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喬夕
58歲的李宗盛,一輩子都在與喜愛的音樂為伴。這個讓無數(shù)人淚流滿面的歌者,其實還是一個做琴的手藝人。
6歲那年,他在一把借來的吉他上,學(xué)會了第一個和弦,那也是他第一次知道音樂的美妙。
一把破吉他,就這樣讓當(dāng)年那個在喧嘩的世界里看起來有點傻,在喋喋不休的人群中挺沉默、挺自卑的年輕人小李,開始孜孜不倦地講自己的故事,直到成為如今我們都知道的那個傳奇老男人李宗盛。他說:“吉他就像我的靈魂伴侶,見過我所有的悲歡離合,卻始終與我相伴。我寫歌,在沒有給任何人聽之前,吉他聽過。它知道我內(nèi)心所有的不安和沮喪,它讓我更好地認(rèn)識自己,找到存在的價值?!彼銮伲浅鲇趯母屑?。
1997年,39歲的李宗盛離開臺灣,去以頂級手工吉他制造而聞名于世的加拿大探訪,那里不少琴師都身居深山,自給自足,如同隱士。琴師們這種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讓李宗盛領(lǐng)悟到,想做一把好琴,就必須親近自然,了解木料。之后的很多年里,李宗盛頻繁前往加拿大,潛心學(xué)習(xí)做琴的每一道工序。
45歲時,李宗盛覺得自己對琴的理解、對音樂的理解、對人生的理解,都到了可以做琴的程度。于是,他在離上海不到70公里的甪直小鎮(zhèn),租了一間小廠房,正式開始做琴。經(jīng)過4個多月的摸索和調(diào)音,第一代“李吉他”的三把原型吉他問世。他把對音樂的嚴(yán)謹(jǐn)、細(xì)膩、專注和謙卑付諸制琴過程中的每一個細(xì)節(jié)。他會根據(jù)每個人的嗓音和唱歌的感覺來設(shè)計琴,“給周華健的琴、王力宏的琴、五月天的琴、陳綺貞的琴、羅大佑的琴,用的料都不一樣”。
李宗盛給每把琴都取了很考究的名字,每一個琴名都有深刻的含義:“慎始”是想告訴年輕人,每一個夢想都要慎始敬終;“蟄伏”則是想告訴人們,在通往終點的路上,誘惑和艱難一樣多,這時候需要沉下心,不放棄,不改初心。
剛開始做木匠的那兩年,李宗盛每天都會一個人工作到半夜兩三點。他會經(jīng)常開車到郊外的森林里去感受木料,他覺得只有在大自然里,才能聽到木頭的呼吸,才能與它們安靜地對話。他說:“琴是要一代代往下傳的,做工一定要扎實。能做琴的樹,至少要長70~100年,現(xiàn)在我們把它砍下來做琴,就一定要對得起它,要通過吉他讓木頭重生,而不能隨隨便便?!?/p>
人生已過去大半,為什么還是決定做個手藝人?他說:“人一輩子總要被一些善意的執(zhí)念推著往前,我們因此才愿意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很多人覺得,手藝人意味著固執(zhí)、緩慢、少量、勞作,但是這些背后所隱含的是專注、技藝以及對完美的追求?!?/p>
在這個急功近利的世界,他避開喧囂,保持自己的節(jié)奏,成了一個自由的手藝人,認(rèn)認(rèn)真真地把手中那把琴做到最好。他說:“一輩子其實很短,專注地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時光永遠(yuǎn)不會辜負(fù)那些認(rèn)真做好一件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