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鑠淳
1910年1月15日,有一位來自遠洋那頭的澳大利亞人,僅帶著仆人與兩駕騾車,就這樣只身騎馬西行,前往大漠昭昭的西北——他就是清朝滅亡前最后一位走入河西走廊的外國人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
莫理循(1862年至1920年)被稱為“中國通”,曾擔任《泰晤士報》駐中國記者17年。1912年,他應中國政府的聘約擔任了袁世凱的政治顧問。他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置有房產(chǎn),當時的外交圈稱王府井大街為“莫理循大街”,其英文街名牌一直掛到1949年。
此次西北行,他先后途經(jīng)西安、蘭州、涼州、肅州和甘州,進入新疆烏魯木齊,然后繼續(xù)西行到達伊犁,再向南進入南疆,最后到達喀什。本次旅行中,除了公開發(fā)表的12篇報道之外,他還拍攝了近千張照片。在每天的日記中,他也盡可能事無巨細地還原自己一天的經(jīng)歷,這些都被視為研究西域風土的彌足珍貴的史料。
重自然,少人文;重普通民眾,少文人官員,是人們在看了莫理循照片之后的最直觀的感受?!吧n涼、遼闊、堅實”大概是對這個飽經(jīng)滄桑的古商路最好的概括。千百年來,道路見證了無數(shù)商旅車馬匆匆而過,歷經(jīng)風霜雨雪與歷史變遷。今天,我們就通過莫理循最原汁原味的“鄉(xiāng)土照片”,來為讀者呈現(xiàn)一份絲綢之路的商旅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