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謀
歷時兩年半,9月19日,福建芽農全尚根拿到了撤訴刑事裁定書。2014年3月19日,他因涉嫌犯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閩侯縣公安局刑事拘留,后一審獲刑10年零6個月,此案因量刑過重、證據不足引發(fā)爭議。
多地出現(xiàn)“毒豆芽”案撤訴
2013年以來,添加“無根水”(含6-芐基腺嘌呤)制發(fā)的無根豆芽曾被認為是“毒豆芽”,但并無科學證據表明“無根水”中的主成分6-芐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霉素等物質是有毒有害物質。爭議之下,各地對無根豆芽類案件的刑事判決不一,既有有罪判決,也有無罪判決、撤訴、發(fā)回重審等多種情形。
2015年之后,雖無明確法律文件要求,全國各地對毒豆芽案,多不再以刑事案件立案。然而目前各地仍在依據食藥監(jiān)總局、農業(yè)部、國家衛(wèi)計委三部委2015年5月下發(fā)的公告,打擊無根豆芽,只是僅作行政處罰,不再以刑事起訴處理。
2014年被捕前,福建豆芽生產者全尚根從事生產豆芽,售往當地一家超市。2011年至2013年間,全尚根所售豆芽均送往福建省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進行鉛、亞硫酸鹽等項目檢測,檢測值均在限值內,屬達標。但一審判決認為,檢測只針對鉛和亞硝酸鹽檢測,相關地方性法規(guī)沒有明確可添加6-芐基腺嘌呤。一審中,針對辯護人所提出的“豆芽制發(fā)不是食品生產活動及6-芐基腺嘌呤不屬有毒有害物質”的辯護意見,判決書認為,“豆芽作為供人食用且有營養(yǎng)價值元素,屬食品?!痹撆袥Q援引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關于食品添加劑對羥基苯甲酸丙酯等33種產品監(jiān)管工作的公告》,認為“6-芐基腺嘌呤屬有毒、有害的非食品性質原料”。
2015年3月20日,閩侯縣法院一審認為,全尚根在生產、銷售豆芽過程中使用有毒、有害的“無根水”(含6-芐基腺嘌呤),行為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且“情節(jié)特別嚴重”,總銷售額為88萬余元,判處全尚根有期徒刑10年零6個月。2015年8月12日,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在未查清6-芐基腺嘌呤是否屬于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情況下,原判認定原審被告人全尚根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二審裁定,撤銷閩侯縣法院一審判決,發(fā)回重新審判。
對于今年9月19日的此次撤訴,全尚根的代理律師認為,終于在法律程序上宣告了全尚根的無罪。事實上,自2015年以來,已有重慶、廣東、浙江、山東、河南、吉林、內蒙古、貴州、江蘇、福建等地出現(xiàn)“毒豆芽案”撤訴案例,遼寧葫蘆島更是出現(xiàn)了無罪判例。
撤訴原因:法律政策發(fā)生變化
全尚根出示的撤訴裁定書顯示,公訴機關的撤訴理由為“本案法律政策發(fā)生變化”。自2011年,6-芐基腺嘌呤和赤霉酸這兩種物質被原衛(wèi)生部和國家質檢總局雙雙排除出食品添加劑目錄后,它們就游離于眾多標準體系之外,監(jiān)管部門對其態(tài)度曖昧不明,兩種物質成了身份不明的灰色存在,卻又成了司法機關定罪量刑的依據。
北京大學法治與發(fā)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兆彬2015年曾表示,監(jiān)管責任混亂、標準體系不完善是導致爭議的根本。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余敏提交了一份建議,稱“毒豆芽”案件有爭議,亟需明確其法律適用。
隨后,雖無明文規(guī)定,但“毒豆芽案”的司法糾偏工作已經開始。2015年7月,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法院分別對兩起無根豆芽案作出了準許撤訴裁定;2015年9月,廣東吳川市、山東陽谷縣兩地檢察機關分別以“公訴機關以該案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發(fā)生變化”、“有關在生產豆芽過程中添加4-氯苯氧乙酸鈉等添加劑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法律法規(guī)發(fā)生變化”等為由,向法院提出撤訴申請,均被法院裁定準許撤回起訴。今年7月25日,南京被集體起訴的35家芽農也被撤訴,理由為“法律、司法解釋發(fā)生變化”。
什么樣的法律政策、何時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目前仍無相關信息披露。但媒體注意到,早在2014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就與國家食藥監(jiān)總局等部門專門研究相關問題。2014年11月25日,最高法還在其網站上公開回復網民稱,將“通過與相關部門協(xié)調、配合,盡快有效解決存在問題”。
多位此前曾因“毒豆芽”獲刑的芽農表示,期待最高法有更具體更明確的司法解釋或者文件公布。
禁止使用≠有毒有害法學專家:撤訴符合司法實踐精神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刑事司法學院刑法研究所所長阮齊林接受采訪時指出,“福建‘毒豆芽案撤訴”符合最高法的司法實踐精神,對同類案件的處理有借鑒指導意義。
阮齊林指出,食品衛(wèi)生涉及群眾生命和健康安全,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有毒有害食品安全案件的打擊力度,但在司法實踐中對相關案件的處理同時出現(xiàn)了標準不一、處理存在偏差等問題。2015年4月,國家食藥監(jiān)總局、農業(yè)部、國家衛(wèi)計委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豆芽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6-芐基腺嘌呤等物質的公告(2015年第11號)》,雖然明確了在豆芽生產經營中禁止使用6-芐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霉素等物質的禁令,但同時也指出“目前豆芽生產過程中使用上述物質的安全性尚無結論”。也就是說,6-芐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等物質雖然屬禁止添加類物質,但并非有毒有害物質,若按此前的標準處理,打擊面有些寬。
阮齊林介紹,2015年5月,在一次刑事審判業(yè)務培訓課上,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長苗有水曾對“毒豆芽”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作過專門分析。他認為,6-芐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霉素等物質是不是有毒、有害物質,相關技術部門尚未對此作出明確回答。各地法院不宜援引“兩高”《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0條的規(guī)定,直接將6-芐基腺嘌呤等物質認定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因此,此類案件不適用刑法第144條按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處理。如果在豆芽生產中嚴重超標使用上述物質,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的,可以適用刑法第143條按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處理。
“我個人認為苗有水的講法有道理”。阮齊林指出,受最高法相關訊息影響,此后,各地對相關案件采取了新的標準、新的尺度,可以說是對過去執(zhí)法偏差的一種糾正。他說,各級法院對司法解釋往往有一個適應和掌握的過程,以前對“無根水培育豆芽”的處理按“有毒有害”處理,標準有些擴大化,打擊面有些大。因為禁止使用有可能達不到有毒有害的尺度,二者之間不能畫等號。將禁止使用按有毒有害處理是不合適的?!拔覀€人認為,對‘無根水豆芽按違禁或不符合食品衛(wèi)生標準處理更準確、更穩(wěn)妥?!?/p>
撤訴≠合法律師:對使用“無根水”應進行行政制裁
陜西仁和萬國律師事務所律師梁廣玄認為,檢察機關對“無根水豆芽案”作出撤訴,只能說明當事人的行為無需承擔刑責,并不意味當事人的行為合法或可逃避行政制裁。
梁廣玄稱,出于群眾健康考慮,執(zhí)法機關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時刻不能放松警惕,對于危害性暫不明確的食品添加劑,執(zhí)法機關應抱著“寧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宗旨,嚴加打擊。既然國家食藥監(jiān)總局、農業(yè)部、國家衛(wèi)計委禁止使用6-芐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霉素等物質用于豆芽,食藥監(jiān)部門就應該加強監(jiān)管,嚴厲打擊,對無根水生產豆芽的行為嚴厲處罰,因為上述執(zhí)法有明確的行政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