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看山已不是山??此膊皇撬?。哪里還有自己的味道呢。
黃埔軍校,很多人說“一聽到這個名字就想敬禮”,所以一直心向往之。也許看了太多的回憶文章,沒去前,一直心存太多太大的想象空間,九十年前,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從這里唱著“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走向戰(zhàn)場,走向人生,該能讓人想象多少硝煙往事啊。
但去一趟“黃埔”不容易,無論公交還是地鐵,都沒有直達的,地鐵5號線,到魚珠站下,一看就是郊區(qū)的光景,離廣州市區(qū)30里,和軍校所在的長洲島還隔著一條珠江,那擺渡船又是一個小時一班,還真是不太順暢。
問題還不在這兒。而是一到“黃埔軍?!本褪且惑@:這么新啊?。?/p>
說是“舊址”,這是“舊址”嗎?九十年了,不見一點滄桑,不見一點倦容,簇新、簇新,更像剛剛落成,像是剛剛舉行開學典禮,像是孫總理剛剛演講過,蔣校長剛剛訓過話……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然應該投入巨資修繕,但修繕得太完美了,反為不美,門廊簇新,圍墻簇新,山墻簇新,地坪簇新,走廊里是密密的空調室外機,室內是新媒體的聲光電,四圍井欄是耀眼的松綠琉璃,檐前檐后是青蒔鮮花,原本學生們列隊點名的兩個大天井成了兩個特大的錦鯉池,池中是嬉戲爭食的萬紫千紅……
此乃黃埔軍校呢還是黃埔公園?“黃埔”的舊址重建,世所矚目,為保持歷史的風貌,“修舊如舊”早就是所有重點歷史建筑的重建原則和共識了,簇新的校舍讓人覺得格外別扭。
很多回憶文章說,黃埔軍校的軍事教育,基本上是采用日本式的規(guī)范,輔以俄式教程,如“四大教程”,戰(zhàn)術、筑城、兵器、地形以及典、范、令,即:步兵(炮兵)操典、射擊教范、軍中勤務,學校有不少俄國教官,教學以實戰(zhàn)性很強的示范教育為主,現(xiàn)為錦繡魚池的地方,原來堆滿了各種教學用的軍事器械:馬克沁重機槍、捷克式輕機槍,各式步槍,迫擊炮,操場上還有加農(nóng)炮,工兵器械和鍛煉身體用的雙杠、單杠、吊環(huán)、沙袋、石鎖、石擔、沙坑以及教授武術所必需的刀劍棍棒,學生的學習時間是超強度的,常常是12小時以上,因此整天有學生在那里擺弄、拆卸各種軍事器械,然如今現(xiàn)場哪有這些氣氛呢?同樣是擺設,與其是“錦繡魚池”,還不如黃埔?guī)熒姆抡嫦炏癜伞?/p>
當時學生,每人發(fā)有灰色軍氈、草鞋、灰布軍服、水壺、干糧袋和步槍一支、子彈兩百發(fā)。然而現(xiàn)在參觀,看不到一點痕跡。應該有一個示范,標識出當年學生的一身配置多好。
學校紀律嚴明,設有禁閉室。但沒有正規(guī)的禁閉室,只是利用樓梯底下角落作臨時禁閉室,為什么也不標識一下呢?舉手之勞。
還有校門旁的“煙雜店”,很多學生回憶,學校嚴禁酗酒,但是休假日還是有學生去偷偷地買酒喝,留下很多的趣事軼事,比如喝了酒相約去野外比試打架摔跤的本事,相互排列“十三太?!迸c“三十六天罡”座次,都符合當時的文化氛圍,我覺得這才更像軍校的血性男兒呢,然而如今影蹤全無。
當然,展館內的歷史照片極有價值,也相當豐富,但總覺得少了些“本真味道”,這讓我想起,如此“保留歷史風貌”現(xiàn)在是一種通病,那就是“抽空內囊”的標本法,這方面,清空原住民的山西平遙古城與浙江烏鎮(zhèn)都堪稱典型。
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期間去了趟烏鎮(zhèn)。其“原味”之丟失,白天人多還不明顯,一入夜就覺得火樹銀花,亭臺飛紅,水榭倒映的烏鎮(zhèn)反顯得刻意、牽強而寂寥,兩旁的店家已盡為各地商賈盤踞,晚炊里傳出的香味不是椒麻肉片、臘味合蒸、羊肉泡饃就是腌臭鱖魚、蒜子大腸、過橋米線;喇叭里傳出的音樂不是“二人轉”“黃梅戲”就是“京韻大鼓”“秦腔梆子”。
看山已不是山??此膊皇撬D睦镞€有自己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