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龍
(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 200050)
?
【文化視點】
具有探索社會生活專門史研究方法意義的一套叢書《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的策劃與編輯出版歷程評述
徐華龍
(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 200050)
本文通過回顧和梳理《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的策劃與編輯出版歷程,總結其在社會史研究上的學術史意義,在于成功地探索、開創(chuàng)了針對社會史,亦即社會生活專門史選題的特定研究方法,將其置于相應的社會歷史文化的背景之中進行還原與評價,以及注意“俗題雅作”和點面結合融為一體的書寫方法。
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社會史;研究方法;書寫方法
《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啟動于20世紀80年代末,一共為24種,32開,精裝本,這對當時來說幾乎是最豪華的書籍。到了21世紀初,重新對其中的個別選題進行了版式設計和內容增刪,做成了一套新的插圖本,共12種,為小16開,軟精裝。由于這是一套圖文并茂的圖書,比較第一套叢書有了顯著的提高,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設計、質量上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這兩套叢書有長達30多年的編輯出版的時間,實屬罕見。這套叢書一直是上海文藝出版社最具有影響力的社會民俗文化方面的著作之一。
這套叢書有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它的開創(chuàng)性。眾所周知,民俗學與社會學是兩個不同的社會學科,但其研究的對象又有交叉之處,特別是兩個學科都關注普通人的生活狀態(tài),因此將兩個學科進行嫁接,就成為這套叢書的基本設想。當然,設想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來自曲彥斌先生的一本《中國乞丐史》。為了這本書,作者做了大量的資料查尋工作,還在上海圖書館找出了許多1949年前的社會調查資料。大家知道,上海是當時經(jīng)濟發(fā)達、人口眾多的地區(qū),各色人等都紛紛來到上海闖蕩,有的找到了工作,自然還有些人被迫流浪街頭,無依無靠,成為乞丐。對于這種社會現(xiàn)象,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他們開始關注這些乞丐,寫出許多真實生動的調查報告。這些調查報告就成為曲彥斌先生書寫這本書的基本素材。與此同時,曲彥斌先生更是查閱到其他地區(qū)的乞丐的資料。由于前期資料查尋做得到位,所以為這本書的撰寫帶來很多便利。不僅資料詳實,而且很有可讀性。特別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此類圖書鳳毛麟角,因此,出版后一炮打響,成為讀書界共同關注的焦點。一時間,新華社、《解放日報》《新民晚報》《浙江學刊》等相繼刊文評介,反響熱烈。《文匯讀書周報》在《每周一書》欄目向讀者推介之外,還發(fā)表了時任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著名出版家江曾培先生題為《開拓補缺,亦莊亦諧——讀〈中國乞丐史〉》的評論。他認為:“這是一本補缺的書,一本別致的書,一本頗富價值的書……有益于對整個社會文化作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表明我國社會文化專史的研究,明顯地拓展到江湖下層社會了?!边@篇頗富見地的深刻評論,使我們關于包括民俗史在內的社會文化專史研究的思想方法、書寫方法,乃至于出版選題策劃方面,深得啟發(fā),是一個重要的提示。其核心,就是要一反以往一向所崇尚的“趨雅避俗”的習慣性的“崇古”取向,應當特別關注諸如魯迅先生提示過的“中國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古人告訴我們唐如何盛,明如何佳,其實唐大有胡氣,明則無賴兒郎,此種物件,都須褫其華袞,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烏煙瘴氣,莫名其妙。其他如社會史,藝術史,賭博史,娼妓史,文禍史……都未有人著手”*《魯迅書信集》上卷第37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出版。,不應忽略社會生活史上那些細微現(xiàn)象、事件乃至盡管看似瑣細的一些微小事物,無不有其各自獨到的或特定的探古鑒今的社會史、文化史意義。研究方法和書寫方法,亦應有針對這類選題的特定方法,以及書寫方法,主要就是要將其置于相應的社會歷史文化的背景之中進行還原與評價,亦即注意“俗題雅作”和點面結合融為一體。
后來,曲彥斌先生又將其新著《典當史》拿來出版社,筆者當時作為編輯部主任,感覺到可以打造成為一套有社會影響力的叢書,按照曲彥斌先生開拓的這樣的思路,繼續(xù)走下去,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且《中國乞丐史》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除了民俗學界人士之外,大多數(shù)是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和愛好者,不斷有人來購買,還有的通過領導關系來索要,一時間成為炙手可熱的圖書。這已無形為這套書的出版開了一個好頭,做了一次很好的宣傳。
當時有位老同事對我說過:優(yōu)秀的編輯一定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于好的選題不僅有出奇的敏感,而且還會不斷延伸,形成一種系列,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圖書出版鏈條。這一教導對我啟發(fā)很大,《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的基本思路、框架就此誕生。在向上海文藝出版社領導介紹了有關叢書設想之后,得到了他們大力的支持,于是這套叢書更是如虎添翼,正式起飛。將原來已經(jīng)出版的《中國乞丐史》,改為《乞丐史》作為這一套叢書的第一種,隨后在歷史學、社會學乃至民俗學的作者紛紛來稿,隨著《小妾史》《奴婢史》《優(yōu)伶史》等一批圖書的出版,一套非常有特色的叢書被成功打造出來,成為一種當時市場上不多見的多學科的文化史叢書。
這一套叢書,是以精裝本面貌出現(xiàn)的,32開本。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裝幀、開本?與當時的編輯思維與紙張情況有直接的關系。精裝本的出現(xiàn),原本就要打造出一種高檔的文化學讀物,以便可以永久保存。由此可見,選擇精裝本來作為《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基本裝幀形式,表現(xiàn)了我們對這套叢書的信心,要知道,當時十萬字的圖書價格要高出普通圖書數(shù)倍之多,讀者購買力肯定會受到抑制,但是事與愿違,此套叢書依然銷路不錯。這套叢書為32開本,是當時流行的開本,與當時的紙張生產相一致的,沒有更多價廉物美的紙張以供選擇。傳統(tǒng)的平裝本圖書,32開本,這種圖書大多數(shù)是為普通閱讀者設計的。但是在無法選擇開本的情況下,只好用精裝來提升這一套叢書的檔次。在每一本書前面都有前言,介紹本書的定義、基本形態(tài)、歷史狀況及其文化價值等,為讀者作了一個提綱挈領的簡單說明。而且還有一些照片或者圖片,給人有一個形象的視覺形象。現(xiàn)在看來,照片或者圖片顯得粗糙,有的還不太清晰,但是當時來說,已經(jīng)很到位,為文字圖書增添了一些色彩,帶來閱讀的空間。
(一)打破學科界限
劃時代的表現(xiàn)在于,打破了傳統(tǒng)民俗學的固有模式。傳統(tǒng)的民俗學主要研究的對象是歲時節(jié)令、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禁忌風水等,所描述的是整個民族或者地區(qū)的大多數(shù)人所遵循的基本生存狀況,缺少對個體或群體文化的細致描繪與認知,而《中國社會民俗叢書》則彌補了民俗學的不足,更加強調的是某一群體文化的存在及其表現(xiàn)形態(tài);叢書打破傳統(tǒng)民俗學的模式,強調的是社會民俗的人們所關注的歷史上的和現(xiàn)實中存在群體。這就是出版選題與民俗學概論所涉及領域的不同之處;換句話說,將經(jīng)典的民俗學理論轉化成為受到人們歡迎的圖書,需要智慧的轉換;沒有這種智慧的轉換,出版是不可以成功的,更不可能誕生有廣泛讀者隊伍的圖書。
除了關注特殊社會群體的文化現(xiàn)象之外,《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也收錄社會民俗事項的選題,如賭博、風水、盟誓、游戲、收藏等,也被納入?yún)矔?。這些內容大都是民俗學、歷史學與社會學交叉學科,但都為人們所關心的文化現(xiàn)象,因此出版之后亦得到讀者的喜歡。
(二)選題獨到
這一套叢書,雖然每一本的字數(shù)不多,但是選題非常獨特,往往都是沒有太多人關注的,但又是人們希望了解的一些群體與事項。比如,纏足就是非常被關注的一個民俗事項,早在上世紀30年代,天津姚靈犀曾經(jīng)搜集了大量的纏足方面的歷史資料《采菲錄》,先后有正編、續(xù)編、三集、四集、新編和精華錄,但大量的資料未進行科學梳理,因此給普通讀者的閱讀帶來很不方便。高洪興對此選題非常有興趣,發(fā)現(xiàn)除了姚靈犀的資料集之外,還有各種報刊雜志都有這方面的報道與記載,因此就書寫了《纏足史》,簡要介紹了這一習俗的來龍去脈,對這種殘害女性的風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大家做小書
這一套叢書,每一本的文字在十萬字余,屬于一種字數(shù)較少的小書。然而書寫者有的是大學問家,有的是年富力強的中年學者,還有的是后起之秀,他們書寫這些選題,都非常認真。叢書中有的題目,是他們長期研究的,因此寫起來得心應手;有的題目,是與我們一起商議之后才做的;有的則自己選擇題目,就開始一邊研究一邊書寫,最后也成為叢書中的一本。這是一種集思廣益的做法,集合社會的資源,進行整合后所形成的富有特色的一套叢書。
一套叢書的成功必須要有編輯家的思路,要有主旨的思想,如果不符合叢書的設想與范疇,再有名氣的作者,也不會納入其中。一般來說,學界的人都看中重點或者大的選題,對于《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里的這些小題目,似乎興趣不大,而且由于這套叢書的社會反響越來越大,那些有一定名望的人也紛紛參加到書寫的隊伍。這些大學問家大多數(shù)是各大院校、社會科學院的教授、專家,題目的參與,提升了學術品味,而且更加能夠切入文化的重點。
《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顧名思義,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的內容,為什么會在專門從事出版文藝作品的出版社里出版呢?好像令人費解,其實不然。按照當時的出版分工,只能出版文藝類的作品,但是上海文藝出版社有一個民間文學編輯室。眾所周知,對全國而言,這是一家獨一無二的編輯室,長期以來,一直從事民間文學的出版,成績卓著,名聞遐邇。在中國,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化有著一種天然的不解之緣,因此,組織、設計《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成為上海文藝出版社民間文學編輯室的一個選題。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民間文學編輯室在做出版轉型準備,強調要從純粹的民間文學的出版,轉入到民俗學的出版軌道上來。當然,這種轉型不是一帆風順,遇到巨大的阻力,這符合改革要付出代價的規(guī)律。由于這一套叢書的成功設計,并且不斷有新的選題加入、出版,逐漸化解了前進之中的的阻力,迎來編輯室的選題的重大變化,隨后,民俗文化的選題越來越多,大大地超越傳統(tǒng)民間文學選題比例;民俗文化類的圖書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關注的除了民俗學、民間文學的高等院校之外,還有其他學科的研究者、愛好者,讀者群的擴大,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反響。
隨著這一套叢書的出版,有了許多跟風出版的相似的圖書在市面上流行,但是,由于這些圖書大多數(shù)沒有多少新意,且為單本圖書,沒有成為系列,因此不成氣候,也未能夠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即使也有成套叢書的出現(xiàn),由于作者與選題的關系,沒有引起市場足夠的響應。
更有甚者,一些沒有出息的出版社,幾次盜用了我們的整套叢書,有的稍微改了一下叢書的名字,叫什么《黑二十四史》,好像《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是依靠下三濫的題目來吸引讀者的;有的則隱去作者名字,有的則干脆將這些叢書里每一本書一字不改,作為他們的圖書出版。根據(jù)發(fā)現(xiàn),就有三四家出版社涉及侵犯作者著作權。20世紀90年代就有北京一家出版社,被發(fā)現(xiàn)侵權之后,他們出版社的社長親自帶人前往上海文藝出版社進行賠禮道歉。原來這家出版社侵權的原因,就在于是一家個體圖書公司將《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改換了叢書名之后,與這家出版社合作。當時出版社一見這樣24本圖書,個個選題精彩,一定會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于是與出版社一拍即合。誰知道他們的叢書一出版,就被舉報,盜竊了《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的全部作品。后來,這家出版社從此一蹶不振,盜版的圖書個體戶也得到應有的懲治。
所謂經(jīng)驗,就是叢書的設計不僅需要有專家的參與,而且編輯也要是這方面的專家,才能夠互相彌補不足,使得叢書不斷完善;同時作者也是研究這一領域的權威或者資深人士,寫出來的內容才不會與整套叢書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只有這三方面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才能夠做出有社會反響的叢書。
叢書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不光光表現(xiàn)在主編的主導思想,編輯的參與制作,而且還需要版式、封面等裝幀方面的配合?!吨袊鐣袼资穮矔分允艿阶x者的追捧,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統(tǒng)一的開本設計感,在精裝本之外,還有色彩艷麗的護封,使得整本書顯得彌足珍貴。
所謂不足,表現(xiàn)在叢書的設計比較匆忙,缺乏完整的構思,缺少了應該有的編輯委員會、主編的名稱(在這一套叢書里,曲彥斌先生是當然的主編),可惜由于當時條件的局限,都沒有能夠做到盡善盡美。另外,有些選題雖然有主觀的判斷,但事實上缺乏這方面的資料或者作者,只好放棄,也不在少數(shù),如《騙子史》是非常想納入?yún)矔械囊槐緯?。騙子是一令人憎恨的人群,他們的騙術層出不窮,殺人于無形,很多被欺騙的人選擇了痛苦地自殺,這在廣播、網(wǎng)絡上流傳甚多,因此出版這樣的圖書來揭露他們的罪惡嘴臉,至今依然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叢書在出版過程中,有的時候則在不斷摸索中尋找作者,尋找選題,這樣就往往會產生一些偏差,如年畫、游戲選題的加入,偏離了整套叢書的初衷。當然,這些題目都是傳統(tǒng)民俗學的重要內容,兩位作者,當時來說一是大家,一是新秀,文章精彩,敘述流暢,屬于寫得非常好的民俗學著作,但總覺得與這套叢書的宗旨有點游離的感覺。
如今,《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從誕生到現(xiàn)在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人們還在關注它,閱讀它,甚至還被國外出版社購買版權,就說明了一個道理,真正有社會民俗文化價值的圖書,其魅力永遠存在,不會成為那種到手就隨便扔掉的精神垃圾。
總而言之,《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的探索性和學術史上的劃時代意義,就在于成功的地探索、開創(chuàng)了針對微觀社會生活專門史選題的特定研究方法,就是將其置于相應的社會歷史文化的背景之中進行還原與評價;以及注意“俗題雅作”和點面結合融為一體的書寫方法。
【責任編輯:王 崇】
漢 富貴
G236
A
1673-7725(2016)10-0025-05
2016-10-14
徐華龍(1948-),男,江蘇南京人,編審,主要從事民俗學、社會風俗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