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倩
摘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工具學科,更是一門情感學科。要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習、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師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材料、善辯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外,閱讀教學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閱讀是一項最重要的語文基本功,閱讀教學不僅是培養(yǎng)初中學生獲取信息,積累語文知識,提高各種能力、發(fā)展智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臺。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
閱讀能力應該說是初中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素質。因此,我們應當重視提高初中生的閱讀能力。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促進積極思維
興趣是認識事物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產(chǎn)生了興趣,學生個體才會優(yōu)先傾向于這個事物,才能力求認識、研究和掌握這個事物。閱讀也不例外,要想在閱讀中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就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是促進積極思維的前奏。閱讀興趣的激活,關鍵在于施教的藝術。教師要竭力探求新穎的教學藝術,摒棄呆板的教法,創(chuàng)設寬松樂學的氛圍,巧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興趣。如《白楊禮贊》一文結尾就可以這樣設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楊樹形象的刻畫,點破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按理文章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八、九段?這對表達主題有何作用?”學生帶著疑問去閱讀,自然會掀起思維活動的波瀾,同時也會帶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營造民主、和諧氛圍,使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
和諧的閱讀氛圍可以有效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營造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和氛圍,師生之間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諧共處、民主團結的師生關系。教師只有充分發(fā)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習慣既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前提,同時也是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體現(xiàn)。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有著積極的作用。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愛讀書多讀書的習慣。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始,啟發(fā)學生愛讀書、多讀書,使學生體驗到讀書是人生的一大樂趣。同時還要經(jīng)常組織讀書心得交流會、故事會、閱讀比賽等活動。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學會閱讀時在書上勾點圈畫等批注的使用方法,養(yǎng)成閱讀后做小練筆,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最后,培養(yǎng)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良好習慣。使用工具書是讀書、寫作和尋求新知的需要,學生閱讀教材、課外書更是離不開工具書。良好的閱讀習慣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細微處人手,要在堅持不懈的反復練習中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四、賞識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讓每人都能讀有所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確實如課標中所說得那樣,我們面對的學生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基礎太差,字認不全,句讀不懂,更不用說理解文意了;有的學生可能讀完文本之后就能從文中提取信息,從整體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強者能從語言、內(nèi)容、結構、寫法上賞析評價文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指導自己的寫作。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應忽視學生的這種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讓能力較差不知從何讀起的同學,能做到對文本進行以認讀為起點的理解性閱讀 ;能捕捉信息、整體感知的同學做到以質疑為核心的研究性閱讀;能賞析評價的同學做到以借鑒為目的的欣賞性閱讀。作為老師,切記:不論哪個層面的學生,教師都應對他們的個性化閱讀給以充分的理解和賞識,讓他們體會豐收的喜悅。
五、充分閱讀,感悟文章
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誦讀時間。但有的語文老師忽略了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讀為先、教為次,不讓學生讀好課文就實施教學,往往會出現(xiàn)許多老師心煩的尷尬情況,如吐字不清,讀不連貫,叫學生復述課文因讀得不多,竟說不出一個大概。請學生回答問題,因為讀得少思得淺,所以就一問三不知,這就是沒有讓學生充分閱讀就實施教學的惡果。沒有充分地閱讀文本就實施教學實際上是不尊重學生的,就是老師說了算,這樣的閱讀教學無法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無法讓學生積極、樂觀地學習,這樣閱讀教學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自讀、自悟是閱讀的基礎,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先讀后教,給學生充裕的誦讀時間。
閱讀教學直接關系到各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逐漸領會、理解課文及其他閱讀材料的意義,進而去學習寫作技能及加深對其他課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必要的語文閱讀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