密度影響不明顯;幼苗地徑、幼苗根系及莖生物量在生長中期隨育苗密度增加而減少,生長后期密度對地徑生長影響不大;育苗密度對幼苗葉生物量的影響在各個時期則表現各不相同。
關鍵詞:無患子;育苗密度;苗期;生長量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1-0068-04
The Influence on Seedling Growth of 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 under Different Seeding Density
Chen Suguang
(Forestry Bureau of Jianyang District in Nanping City,Nanping 3542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igned the following six experiments by taking seeds of Sapindus mukorossi as materialson. The six seeding density was respectively (25cm×25cm), (20cm×20cm), (20cm×15cm), (20cm×10cm), (15cm×10cm), (10cm×10cm). By the above six groups of experiment,influence of seedling density on seedling growth and biomass accumulatio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 of seedling height was not obvious with seeding density at the early growth stage, reducing with the increasing of seeding density at the middle growth stage. The height affected by density was also not obvious at late growth stage. The biomass of seedling ground diameter, roots and stem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seeding density in catagen. Seeding density had a little effects on ground diameter growth at later growth stage. The biomass of seedling leaf showed different in various periods.
Key words: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Density;Seeding;Growth
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別名木患子(本草綱目)、油患子(四川)、苦患樹(海南)、黃目樹、目浪樹(臺灣)、油羅樹、洗手果等,其他地方名有搓目子、假龍眼、鬼見愁等,屬于無患子科無患子屬的落葉喬木,原產地為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各地以及中南半島各地、印度和日本。無患子對于土壤的要求不高,在我國多數地區(qū)均有分布,其對于生長溫度的要求也不高,分布的海拔也較為廣泛[1-2]。
育苗密度對幼苗生長和苗木產量都有著重要影響。一個種群密度的大小對個體植株性狀的影響顯著,主要影響為種內競爭,個別性狀會隨著生存空間的變化,對外界條件及生存資源的要求產生強烈的競爭力。為了能夠得到產量高、質量好、穩(wěn)定性好的無患子幼苗,則需要在人工種植情況下對無患子進行合理密度的種植,合理的育苗密度能夠直接提高苗木產量及質量[3-6]。因此,研究適合無患子適宜的種植密度,能夠有效促進無患子苗期的生長,直接影響苗木質量及人工林的生產能力。
1 研究區(qū)概況
建陽區(qū)位于福建省北部,地處南平市中心,毗鄰武夷山景區(qū),是福建省最古老的5個縣邑之一,是中國南方48個重點林區(qū)縣之一,曾被授予“中國特色竹子之鄉(xiāng)”“中國錐栗之鄉(xiāng)”和“福建省森林城市”的稱號。全境跨北緯27°16′32″~27°43′41″,東經117°32′20″~118°37′51″,東西長112.5km,南北寬69km,土地總面積3 383km2。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冬短夏長,氣候宜人,靜風多,溫差大,雨季集中,全區(qū)年平均氣溫18.1℃,極端最高氣溫41.3℃,極端最冷氣溫-8.7℃,無霜期282d,年平均日照時數1 802h,年平均降水量1 700~2 400mm,土壤主要以紅壤為主。
2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 試驗種子由南平市建陽區(qū)林業(yè)局種苗站提供。
2.2 方法 本試驗采用單因子隨機區(qū)組設計。播種前將無患子種子放入缸中用自然水溫浸泡,用水選法篩選出飽滿完好的種子,1~2d后撈起種子沖凈待播。以春季播種為主,播種時間設在3月25日,在整好的苗床上,將處理好的種子按D1(5cm×25cm)、D2(20cm×20cm)、D3(20cm×15cm)、D4(20cm×10cm)、D5(15cm×10cm)、D6(10cm×10cm)6種密度(6個處理)播種,播種時將種胚朝下。播種后兩周左右幼芽陸續(xù)出土,至4月下旬出苗基本整齊,在各播種密度樣地上隨機設置3個觀測小樣方,樣方面積1m2(1m×1m),每個樣方內隨機選取15株長勢良好且基本一致的幼苗編號,這樣每個播種密度處理共計選取45株幼苗,定時(間隔30d左右)定株測量苗高和地徑,得出平均苗高和地徑,然后再在每個樣方內不同的3個方向選擇有代表性的平均樣苗3株(共9株),全株挖出洗凈,植株分根、莖、葉,經105℃殺青1h后80℃烘干至恒量,測定各部分的干物質量。播后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適時除草除蟲,使圃地無病蟲害。數據的分析作圖采用Excel 2003,方差分析采用SPSS18.0。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播種密度下的無患子苗高生長規(guī)律 如圖1所示,4—10月,6種播種密度下無患子苗高沒有明顯的變化規(guī)律,各播種密度間的苗高在不同月份有所不同,且差異不明顯。方差分析結果表明,4—5月、8—10月各播種密度間的苗高生長沒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6月份時,密度D1與D4之間的苗高生長有極顯著差異(P<0.01),D1與D6、D2與D4的苗高生長有顯著差異(P<0.05)。7月份時,密度D5與D1、D4之間的苗高生長有極顯著差異(P<0.01),D2與D5的苗高生長有顯著差異(P<0.05)。不同播種密度下無患子苗高的最終生長量分別為,D1的苗高為179.47cm,D2的苗高171.67cm,D3為173.47cm,D4為175.00cm,D5為176.53cm,D6的苗高167.13cm。D1比D6的苗高高出12.33cm,D1的苗高是D6苗高的1.07倍。根據生產上的實際需求,如果對苗木的高度規(guī)格有較高的要求,可選擇D1密度育苗,但如果考慮苗木產量的話,D4的育苗密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2 不同播種密度下的無患子地徑生長規(guī)律 如圖2所示,4—10月份,6種不同播種密度下無患子地徑的生長表現沒有明顯的變化,各密度間的地徑在不同生長時間表現差異,但不明顯。具體表現為:4月份無患子幼苗地徑的大小順序為D2>D1>D5>D3>D4>D6,5月份D2>D6>D5>D3>D1>D4,6月份D3>D4>D2>D6>D5=D1,7月份D2>D1>D4>D3>D5>D6,8月份D1=D3>D5>D4>D2>D6,9月份D1>D5>D4>D2=D3>D6,10月份,D1的地徑是24.63cm,D2的地徑為21.87cm,D3的地徑為22.74cm,D4地徑為21.71cm,D5地徑22.59cm,D6地徑20.12cm,D1的地徑比D6的地徑粗4.51cm,是D6地徑的1.2倍,對10月份各播種密度地徑生長的方差分析表明,僅密度D1與D6的地徑生長有顯著差異(P<0.05),其余差異不顯著。根據生產上的實際需求,如果對苗木的地徑規(guī)格有較高的要求,可選擇D1密度育苗,但如果考慮苗木產量的話,D5的育苗密度是首選,D3次之。
3.3 不同播種密度對無患子幼苗生物量積累的影響 不同的育苗密度對無患子幼苗生物量積累的影響在不同的生長階段表現各異,經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表1),4—6月和10月份密度效應對無患子幼苗生物量積累的影響差異不明顯,7月份無患子根、莖、葉及單株生物量積累受密度的影響差異明顯,而8月份和9月份不同密度水平對無患子幼苗生物量積累的影響有限。生長階段為4—6月份時,無患子幼苗各構件及單株生物量積累大致表現為先增大(D1~D3),之后的變化增減交替,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只有6月份時,根生物量的積累隨密度的增大而減小。方差分析表明,在生長初期(4—6月份),D1~D6密度對無患子幼苗生物量積累的影響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此階段是幼苗對外界環(huán)境適的應性生長,主要與其它植物爭奪養(yǎng)分(如在4—6月育苗過程中雜草生長常常掩蓋無患子幼苗,要經常除草),個體內部競爭反而較小。7月份,無患子幼苗的根、莖、葉及單株生物量總體上隨密度的增加而減小,僅莖、葉、單株生物量積累在D5密度時有所增加除外,其中D1與D3、D4、D5、D6密度,D2與D6密度,在根、莖、葉及單株生物量差異顯著,另外D1與D2密度、D2與D5密度的根生物量有顯著差異,D3與D6密度在莖生物量有顯著差異,其他密度間均沒有顯著差異。這一時期苗木快速生長,個體競爭力增強,雜草競爭不過苗木自然被淘汰,已無需人工除草,但內部種群競加強,苗木密度起到制約作用。8月份,根、莖、葉及單株生物量隨密度的變化規(guī)律均表現為,D1~D2時生物量增加,接著D2~D4時減少,之后D4~D5又上升,最后D5~D6又下降,沒有明顯的連續(xù)性規(guī)律,由方差分析可知莖和單株生物量在D2、D4密度間差異顯著,說明此時莖的生長占主導地位。9—10月份,無患子各構件及單株生物量在不同密度間或增或減,沒有規(guī)律可言,此時密度對無患子苗木生物量積累的影響不顯著,僅9月份時根生物量在密度D2與D6間、葉生物量在密度D1與D4間有差異顯著,但葉生物量的變化可能主要是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溫度、濕度、光照等)引起的。因為無患子是落葉樹種,在秋天時節(jié)會慢慢開始落葉,導致葉生物量減少,使得密度對苗木生物量的調節(jié)作用減弱。
4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中育苗密度對無患子苗高、地徑生長、生物量積累的影響在不同時期表現不同,總體表現為生長中期不同密度下的苗木生長差異比較明顯,而生長初期與后期苗木個體的差異不明顯。這可能是無患子本身生物學特性所致或著預設的密度變化范圍還不足以制約苗木的生長。植株生長受到環(huán)境影響,自然環(huán)境中非生物因素及生物因素會影響植物生物量生長[7]。而一個種群的密度又與生物因素及非生物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幼苗生長前期種植密度對幼苗生物量的影響不大[8-9]。幼苗生長中期是植物迅速生長的一個時期,對于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量大,所以在幼苗生長中期密度對幼苗生長影響顯著,播種密度的增加會導致幼苗生長被削弱,使植物生物量隨密度增大基本呈現下降趨勢[10-12]。幼苗生長后期密度對幼苗生長影響不明顯。
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范圍內,種植密度越高植物體的苗高越大。申時才等[13]對水浮蓮不同種植密度的研究表明,水浮蓮的生長前期生長速度隨種植密度的下降而增加,生長后期生長速度隨種植密度的上升而增加;在中低密度下生長迅速,隨后種群密度增加水浮蓮母體受到抑制,但當種群密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母體的生長速度又會得到一定的提升。王德惠等[14]的種植密度對糜子的生長發(fā)育影響的研究表明,糜子的株高方差分析中,90萬株/hm2、105萬株/hm2的種植密度株高顯著高于45萬株/hm2和60萬株/hm2,但顯著低于120萬株/hm2的株高。75萬株/hm2、90萬株/hm2和105萬株/hm2的種植密度的株高無顯著差異,不同種植密度的處理的整體差異很明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種植密度對于植物苗高生長沒有影響或影響不大,如賴文勝[15]對長序榆的研究表明,處在45萬~60萬株/hm2的種植密度下的長序榆的苗高一直處在比較高的狀態(tài),總的來說,播種密度的差異對于苗高生長的影響較小。
密度對于植物地徑生長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地徑會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減少,如張瑩[16]的不同育苗密度對千年桐幼苗養(yǎng)分吸收利用和生物量分配的影響中證明,千年桐幼苗地徑生長會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減少;也有研究表明在一些特定植物并不是種植密度越低地徑生長越好,如楊燕超等[17]對黃菠蘿不同種植密度播種育苗研究中得出,在種植密度為200株/m2的條件下黃菠蘿的地徑生長是最佳的,種植密度為130株/m2黃菠蘿的生長次之,最次的是250株/m2,這表明黃菠蘿的種植密度過低或過高都不利于其地徑的生長。
參考文獻
[1]陳存及.闊葉樹種栽培[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0.
[2]賈黎明,孫操穩(wěn).生物柴油樹種無患子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17(6):191-196.
[3]喬有明.不同播種密度對燕麥幾個數量性狀的影響[J].草木科學,2002,19(1):31-32.
[4]杜漢強,牛一川,趙曉玲,等.不同播種密度對紫花苜蓿主要性狀的影響[J].草業(yè)科學,2004,1(3):42-45.
[5]沙吾列·沙比汗,安沙舟,楊剛,等.伊犁心葉駝絨藜生長性狀和生產性能的影響[J].草木科學,2010,30(1):84-90.
[6]秦祖臻,劉永賢,韋培炎,等.不同追肥方式和播種密度對桂中地區(qū)玉米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2,3:20-27.
[7]張文輝,劉祥君,劉國彬,等.根系生動力學與四川省西北部環(huán)境因素的關系[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4,15(1):39-43.
[8]Btiske DD, Butler JL .Density dependent regulation of rament populations within the bunchgrass Schitachy rium scoparium:Interclonal versus intraclonal interference [J].JEcol,1989,77:963-974.
[9]楊允菲,李建.生物量分配及同系株蘆葦在中國松嫩平原不同環(huán)境生長分析[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2,14(1):30-34
[10]吳曉麗,包維楷.基因型及播種密度對冬小麥分蘗期生長、生物量分配及產量的影響[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11,17(3):369-375.
[11]王子勝,徐敏,張國偉,等.施氮量和種植密度對東北特早熟棉區(qū)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積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1,22(12):3243-3251.
[12]朱麗麗,周治國,趙文青,等.種植密度對棉籽生物量和脂肪與蛋白質含量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0,36(12):2162-2169.
[13]申時才,徐高峰,張付,等.不同密度水浮蓮的形態(tài)和生長反應及其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J].生物環(huán)境學報,2013,22(6):1041-1047.
[14]王德慧,喬治軍,盛晉華,等.種植密度對糜子生長發(fā)育及產量影響[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5,29(5):127-131.
[15]賴文勝,鄒高順,張紀卯.不同密度對長序榆苗期生長的影響[J].福建林業(yè)科學,2001,28(2):74-80.
[16]張瑩.不同育苗密度對千年桐幼苗養(yǎng)分吸收利用和生物量分配的影響[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1.
[17]楊燕超,龍作義,李雪,等.黃菠蘿不同滬綜指密度育苗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4,42(34):12130-1213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