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暉
民間管跑得飛快的人叫“飛毛腿”,還把前蘇聯(lián)的一種導(dǎo)彈稱作“飛毛腿導(dǎo)彈”,取其速度極快之意。那么,“飛毛腿”這個稱呼究竟是怎么來的呢?
“飛毛腿”來源于我國古代的郵驛制度。郵驛制度是現(xiàn)代郵政的前身,它的起源其實很早,不過到了秦代才以律令的形式正式確定下來。漢代承襲了秦代的郵驛制度,統(tǒng)一名稱叫“郵驛”,郵驛在先秦時期也叫“置郵”。置、郵、驛三個字都有傳送文書的意思,人步行傳遞叫“郵”,騎馬傳遞叫“置”,傳送文書期間休息的地方叫“驛”。
郵驛制度只限于傳送官方的文書或者軍事情報。官府常選用一些善于奔跑的人來做“郵人”,這些人被稱作“健步”,后來也被稱作“急腳子”或“快行子”,類似于現(xiàn)在的快遞員。不過,現(xiàn)代的快遞員送快遞時最不濟(jì)也可以騎一輛自行車,古時候的“健步”們卻完全是憑兩條腿工作。
緊急的軍事文書,要在上面插上一根鳥羽,叫作“羽檄”。當(dāng)年陳豨謀反的時候,漢高祖劉邦就“以羽檄征天下兵”。裴骃注解道:“以鳥羽插檄書,謂之羽檄,取其急速若飛鳥也?!庇鹣步小坝饡保贿^到了宋代,就只有其名而無其實了。沈括《夢溪筆談》一書記載:“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里,惟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笨梢娺@時已經(jīng)不用鳥羽了。
到了清代,軍事文書上又重新開始插鳥羽以示緊急。清人傳說曾國藩乃巨蟒轉(zhuǎn)世,而蟒蛇類的動物最怕焚燒雞毛后產(chǎn)生的味道,聞到這種氣味就會死去,所以曾國藩最害怕“羽檄”。據(jù)說文書一到,曾國藩不敢自己拆開,需要別人代拆。由此可見,那時的“羽檄”上面插的不是鳥羽,而是雞毛!這就是“雞毛信”的起源。
后來“健步”、“急腳子”、“快行子”都被民間通俗化,稱為“飛毛腿”。人們總是對“飛毛腿”中的這個“毛”字不解,甚至望文生義,以為是這位“飛毛腿”的腿毛呢!其實,“毛”就是指羽檄上插著的鳥類的羽毛,而“飛毛腿”這個稱呼便是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