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本焦慮下的“道”之爭奪戰(zhàn)

2016-12-23 17:39張丹凝
青年文學家 2016年32期
關鍵詞:道家儒家

摘 要:二戰(zhàn)后,西方哲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而在中國,雖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得十分順利且碩果累累,但與此同時,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現代化轉型卻遭受著西學傾銷式壓迫,此外,后學帶來的“虛無”危機對我國的影響甚大,中國哲學承受著國內外的質疑聲,我們的學術自信亟待重建。加之,東學西漸的時代需求也需要我們關注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因此,宏觀的把握中國哲學源與流的發(fā)展過程在當下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基本焦慮;道;儒家;道家

作者簡介:張丹凝(1992-),女,山西省文水縣人,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論。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2--03

從黑格爾到德里達,在西方世界,“中國沒有哲學”一說曾無數次成為輿論的焦點?!罢軐W”一詞原是19世紀末,我國從日本的漢文引用而來。因此從語詞分析,它屬于外來詞,中國本無“哲學”。從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從自然哲學到神學哲學再到現代人文哲學,中國的哲學是沒有這種發(fā)展軌跡的“西方哲學”。但是從百家爭鳴到儒釋道合流再到現代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發(fā)展,中國哲學同樣有形而上等宇宙觀、邏輯學、文化哲學等的思考。此外,中國的哲學也并非簡單的儒學,而是“道”。千年來,對“道”之爭奪恰恰顯現著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史。受當前西方話語帶給我們哲學虛無的尷尬,本文不注重探討中國哲學的內容,而是盡可能明晰中國哲學的表現路徑。

一、呼之欲出的“道”

黑格爾在《哲學演講錄》一文中談到中國是沒有哲學的。然后,國人急了,吶喊著中國是有哲學的!一派人說,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便是我們的兩大哲學派別,并由此興起了一股求索“中國哲學熱”;另一派人則經過深思熟慮甚至翻閱浩瀚文獻史料后表示,黑不懂“我”,“我”不怪他。一來黑能力有限,僅憑寥寥幾本翻譯作品無法探知中國哲學的博大;二來黑自身也無意于了解中國哲學,其肆意駁斥他國哲學是為自身哲學的全球化推行預設背景,上升到政治層面就是其國家意志在哲學思想的顯現。不得不說黑格爾的行為實在高妙,不僅讓國人陷入中國有無哲學的困窘,還讓一部分優(yōu)秀知識分子趨之若鶩的去證明中國有這種所謂的哲學。

2001年德里達在中國上海提出“中國有思想,但沒有哲學”的觀點。再次掀起探索“中國哲學”的熱潮。另一方面,隨著西方后現代主義浪潮向東方的侵襲,“后”學對我國的影響甚大。后現代主義不僅消解著邏各斯中心主義,也帶來了“反本質主義”的沖擊以及“虛無”危機 。中國哲學的虛無化愈演愈烈,內憂外患下,我們不得不對中國哲學進行更深層次的考量。

黑格爾和德里達指的這種哲學是什么,是黑格爾(或德)話語下的“哲學”,是西方語境意義的哲學,而我們的證明潮實質是對西方話語霸權的肯定,是對殖民文化無聲的肯定。但是,在這種內憂外患學術置疑的背景下,我們有機會再一次理性地認識我們的文化這是不可否定的。我們需要探索自身豐富的精神資源,我們的精神哲學是什么。回到春秋戰(zhàn)國,那個為“道”進行爭奪的年代,我們便了然“中國的哲學”便是“道”了。

二、普遍焦慮的“道”

眾所周知,最初我國的文字被統(tǒng)治階層所掌握,以文字為載體的思想文本基本為貴族階層所壟斷,且為文的娛樂性質較強。西周末年,禮崩樂壞,部分貴族失勢,這些貴族知識分子失去政治力量的庇護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團體“士人階層”。士人階層的出現意味著“文”向民間的傾斜。與春秋戰(zhàn)國之前一致,此時的文(詩)依舊不具有獨立性,脫離了樂、舞的外衣,文立即裹上“道”的外殼,以至到現在“道”已經滲透到文的內核,可以說文因有了“道”的血液注入才煥發(fā)生機。須指出的是這時的“道”并非專屬于道家的思想。當時,學術下移,各派別載道、傳道以求獲掌握話語霸權。因此,“道術為天下裂”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真實寫照。而道家冠以“道”之名,是直到漢代司馬談才提出了“道家”的概念,只能說司馬談對道家的偏愛可見一斑。

但是,不能說“道”完全是學術下移的產物。人類自有意識可以獨立思考,便開始了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思考。學術下移的背景是“道”規(guī)模化發(fā)展的一個有利契機。身處春秋戰(zhàn)國的動蕩時刻,士階層失掉了貴族身份的認同,唯有知識是其異于百姓與君王的武器。爭奪文化話語權是士階層在動蕩時代勝利的唯一途徑。李壯鷹從文化心理根源的角度提出,諸子百家的學術都是世人階層“基本焦慮”的產物。這一點我是基本認同的?!兑住ご髠鳌罚禾煜乱恢露賾],同歸而殊途。韓愈提出“道統(tǒng)”的概念,他指出儒、釋、道三家各有其道,雖通名曰道,但其內容不同。因此,根據諸子各派所持論點的立場不同,不可等量齊觀。也有學者認為道家者流,多出于隱者,這與其它派別對主流話語權的搶奪相比,略顯消極?!肚f子·養(yǎng)生篇》談到: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家,可以盡年。不可否認,早期道家的確不似其它派別爭當時代弄潮兒,自利性甚強。然而隨著道家的發(fā)展,尤其是后期郭象的推動,其視野轉向另一個極致,道家對于宇宙間事物變化的思考將“道”極大的拓展。道家由個人而宇宙,這也是時代焦慮的一個展現和升華。因此,士階層身份認可的“基本焦慮”普遍存在。

三、儒道爭“道”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哲學(philosophy),即智慧之學,是人們對事物認識的結晶。無論是中國的道,還是西方的哲學都是源于事理。西方的哲學圍繞著事理一直在闡釋,將未知與無限依托于上帝,當上帝的不合理性超過人的容忍范圍,上帝之子應運而生。在不斷地闡釋與分離中,西方的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有許多脫胎于哲學。中國的哲學和科學(自然科學)一向是分離的,在此暫不贅述。中國的道,同樣是處在不斷地認識與命名中。若將道分為形而上(理)與形而下(器)兩類,隨著諸子學說的發(fā)展,一部分形而下的知識便脫離道,形成倫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科學。在學日益,道日損的發(fā)展過程中,百家爭鳴最后只剩儒家、道家尚有一決雌雄的實力。諸子皆論道,然而縱觀歷史興衰,得道與失道間不過是儒家、道家的爭奪見證。

焦慮感,是儒道爭道過程的重要表現。不過以儒家、道家為代表的兩派對此焦慮的處理方式有些背道而馳。

儒家以孔孟為代表把這種焦慮感表現地相當外顯,“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1]“朝聞道,夕死可矣!”[2]一方面著書立說,述說如何成為一名賢人,或者說合格的士人;另一方面周游列國散布自己對國家治理的設想即“仁政”思想。可以說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將這種焦慮發(fā)揮到極致,一個是“外王”的追求,四處奔走游說,典型的“處士橫議”畫面,一個是內圣的內在道德追求。儒家學說包羅萬象,反映出儒家的學術野心。其學說也更傾向人倫與政治性,如儒家最重視的仁義觀?!睹献印じ孀由稀罚喝剩诵囊?。義,人路也。將人道與社會之道較多停留在形而下的探討。這種哲學,即所謂的世間哲學,它不是真正的哲學,它是“道中庸而不極高明”的,沒有講到最高的境界。好在儒家學說兼收并包,儒家先賢提到的“圣人”境界,是超世間的,且“儒釋道合流”發(fā)展了儒家,形成中國封建哲學發(fā)展的一個高峰。相比之下,道家講“道”,若不考慮早期的道家,則表現的相對悠哉。莊子在《莊子·外物》篇說: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暗靡馔浴闭f,表明道家得道在于不斷地實踐。那么,道家悠哉悠哉,是否所追求的不及儒家。司馬談說道家:“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型,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盵3]可見道家,心能了群動,納萬境。在《老子》中,道家也第一次在理論上作出了對“道”的解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盵4]

儒、道兩家在論道內容方面并行不悖,但在得“道”過程兩派竟截然相反。道家注重“忘”,庖丁解牛式的純粹經驗式境界?!兜赖陆洝返?9章“圣人在天下,歙歙然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靶凝S”“坐忘”也是的得道的必備條件?!洞笞趲煛分性唬骸沃^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立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梢姡兰抑髁鲀A向于人、社會、宇宙間的關系是唯物的。儒家則偏神秘主義,《中庸》說“天命之謂性”,《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薄S缮嫌^之,儒家的宇宙論傾向于唯心的。在對“道”的具體闡釋方面,儒家學說對道德闡釋的非常具體,需要什么,什么便是道,體現的是“有用之用”,而道家從不說什么是道,只是指出如何去認識道開啟“眾妙之門”,體現的是“無用之用”。道家“悟道式”的文學一直受到學者與世人的認可,老莊個體啟悟式的“道”經過千年的歷練,內化成中國民族的民族心理,在政治方面道家與儒家思想配合,形成了“儒表道里”的政治。

實際上,表現“道”的方式,古人基本劃歸為兩種。一種“悟道式”,如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美妙的“道”之所在并不是局限在聲形等物化可見的事物,莊子近一步說,是通過心齋、坐忘而達到的妙絕之境;司空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去景、去象后的對道德感悟,在《自戒》中,司空圖直接表達了自己認同老子式的悟道法;蘇軾在《送參寥師》中提出在“靜”和“空”狀態(tài)下了群動,納萬境。這了與納的無非是“道”。這道是什么,是“無名”是“有名”,但一定不僅僅是孔子的“仁政”和“德行”。道家老莊之學妙絕之處就在于很早就明白無大于有,有注定為外物所包,正像文注定為語言、形式、象等所包含它便注定有所局限。道家習慣用否定來表述自己,儒家習慣于肯定,否定并不能劃定局域,而肯定卻能鎖定某一范圍。因此,儒家學說經常會出現二律背反局面,且儒家學說也經常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而道家自古便廣博無邊際,我們知道道家思想不易被踐行,因此,官方認可并推行的經常是儒家學派思想。但儒學外表光鮮但實質早已被道學所滲透。另一種“明道式”,孔子在《論語》中曾道:"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孔子在這里要表達的是在《詩經》中的“道”對人們工作、學業(yè)、家庭、事業(yè)等的影響,這也從側面表現孔子欣賞的“道”孕育于文中,能為讀者所理解并運用于生活中;宋代朱熹表述的更直觀,他主張“文道一貫”、“文即是道”‘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惟其根本乎道,所以發(fā)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賢文章,皆從此心寫出。這便是道。有人說,朱熹的觀點是忽視了文的獨特性,過于強調道在文中的顯現破壞了文的美,這也是自古“文道”反復討論的重點。然而,從文的發(fā)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文從來不可能離開道,文因為有了道才有了生命,但是,不能說古代文學批評關于“文道”的討論是無價值的,細查之,自古的文道爭論的道僅僅是儒家的治世的外道,而老莊的內道則早早的為“文”所吸納,已經為文的純美所吸收,內化為文的獨特性。韓愈也提出過“文以明道”,但他也注意到“氣盛言宜”,只有養(yǎng)氣方能為文明道。道家專注養(yǎng)“氣”千年,而儒家要想內外兼工,這內道得之法就不得不拜道家門下。儒家對內道的探索一直處于平面化,但儒家以孔子為首兼收并蓄、不恥下問,不似道家過于看重自身的修行,因此儒家比道家走得更寬、更遠是有道理的。形象化地談,儒家似野心勃勃的君王,沒有大才但不偏才選賢舉能,而道家是才高八斗的智者專心致力于“內圣”千年,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智慧播撒萬代。

從這一發(fā)展史可以看出,儒家的道在文學發(fā)面做得很不出色,經歷千年,儒道一直為文所排斥,而道家之內道更符合為文特性。嚴羽曾把詩(文)的藝術特點歸納為“惟在興趣”,興趣是不能靠知識學問來獲得的,它是靠“妙悟”來領會和掌握。這妙悟的最終旨歸便是道,這種道只有表現為“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時方能在文中存活。所以,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的士人的道之爭奪戰(zhàn),孰勝孰負各有答案,然而在文學方面,還是清晰可見,道家更勝一籌。

道家的“道”在于將事物有具體到抽象的衍進,儒家的“道”在于將事物有抽象到具體的演化。儒家的道“不語怪力亂神”,直接將可行地規(guī)范式的條目交給大眾。類似于西方英雄的塑造,儒家歷代孜孜不倦地修整英雄形象,整個儒家學說就是一個高大的英雄形象。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它都具體的羅列。而道家則認為,英雄是非具體化的,因為具體本身就意味著片面?!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至無窮?!钡兰医o了我們“一”的橄欖枝,剩下的自己去探索。這也這類似于數學題,儒家是100分的試卷,有題有答案,都答對那么你就是大圣了,當然一般人很難達到這種程度,但我們有奮斗的目標和行為標準的確定性。道家就不同了,它給出人們的是一道思考題,有題無答案,發(fā)散性思維讓一批高材生躍躍欲試,但是,沒答案也意味著答案很多,功利心重的人會放棄,因為答題再好沒有任何可觀可感的社會或客觀回應;老實人也會放棄,我考試及格同樣獲得社會認可,自己又何必費神費力做這些只有天才和有過剩精力的人才做的事。儒家思想能讓平民進行英雄的摹仿,而道家具有英雄的創(chuàng)造性。

四、“道”之歸屬之爭

西方,板塊式政權的建立,其歷史不足以實現大一統(tǒng),唯有用宗教(神學)、哲學才能產生“形散而神不散”的局面。中國則不同,遍觀中國歷史,雖然政治疆域時有變化,但是其格局一直呈現一個向心圈,圍繞著黃河、長江流域生存的炎黃子孫從所未變。所以天然的向心力使得哲學與宗教表演的舞臺相對較小。那么,獨特的中國文明是什么讓它千百年屹立、歷久彌新。它有自己的有利于“歸一”的“宗教”或者稱“哲學”,這就是“中國歷史”。無論西方還是中國,其哲學思想都是“馭術”與“治術”的結合,即是帝王統(tǒng)治術又是臣民形成自我意識的學術?!暗馈睂W的產生,也承載了歷史的使命。黑格爾說“中國哲學為首,孔子的教訓是一種道德哲學。他的著作在中國是最受尊重的。他的作品里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里都找得到”這話顯然不對,黑格爾僅僅看到中國原初哲學形而下的只言片語,使華夏融合千年,對“道”的本質思考承載的是厚重歷史下的統(tǒng)一民族的思考,中國的哲學很早以前便是“國學”,很早以前便突破學派疆界,集百家之精華,融合而為道學精神。我們無法說在千年爭奪后儒之道獲勝,還是道之道獲勝?;蛘咭部梢哉f兩家本無所謂爭奪。當學問存在于歷史間,其本身的獨立性已經存在質疑了。

二戰(zhàn)后,西方哲學進入了空前的發(fā)展時期。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對西方哲學進行了一個相當長的探索期,還有以???、德里達為代表的后現代主義哲學,為西方世界的發(fā)展進行不懈的哲學思考以及新的話語建構。比較觀之,我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受時代影響,對傳統(tǒng)文化包括哲學有著普遍的質疑。在西學東漸時代學潮下、唯物史觀的傳播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與應用,使得中國道學在現代中國社會處于一種相對停滯的狀態(tài)。在當代社會,雖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得十分順利且碩果累累,然而與此同時,傳統(tǒng)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轉型卻遭受著西學傾銷式的壓迫,且承受著國內外的質疑,中國哲學的學術自信亟待重建。加之,東學西漸的時代需求也需要我們關注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因此,宏觀的把握中國哲學源與流發(fā)展過程在當下是十分必要的。

注釋:

[1](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卷五二,阮元??獭妒涀⑹琛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2](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卷五,《論語·里仁》,第78頁,北京,中華書局,1990.

[3](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三O《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旨》,第3292頁,中華書局,2008.

[4]王弼:《老子注》,《老子》第25章,第3冊,第14頁,臺灣,藝文印書館,2011.

參考文獻:

[1](英)卡萊爾.英雄與英雄崇拜[M].何欣,譯.遼寧: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26—29.

[2]李壯鷹.中國古代文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26.

[3]丁祖豪.20世紀中國哲學的歷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52—54.

[4]馮友蘭.馮友蘭談哲學[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6:305-324.

[5]張成權.道家、道教與中國文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12-15.

[6](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M].賀麟,王太慶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5-36.

[7]吳永華.黑格爾國家觀芻議[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4.

[8]羅志田.近代中國“道”的轉化[J].近代史研究,2014,6.

[9]高德步.道與中國價值[J].學術研究,2016,1.

猜你喜歡
道家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界與域的環(huán)境倫理思考——基于道家自然觀之憑鑒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漫畫道家思想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yǎng)生“十不過”
太極拳與道家思想之大美無形
道家思想に學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