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晉
略談古字畫裝裱的時代特征與辨?zhèn)?/p>
□曹晉
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數(shù)千年來,各朝各代為我們留存下來的浩如煙海的珍貴古字畫,不僅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而且還有極高的經(jīng)濟價值。20世紀(jì)80年代以來,古玩市場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古玩的價格越來越高。正因為此,贗品充斥市場,作偽者往往利用裝裱手法,以假亂真。如何辨?zhèn)危紫葢?yīng)該熟悉各種形制的裝裱技法,這是辨認(rèn)古字畫真?zhèn)蔚幕局R。
1.手卷。亦稱長卷。秦代至五代末,所有的書籍、墨跡均用卷軸。自宋代以后,由于舒卷檢閱不便,便逐漸舍棄不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仍保留手卷裝裱。
2.冊頁。亦稱冊葉。春秋戰(zhàn)國之際,用木片、竹片一個個連起來為冊。《左氏春秋序疏》中記載:“冊與策通,策竹簡之屬,單執(zhí)一扎為之簡,連編諸簡乃名為策?!薄墩f文通訓(xùn)定聲》云:“竹為之簡,木為之牘,扎聯(lián)之為編,編之為冊?!币槐緝皂撟钌侔碎_,有十二開、十六開,最多二十四開 ,再多則要分成兩冊。名人的墨跡裝成冊頁的很少,因為他們的墨跡無一定之規(guī),很難合于冊頁。冊葉源于唐,當(dāng)時稱“葉子”。冊葉內(nèi)容,有全部是畫或全部是字之分;另有一面是字,一面是畫,為“對題冊”。
3.中堂。即指懸掛在廳堂中央的書畫。懸掛在中堂從何時開始,已無從考證。明代中葉,書法家很多,形成了將書法墨跡掛在中堂的風(fēng)俗也興盛起來,所以今天所見到的中堂字畫,主要是明中葉以后的作品。清代繼承了明代遺風(fēng),康、乾兩代皇帝重視書法,社會上形成風(fēng)尚,字畫作品之多,超過歷代各朝。
4.掛屏。即指在有框的木板上或鑲嵌在鏡框里供懸掛用的屏條。畫面狹長,適易于裝裱成掛屏,單幅者稱“條條”(屏條 ),繪畫、書法內(nèi)容不限。掛屏者有四、六、八、十二乃至十六為一堂緊掛相聯(lián),內(nèi)容格式可分通景屏,內(nèi)容連貫,畫面一體,缺一不可。如“四季屏”,其春、夏、秋、冬,四種景色少一不可。
5.帖。秦以后稱帛書為帖。南唐李后主將名人的墨跡刻石印刷也稱為帖。通俗地講,帖就是古人的書信。目前,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墨跡是晉代陸機的《平復(fù)帖》。
6.對聯(lián)。俗稱對子。對聯(lián)是由楹聯(lián)演變而來的。宋代還不多見,元明以后漸多,清代則家家戶戶都貼有對聯(lián),而真正稱為對聯(lián)的則是在明中葉才出現(xiàn),現(xiàn)在還能見到明代人的真跡。
7.扇面。扇面的種類有400多種。如羽扇、紙扇、絹扇、竹扇、骨扇、象牙扇、檀香扇、木扇等,中國素有“扇子王國”之美譽。折扇和團扇,由于多用絹、紙做扇面,很適合于書畫家在扇面上寫字畫畫,于是扇子從單一的生活用具、工藝品,發(fā)展為扇子藝術(shù)。不少名人書畫家所做的扇面,成為收藏者的珍品。
歷來書畫贗品,大多出自民間畫匠,或業(yè)余畫家,或具有一定水平和影響的書畫家之手。他們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偽造古代名人字畫,仿品足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1.摹仿原跡,依樣勾勒。將原跡擺在榻紙下,依照原樣勾摹,然后填墨加色。 此種摹仿多見于工筆人物、花鳥、山水畫,例如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早已失傳,現(xiàn)留存于世的為摹本,有兩件:一是宋徽宗趙佶摹,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一是李公麟摹仿,現(xiàn)藏中國臺灣故宮博物院。
2.畫貼窗上,“響榻”復(fù)制。古人書畫墨跡,由于年代久遠,往往紙色沉暗。復(fù)制時,將古畫貼在窗戶上,用白紙覆在上面,就明處勾勒出原筆畫,再填顏色,謂之“響榻”。此方法類似于摹。
3.臨摹原作,贗品仿真。即:將原作放于案頭,邊看邊畫或?qū)懀贿€有半摹半臨,通常說臨摹。例如: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為明代人所臨,技法高超。
4.蓄意模仿,冒名頂替。一般無藍本(原作),或取其原作某一部分,仿者常臨摹“某家”作品,因而非常熟悉,往往追摹其意,直接寫或畫。
5.憑空偽造,以假亂真。依傳聞、想象,無任何根據(jù),憑空偽造。例如:傳王羲之愛鵝,即畫王羲之與鵝有關(guān)之圖畫。唐伯虎一生從不畫虎,但常見偽作“虎”。宋徽宗畫鷹,根本就無此事,但自清中葉至清晚期時有偽造趙佶畫的鷹,全屬偽品。
6.款署偽造,伎倆用盡。歷來作偽者首先在“款”字上大做文章,花樣之多令人眼花繚亂。最常見的有改款、移款、洗款、裁款、挖款、添款??钍饌卧欤?xì)心觀察,定會看出破綻,若將畫面對著自然光觀看,挖痕清楚可見。
7.改頭換面,魚目混珠。名家畫一手卷,引首和拖尾,多有鑒賞者題跋。造假者將畫面與題跋分別切開,繪畫部分單裝成卷,把偽畫與原引首、題跋另裝成一卷,這樣一卷變?yōu)閮删?。而且偽畫配真跋,容易騙人,此偽畫一般是照原作臨摹。
8.在舊紙上模仿名人墨跡。鑒別古舊字畫,首先要看紙料是否符合作者年代,若符合才有鑒別真?zhèn)蔚囊饬x,紙料不符合肯定是偽制品。現(xiàn)存宋、元、明、清初的紙,幾乎不能得到,于是就裁切舊字畫的空白邊角來代替。比如,要偽造隋唐五代作品,就割用唐、宋、明人寫經(jīng)的空白頁來用,其仿制精者,非內(nèi)行不能辨別。此外,也可用于卷、冊頁的空白頁。古舊紙多是從古舊手卷、冊頁的空白頁上裁剪下來的,價格昂貴。用這種昂貴的紙作偽,非一般畫匠能夠下手,都是請名師畫家仿畫,其偽作也可以亂真。
9.割裂題跋,東拼西湊。古字畫最講究的是題跋,題跋越多,價值越高,年代越久,題跋相應(yīng)越多。因此有商人故意裁掉舊字畫的題跋來制造偽品。偽造古字畫年代已很久遠,所以今天能見到的許多舊畫,有作品與作者不同年代的,有題跋先于作品的,有題跋與作品雖屬真跡,卻是硬行拼湊的,等等。鑒定者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全面了解,否則僅知其一點,準(zhǔn)會上當(dāng)。
10.揭裱作偽,破綻可尋。中國的揭裱工藝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一幅破碎不堪或糟脆不能拿起的舊字畫,經(jīng)手藝高超的匠人一裱,其狀復(fù)原如初,更神秘的是能將一幅古字畫,復(fù)制出幾幅偽作。如果揭裱的是最上一層紙,顏色必淡,仔細(xì)觀察,表面必然有不合理的飛白處 ,或有新添的墨跡。如果是下層紙,紙的表面肯定會有浮毛,顏色必淡,筆跡會出現(xiàn)補筆,深淺不同和重復(fù)。
鑒別古字畫應(yīng)從整體上把握,真跡自然合理,偽造品不管怎樣高明,總會有破綻可尋。
印鑒,是書畫作者取信于人之證物,用來說明自己的作品。印鑒的使用,大約始于唐代。據(jù)記載,唐代張彥遠的家祖曾刻“河?xùn)|張氏”印,鈐在書畫作品上,被視為書畫收藏家、鑒賞家用印之濫觴。書畫家自己用印,宋代趙希鵠《洞天新錄》中曾提到,郭熙畫于角上有“熙”字印,《早春圖》左邊中部鈐有“壬子年郭熙畫”印,以及常見米芾鈐“米芾”“芾印”于尺牘上,蘇東坡也把“眉陽蘇軾”印用在書畫上。然而這只是極少數(shù)人,書畫家署款往往寫在不顯眼的石隙中。在宋代,絕大多數(shù)書畫家是不署款、不用印的。
到了元代,相傳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石之類 )刻印,鈐于書畫上 ,效果極佳,鐫刻又十分方便。此時,正值文人畫之昌盛時期,隨之鈐印廣泛而普及,研究印學(xué)也蔚然成風(fēng)。明、清時每畫必有印,無印感到畫面不完整,使得繪畫與詩、書、印融為一體。此間,一些收藏家、鑒賞家更是濫用印,凡經(jīng)他們過目或收藏的名畫,都隨心所欲鈐印,往往一件作品上鈐幾十方、幾百方印,如元錢選《浮玉山居圖》流傳至清末,所鈐收藏、鑒賞者的印已達 260方,真可謂洋洋大觀。從對書畫鑒定角度來看,這些繁雜的印記,大致可分為作者印、收藏鑒賞印、宮廷印以及象形印四大類。
作者印,包括書畫家的姓、名、字、號印。還有書畫家,將自己的起居、藏書、藏畫室起號為齋、軒、廬、樓、室、亭、居、舍、庵、園林、別墅并等治為印,稱為“館堂室名”印。如明中期陶?!皾姾谏椒俊庇?、清早期高岱“曠庵”印、清中期黃丕烈“求古居”印等。有的書畫家將自己一生中經(jīng)歷的重大事情治為印,稱為“記事”印,如清中期李蟬的“辭官賣畫”印。有的書畫家將自己仕途晉爵刻成印,稱為“官宦仕途”印,如清早期唐岱“御賜畫狀元”印、清中期李宗翰“吳興太守”印、鄭燮“十年縣令”印等。書畫家出身仕宦、歷史人物之家,英雄、名門、忠良后裔或書香門第治為印,稱“門第”印,如明沐璘“黔寧王世家”印、明杜瓊“旌節(jié)名門”印等。另外,還有里居印、吉語印、詩文印、典故印、紀(jì)年印等,都屬于作者印,與作者有密切關(guān)系。
鑒賞印和收藏印,往往在名書畫上鈐有真賞、玄賞(物外玄賞)、心賞、欣賞、清賞、玩賞、珍藏、鑒藏、袖藏、考藏、家藏印,以及子孫永寶、子子孫孫永寶印等。
宮廷印,即皇宮御用印。例如,宋徽宗宣和七年璽?。骸半p龍”“宣和”“大觀”“宣歉”“政和”“內(nèi)府圖書之印”“宜子孫”印等。另有八璽、十三璽印。宮廷治印數(shù)量也十分驚人,乾隆用印170余方。
最后一類是象形印,即圖案印,也稱肖形印。即刻成人物、動物、飛禽、花卉等圖案,如作者的生肖、吉祥物治印。此類印在篆刻中有其特殊魅力,它以質(zhì)樸、簡約的藝術(shù)特點沿襲至今。
書畫中用印,特別是作者姓名印,依然保留著以示鄭重、防他人偽造的用意,因此在書畫鑒定中,占有相當(dāng)重要的分量。對印章的鑒定辦法,應(yīng)以真的印章為范,從尺寸、篆法、筆畫的曲折、肥瘦、白文或朱文進行分析,細(xì)心核對。凡與范本完全相同者,就是真品,否則就是偽品。印章篆刻的藝術(shù)水平、印文內(nèi)容以及鈐于書畫中的位置是否得當(dāng),均為鑒定中的重要因素和依據(jù)。一般來說,印章與畫的水平應(yīng)保持一致性,畫精印章同樣精。署款一般為作者名款,引首印、壓角印,其位置和印章大小,無不顯示畫面章法之高明,并與畫巧妙結(jié)合為一體。
但是,印章的使用時間遠比作者的壽命長久,可代代流傳,長期保存。所以印章真,不等于書畫真。印章在某些情況下,會起到副作用。因歷來鑒賞家水平高低有別或粗心失誤,以假當(dāng)真;甚至有意為作品“涂脂抹粉”,人云亦云的鑒定者也大有人在。經(jīng)驗告訴我們:鑒定書畫作品,不能單以印為依據(jù),歷代書畫家一生中用過很多印,根本無法找全他的真范本,故無法依賴于印章。隨著近代科學(xué)的發(fā)展,所制假印章,完全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因此,掌握好印章的識別方法,對鑒定書畫,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例如,清末畫家任伯年的書畫辨?zhèn)危蓙硪丫?,至今熱議。
任伯年(1840—1896年 ),初名潤,字小樓,后改字伯年,別號山陰道人、山陰道上行者等,浙江山陰人。擅長畫花鳥、肖像、人物和山水,尤以花鳥畫、人物畫稱雄畫壇。他的繪畫,筆墨生動,色調(diào)明快,構(gòu)圖新穎,是海派畫家中的佼佼者。由于他在書畫上有很高的藝術(shù)造詣,因而在近代畫壇上聲譽赫然。正因為如此,早在任伯年在世時,即有偽造任氏畫的,致使傳于今的任伯年書畫真贗雜糅,給收藏與研究任伯年書畫者帶來很大困難。如要鑒別其真?zhèn)?,要把握幾個要點:
一是綜合分析。必須了解和掌握任伯年書畫的筆法、墨色、題款、印章的特征,綜合地進行分析,方能得出正確的評價。
二是個人特點。任伯年的款,有其明顯的個人特點?!肚宄笆反笥^》中說任伯年“書法亦參畫意,奇警常”。以書法筆法作畫,自元代始,歷朝皆有之。任伯年題名款與元人不同,他一般不用平頭款,而用抬頭款,即題款的頭一行與第二行相比,高書一字或數(shù)字,用楷書題跋極少。
三是他人題跋。書畫中他人的題跋也是鑒定的佐證之一,有的作品未落作者或鈐作者印,如傳世畫《任淞云像》,就是依據(jù)胡遠的題跋定為任伯年的真跡。任伯年的印章,約48方,其中大部分是印文相同而篆法、刻法不同的印章。這種變化,是他一生不同年齡段的真實寫照。印章可以被后人補蓋,從而造成印章與作品風(fēng)格錯位現(xiàn)象,即畫偽印真的贗品,如不了解畫家風(fēng)格,單靠印章必然受騙。
(作者單位 河南博物院)
[責(zé)任編輯 秦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