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20世紀70年代英迪拉·甘地政府時期的印度核政策

2016-12-26 21:40:24代兵
法制與社會 2016年35期
關鍵詞:核計劃巴基斯坦印度

摘 要 20世紀70年代是印度核政策演變的重要階段,是否繼續(xù)發(fā)展核爆炸技術是英迪拉·甘地政府面臨的重大核政策問題。甘地總理推行強有力的核政策,不僅重視核爆炸技術的發(fā)展,而且作出進行核試驗的決定,印度隨即邁過核門檻。印度核試驗成功引起巴基斯坦的不安,巴基斯坦加大核武器研發(fā)力度,南亞的核競爭態(tài)勢開始形成。

關鍵詞 印度 核計劃 巴基斯坦

作者簡介:代兵,南京政治學院。

中圖分類號:D8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03

是英迪拉·甘地政府奉行強有力的核政策,支持發(fā)展核爆炸技術,并于1974年5月,成功進行博克蘭核試驗。印度不斷增強的核技術能力導致巴基斯坦核計劃飛速發(fā)展,印巴南亞核競爭難以避免的出現了。

一、國內決策基礎的形成

1966年1月,英迪拉·甘地就任印度總理。在尼赫魯與夏斯特里兩任總理任期,印度核政策經歷了兩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1954年印度核計劃啟動,直到1964年5月尼赫魯逝世,印度核政策的主要內容是明里聲稱和平利用核能,暗中悄悄積累制造核武器的核裂變材料;第二階段,1964年11月,印度核科學界的領軍人物霍米·巴巴與夏斯特里總理達成妥協(xié):印度暫時不制造原子彈,但致力于發(fā)展和平核爆炸技術。 甘地就任總理時,印度核政策中最大的變數是新政府是否支持發(fā)展核爆炸技術?核政策的焦點問題是是否進行核試驗?

印度對于和平目的核爆炸的興趣可以追溯到1964年,當年9月17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第8次大會上印度原子能委員會主席霍米·巴巴發(fā)表講話:不應剝奪人類在民用工程作業(yè)中使用原子能爆炸的權利。10月24日,在向印度全國的廣播講話中,巴巴再次提到和平核爆炸對經濟發(fā)展具有的潛在價值。 1966年5月,甘地表示,印度不會制造原子彈,但對于是否贊同開展和平目的核爆炸問題沒有立即表態(tài)。1970年9月,第三次不結盟國家政府首腦會議在贊比亞的盧薩卡舉行,會上甘地總理與其他與會領導人達成共識:和平目的的核爆炸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無核國與有核國應當不加區(qū)別地享有和平使用核能(包括核爆炸)的技術。 這次會議表明,到1970年初,甘地政府對推動核計劃發(fā)展表現出熱情。這年1月,印度一份報紙報道,政府已經成立一個委員會研究制造核武器的成本,對此印度官方既沒肯定也沒有否認。

1970年代初期,在甘地總理對發(fā)展核爆炸技術表現出興趣的同時,印度的核科學界也在發(fā)生著人事變動,這種變動對于推動核爆炸技術的發(fā)展也大有裨益。1966年1月11日,英迪拉·甘地總理就職當天,巴巴死于飛機失事,科學家維克拉姆·薩拉伯接任印度原子能委員會主席,薩拉伯從道德的視角出發(fā),對發(fā)展核爆炸技術不以為然。巴巴逝世后,制造和平核爆炸裝置的任務由科學家拉賈·拉曼納負責,拉曼納是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物理學科負責人。雖然薩拉伯反對研發(fā)核爆炸技術,但是拉曼納得到了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主任霍米·塞斯納的支持。1971年12月30日,52歲的薩拉伯死于心臟病突發(fā),次年1月,印度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的職務由49歲的塞斯納擔任,拉曼納則接替塞斯納任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主任。塞斯納強烈支持核試驗,據其回憶,為了爭取核試驗的實施,他與薩拉伯激烈爭論,幾乎為此辭職。

自尼赫魯政府任期起,印度核決策機制已經大體形成,其主要特點是:核政策決策權主要掌握在總理與負責核計劃的科學家手中,其他部門無權過問。到1972年初,無論總理還是核科學家都對發(fā)展核爆炸技術持支持態(tài)度。應該說,進行核爆炸的國內政策決策基礎已經形成。

二、核試驗的論證與決策

1970年4月,中國成功發(fā)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激起印度國內對核計劃的又一輪評估。5月9-10日,印度議院與科學家委員會進行對話,會上主張制造原子彈的聲音再度泛起,加桑黨(Jana Sangh,人民黨前身)與國大黨左翼人士甚至認為,發(fā)展核武器有助于加快工業(yè)發(fā)展,“能夠為工程師、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創(chuàng)造出5萬個就業(yè)機會”。 這一輪的討論比之1964年中國原子彈爆炸后印度的核爭論更為深入:其一,有關人士指出印度政府在發(fā)展核武器問題上的視角主要是內向的,過于強調經濟困難,而忽視了核武器的戰(zhàn)略與安全意義。印度國防部所屬的彈道導彈實驗室主任薩姆博蘭·辛格(Sampooran Singh)指出,政府反對發(fā)展核武器的理由大體上是經濟條件不允許,但很少討論原子彈的政治與戰(zhàn)略作用。中國通過擁有核武器增加了國家威望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印度應當效仿中國。 印度國防研究分析學院院長蘇布拉馬尼亞姆(K.Subrahmanyam)的觀點是:“印度決策者缺乏把本國的技術發(fā)展與安全需要相聯系的長期性眼光”,印度如擁有核武器可以形成核威懾能力從而確保和平。 其二,在爭論中,關于核政策的討論已經不再僅僅限于是否制造原子彈,而是涉及到核武庫的打造。蘇布拉馬尼亞姆提出,印度應當建設一個小型的、以導彈發(fā)射為基礎的核武器庫。他引用了聯合國提供的數據,認為建立這樣的核武器庫需要56億美元,約是1970-1971年印度國防預算的5倍。 這次爭論顯示,印度國內精英對于核武器的認識水平比之60年代更為成熟,考慮了原子彈的戰(zhàn)略與政治效用,以及整體核武器系統(tǒng)等問題。鑒于國內政治科技精英對發(fā)展核武器的濃厚興趣,1970年8月31日,甘地總理告知議會:“政府正在調研與和平核試驗相關的經濟與技術事宜”。

1972年印度用于測試核試驗理論數據的普爾納姆(Purnima)反應堆達到臨界值,進行核試驗的技術準備趨于完成。一些參與援建普爾納姆反應堆的英國核科學家對這一反應堆的用途表示懷疑,認為是準備用于制造核武器。對此疑問,印度科學家也不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復。1972年6月,日本新聞媒體第一個報道印度可能進行核試驗。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估計,可能是英國核科學家向日本媒體泄露了有關消息。 5月2日,國防部長J.拉姆告知議會:“原子能委員會正在研究進行和平目的的地下核爆炸技術”。 9月7日,甘地參加位于孟買的印度理工學院第10屆同學會,并隨后視察了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中心向甘地展示了一個木制的核爆炸裝置模型。實際上這是中心在暗示甘地總理核爆炸裝置已經研究完成。甘地視察后指示科研人員制造核爆裝置,這是對和平目的核爆炸試驗的口頭授權。 1973年1-2月間,甘地與塞斯納、拉曼納及其他兩位總理顧問討論核試驗事宜。兩位顧問反對進行試驗,認為可能會導致印度核政策軍事化,分散國家經濟資源,并引來國際政治麻煩。據拉曼納回憶,在整個討論過程中,甘地總理沒有提問,只是傾聽,但最終告訴拉曼納:“讓我們進行核試驗吧?!?

1973-1974年,甘地政府作出同意核試驗的決定,1974年5月18日,博克蘭核試驗一聲巨響宣告印度跨過了核門檻。尼赫魯政府的核政策為印度進行核試驗悄悄積累了足夠的裂變材料,夏斯特里政府更多的是與科學家巴巴達成發(fā)展核爆炸技術的口頭妥協(xié),這一妥協(xié)沒有來得及實施兩人就先后逝世。1970-1974年間,甘地政府奉行強有力的核政策,不僅保持了前任發(fā)展核爆炸技術的政策方向,而且把核爆炸技術付諸試驗,在這一強力核政策的引領下,印度跨過了核門檻。

三、印巴核競爭態(tài)勢的形成與印度和政策的轉向

博克蘭核試驗的成功在印度國內激起了民眾的自豪感,但為時甚短,畢竟核政策問題更多的是政治科技精英人士間的議題。甘地自1970年以來采取的強有力的核政策引起巴基斯坦的強烈反應。巴基斯坦政府認為印度核能力的發(fā)展對其安全是致命的,已經導致南亞安全格局發(fā)生質變。1974年巴基斯坦布托政府評估了印度博克蘭核試驗的意義:其一,印度即將獲得核武器;其二,印度的核武器主要是針對巴基斯坦而不是針對中國;其三,印度將奉行占有克什米爾剩余地區(qū)或肢解巴基斯坦的政治目標;其四,巴基斯坦適當發(fā)展核武器對于威懾印度核力量是必須的;其五,巴基斯坦的核武器也能威懾印度的常規(guī)軍事打擊。 1977年7月5日,巴基斯坦陸軍將領齊亞·哈克發(fā)動軍事政變,軍方掌控了巴基斯坦的核計劃,并賦予其強烈的軍事色彩。1979年3月,美國情報機構向國會匯報,巴基斯坦制造原子彈的計劃進展順利。4月6日,在布托被絞死后2天,美國終止對巴的軍事經濟援助,理由是巴在挑戰(zhàn)核不擴散機制。美國這一舉措引起印度的不安,“伊斯蘭堡的原子彈”開始成為印度政府與媒體關注的重點問題,印度估計到1982年巴基斯坦可能具有爆炸核裝置的能力。 印巴之間的核競爭無可挽回地形成了。

在印度國內,從1974年底到1977年初下臺,甘地總理窮于應付國內反對派挑戰(zhàn)及改善印度經濟狀況??偫頍o力顧及印度核計劃的發(fā)展,而推動實施核計劃的印度核科學家團隊也在發(fā)生分裂。核試驗之后,塞斯納與拉曼納在巨大的榮譽面前發(fā)生爭執(zhí),塞斯納抱怨說:“第一次核試驗的功勞都落到了拉曼納身上”。 1974年12月,甘地對博克蘭視察之后,兩位科學家甚至連話都不說。兩人的不和彌散到整個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到1977年初,整個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因為兩人的關系破裂而陷入癱瘓狀態(tài)。

四、結論

20世紀70年代印度核政策的演變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在20世紀70年代關于核政策的討論中,印度科學家與戰(zhàn)略界開始對核投擲系統(tǒng)、特別是導彈系統(tǒng)予以高度重視, 70年代印度導彈制造技術的探索也已經開始。

到20世紀70年代,經過20多年的摸索實踐,印度核計劃在實施中形成了這樣一種模式:科學家可以悄悄研究改進核技術與核裝置,即使這種科學研究日益朝著制造核武器的方向上靠近印度政府也不予以太多干涉與過問,政府牢牢把控著是否繼續(xù)進行核試驗與是否制造核武器的決定權,也就是說,即使科學家已經完成制造核武器的所有技術研發(fā),但最終把這種技術能力變成現實核武器的決定權掌握在政府手中。自尼赫魯政府時期以來形成的印度雙重核政策在20世紀70年代得到充分展現。

此階段國際核不擴散機制雖然有所強化,并且印度、巴基斯坦被列為防止核擴散的重點國家,但在現實實施過程中,防止核擴散的努力卻從屬于現實地緣政治需要。印度在美國《核不擴散法案》生效后繼續(xù)得以從美國獲取核援助,對巴基斯坦的核計劃美國也沒有進行有力限制。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計劃均繞過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束縛與限制繼續(xù)穩(wěn)步發(fā)展。對印度來說,這是其說一套做一套的雙重核政策的成功。

20世紀70年代巴基斯坦的核計劃正式啟動且發(fā)展迅速,到70年代末印度巴基斯坦在南亞次大陸的核競爭已經呼之欲出。這種核競爭局面的形成對兩國的核計劃發(fā)展產生巨大推動力,并彰顯出在冷戰(zhàn)背景下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虛弱乏力。

注釋:

關于這一決策的達成參見拙作.印度對1964年中國原子彈爆炸的反應.南亞研究.2012(3).78-79.

K.K.Pathak,Nuclear Policy of India:a Third World Perspective.124,127-128 .

Sunday Telegraph,25 January 1970,引自Shyam Bhatia,Indias Nuclear Bomb(Bombay:Vikas Publishing House PVT LTD VIKAS HOUSE,1979).143-144.

George Perkovich,Indias Nuclear Bomb:the Impact on Global Proliferation .160,172,217.

Sampooran Singh,India and the Nuclear Bomb(New Delhi:S.Chand & Co.,1971).102.

Sampooran Singh,India and the Nuclear Bomb.132.

George Perkovich,Indias Nuclear Bomb:the Impact on Global Proliferation.157. 蘇布拉馬尼亞姆關于核武器與印度安全的詳細論述參見其系列文章:K.Subrahmanyam,“The Path to Nuclear Capability,”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Journal 3(1970);“Options for India,”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Journal 3(1970);“Costing of Nuclear Weapons Programme,”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Journal 3(1970).

K.Subrahmanyam, “Costing of Nuclear Weapons Programme,”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Journal 3(1970).87-88.Cited from George Perkovich,Indias Nuclear Bomb:the Impact on Global Proliferation.158.

George Perkovich,Indias Nuclear Bomb:the Impact on Global Proliferation.155.Bhabhani Sen Gupta,Nuclear Weapons?Policy Options for India(New Delhi:Sage,1983).5.

Bharat Karnad,Nuclear Weapons&Indian Security:the Realist Foundations of Strategy.302,322.

Shyam Bhatia,Indias Nuclear Bomb.143.另見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3 May 1972.

George Perkovich,“What Makes the Indian Bomb Tick?”,in D.R.SarDesai and Raju G.C.Thomas edited,Nuclear Ind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33. 關于英迪拉·甘地政府核決策的系統(tǒng)資料搜集非常困難,這是由甘地政府的核決策風格決定的。1968年,一位內閣秘書對一次討論核決策的內閣會議進行會議記錄,幾乎因此失去工作,這位秘書最后被調到其他部門工作。此后,根據甘地的指示,所有關于核政策的政府討論內閣均不得留下記錄。關于這一事件見Shyam Bhatia,Indias Nuclear Bomb.145.

P.R.Chari,Indo-Pak Nuclear Standoff:the Role of the United States.19.

猜你喜歡
核計劃巴基斯坦印度
3300萬巴基斯坦人受災
中國殲10CE首次出口巴基斯坦
航空世界(2022年3期)2022-06-01 06:13:32
德國專家Н·?!だ餇枅F隊與蘇聯核計劃
江漢論壇(2022年4期)2022-04-06 10:06:58
粒子加速器建設與蘇聯核計劃
史學集刊(2022年2期)2022-03-17 11:08:05
朗道團隊與蘇聯核計劃
史學集刊(2022年2期)2022-03-17 11:08:05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jié) 印度
幼兒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中國在巴基斯坦海外利益的維護與拓展
印度式拆遷
海峽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印度運載火箭的現在與未來
太空探索(2014年1期)2014-07-10 13:41:47
常山县| 临澧县| 靖西县| 吉木乃县| 铅山县| 鄱阳县| 新和县| 七台河市| 岑巩县| 海门市| 延庆县| 高密市| 新闻| 镇江市| 永春县| 郓城县| 延津县| 白玉县| 乌鲁木齐县| 周口市| 兖州市| 云安县| 通江县| 桑日县| 高陵县| 辰溪县| 闽清县| 英吉沙县| 乌兰县| 庆城县| 天门市| 平顺县| 滁州市| 水城县| 天峻县| 浑源县| 天台县| 烟台市| 浮梁县| 云和县| 石景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