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輝
摘要:針對實施素質(zhì)教育形勢下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問題研究、重視不夠的情況,開展相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試圖改變課堂教學表面熱鬧、學生的自主學習流于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陷入誤區(qū)、課堂教學中理論脫離實踐、教學生活化欠缺及課堂教學中學生大多數(shù)被動學習的局面。文章從學校生源實際情況出發(fā),并結(jié)合筆者親身實踐,分析具體案例,最終形成學校開展的省級科研課題《提高高中課堂教學實效性方法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論證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可行性。
關鍵詞:實效性;合理性;科學性;魅力性
一、 根據(jù)學情,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洛克在1967年提出了目標設定理論”,該理論認為目標本身就具有激勵作用,目標能把人的需要轉(zhuǎn)變?yōu)閯訖C,使人們的行為朝著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將自己的行為結(jié)果與既定的目標相對照,及時進行調(diào)整和修正,從而能實現(xiàn)目標。這對于我們教學來說,其實就是:教育教學一定要設置合理、明確的教學目標,用教學目標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 教學目標的設置要具有針對性
要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因材施教。筆者在講授新課前,都會讓學生上交自己在預習課文中遇到的困難,這樣我在設置教學目標時,就會有針對性,教學內(nèi)容能夠真正滿足學生的學習所需。
(二)教學目標的設置要重能力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重知識、輕能力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對學生分析、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不夠。如在作文寫作過程中,由于學生分析、探究能力不高,導致對作文材料的立意理解偏差,偏題、跑題情況時有發(fā)生。
(三)教學目標的設置要合理處理教材
1.對教材要有計劃性地合理取舍。以人教版必修5第一單元為例,筆者在教學時,將“掌握運用景物和細節(jié)描寫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題的技巧”和“把握情節(jié),理解人物的性格變化過程”作為第一課《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教學重點;“將分析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作為第二課《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學重點;將“結(jié)合人物的語言、心理歸納人物的形象特點”作為第三課《邊城》的教學重點,這樣就將小說的三要素有機地分布到不同文本中進行學習,做到取舍有計劃性,每堂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各有側(cè)重,重點突出,達到學習的實效性。
2.對文本教法再加工,使教學重難點有機整合。如筆者在進行人教版選修《中外傳記作品選讀》教學時,進行了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閱讀課文,并為傳主寫一篇300字以內(nèi)的頒獎詞。上課時,學生進行頒獎詞展示、評選活動。學生為了展示自己的風采,為了使自創(chuàng)的頒獎詞獲獎,都進行了非常認真的閱讀,并且將傳主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卓越貢獻用優(yōu)美的文學語言概括在頒獎詞中,這樣就巧妙地達成了“不僅是以學生自學為主的閱讀,也是一門結(jié)合語文閱讀訓練進行的勵志教育課”的實效教學目標。另外,300字以內(nèi)的頒獎詞,分門別類地整理在積累本上,更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作文素材。筆者認為教學目標設置的合理性就是要結(jié)合學情,依據(jù)大綱,兼顧考綱,但又不囿于“二綱”。
二、以生為本,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
1974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維特羅克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發(fā)表了《作為生成過程的學習》一文,正式提出了他的生成學習理論。在隨后的20多年里,他不斷修正和完善這一模式,并根據(jù)這一模式的基本要求,深入探討了中小學生各門學科的學習和教學過程,提出了許多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學習是學習主體內(nèi)部的主動建構(gòu),不是外界信息的單純輸入”。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努力把課堂打造成師生知識與情感交流的舞臺,而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一言堂”。
(一)以生為本,享受生成
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師生情感交互和心靈契合,最終實現(xiàn)以生命弘揚生命、以情感激越情感、以精神建構(gòu)精神的教育目標,讓師生共同享受有尊嚴、有道德的課堂生活。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做。連中國老師曾說:“當一個老師面對全班同學,他覺得自己面對的不是一個一個的人,也不是一個一個的學生,而是四十多個生命,他的感情分量和投入的力量都應該是不一樣的。老師的包容度、平等感、建設性的意義,以及對于人的理解和尊重,自然而然地包孕在這樣的一個表述當中?!睂W會傾聽,巧妙生成,讓師生共同享受成長。要有強烈的課堂創(chuàng)造意識,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教學生成點,巧妙運用自己的教育機智,或適度點撥,讓學生深層感悟;或抓住契機,讓學生深入探究;或觸類旁通,引領學生獲取新知。讓課堂在不斷生成中妙趣橫生,才能有流淌詩意的師生共同成長。
(二)當堂反饋,學以致用
筆者在進行病句教學時,每堂課只講一種類型,當講到“結(jié)構(gòu)混亂”時,先呈現(xiàn)出病句,讓學生逐個分析,然后再將所有病句進行歸納、總結(jié)出“句式雜糅”“中途易轍”“藕斷絲連”三種常見病因,接著進行“結(jié)構(gòu)混亂”類型病句的訓練,使學生一課一結(jié),一課一得,學有所獲,達到實效。
(三)全面互動,引發(fā)思辨
維特羅克在該理論中將學習過程分為3個階段:注意和選擇性知覺階段、主動建構(gòu)意義階段、建構(gòu)完成和意義生成階段。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嘗試著將這3個階段和教學設計相結(jié)合,設置討論、辯論、質(zhì)疑、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達到實效。如筆者在進行人教版必修4《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時,設置了一個問題“小喬初嫁了”中“初”字,是不是筆誤?為什么不寫成“出”呢?同學們經(jīng)過熱烈的討論,最后得出“初”有“剛剛”之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是言周瑜少年得意,倜儻風流。這就自然牽出了詩歌的主題—借對古代戰(zhàn)場的憑吊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yè)的追念,與“早生華發(fā)”的作者對比,含蓄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yè)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詩歌的表達技巧也就一目了然了。筆者認為在教學中,以生為本,使師生、生生全面互動,引發(fā)思辨,享受生成。知識要當堂反饋,達到學以致用,才能切實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三、提升素質(zhì),塑造教師個人魅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教育事業(yè)的支柱,是提高教育質(zhì)量和教育水平的關鍵所在。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質(zhì),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有人說語文教師必須是一個“雜家”,對各個領域都要有所涉獵,尤其是與自己教學相關的領域。觀看影視作品、鑒賞歌詞,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很多歌詞其實就是一首唯美的詩、一個凄美的故事,如劉若英演唱的《后來》、劉歡演唱的《從前慢》。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提升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尤其是寫作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關于寫作,筆者一直在努力鉆研,記得在進行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散文之部第四單元《項羽之死》一課的教學時,就將自己發(fā)表在《名刀》雜志的拙文《一柄穿越千年情愫的圣刃》作為課前閱讀材料,導入正課,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解決教學重點“探討項羽性格特征及烏江自刎的原因”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其實,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自己的故事感染學生,與學生分享自己成長的坎坷、發(fā)表作品的喜悅甚至是為人處世的原則等,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筆者認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自己一直在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語文實效教學并沒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對各種教育教學理論的認識和理解,結(jié)合自己的特長和所教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選擇和運用,形成富有個性特色的教學風格。但是,筆者認為教學目標設置的合理性、教學方法的科學性、教師個人素質(zhì)形成的人格魅力,都應該是取得教學實效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楊秀君.目標設置理論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4,(1):153-155.
[2]田莉,李攀峰.生成教學理論對教學評價的啟示[J].黑龍江教育,200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