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一
照家鄉(xiāng)過年回家習(xí)俗,大年初一是回奶奶家的日子,大年初二是回姥姥家的日子。這習(xí)俗中還有這么一條為意外狀況而定的規(guī)矩,碰上家里長輩離世,回家日期就會變更到不讓走親訪友的大年初三,直到第三年大辦三年祭日后恢復(fù)初一初二回家的慣例。
這已是第三年大年初三回姥姥家。
依舊是匆匆走街后帶上水果、糕點、紙錢、鞭炮、鐵鍬去了墳上,像每次祭奠一樣,舅舅用鐵鍬把墳旁的新土翻上干癟的小墳頭,姨和媽媽把水果切塊,糕點掰開揉碎,再點上紙錢,聲音顫抖:“爹,收錢了…爹,收錢…”每個人都神情靜默著跪下磕頭。最后,用水壺圍著吃食和燃成灰燼的紙錢打轉(zhuǎn),把殘火澆熄。低頭離開的時候耳畔都是震蕩天地曠野的鞭炮轟鳴,回聲不絕。我好像從來不會回頭,但是小墳頭和邊上小矮樹的樣子就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
二
東狄邱村(屬河北臨漳縣)的房子大抵都是這樣蓋的,有個朝南的堂屋作主屋,幾級臺階上去是一個門檻,抬腿跨入說是有好運的,而幼時頑皮的我總愛踩在門檻上晃晃悠悠,再嬉笑著掉進屋里,雖然如此行為總逃不過姥姥一頓罵,我卻仍舊樂此不疲。屋內(nèi)有一個碩大的外間是用來迎賓客的,地位等同今天樓房的客廳,但卻是沒有沙發(fā)的,只有正沖屋門的黑色明式方桌椅凳坐北朝南立于中央,其上供奉的神明更平添了幾分威嚴(yán)。
堂屋兩端是兩個里間。
西里間被屋角水泥砌的煤火爐子、兩個舊單人沙發(fā)、一張床、一張放暖壺碗筷的桌子和一張放電視的桌子裝得只剩中間不足兩平米,可卻總能床上三兩小孩,床沿五六大人,沙發(fā)兩人,再坐幾個小板凳,塞下十好幾口,你一言我一語好不熱鬧,這兩米見方的空地也因此總有瓜子皮和花生殼作毯,隔段時間姥姥就會拿著笤帚垛子,拖著“噌噌”的步子彎著腰將這層“毯”收到墻角,好給我們再造的空間。姥姥總掛口頭兒:“里間沒地兒了…沒地兒了…”于是有的鄰里親友來了,就也只撩撩簾子,打個照面,就被這陣仗嚇跑了。不過通常來人的時候,大家還是接力般用一波來一波走接茬的。倘若趕上飯點,中間的兩平米便會被那張鐵桌腿生了銹、木桌面掉了渣的小圓桌填補,和著昏黃色鎢絲燈的映襯,小孩兒圍坐在桌旁吃,大人們端著碗坐在床沿兒吃,家長里短也擠在屋里,這是農(nóng)村人最普通的一頓晚飯的模樣。
東里間是很少有人涉足的。一張床,沒人睡。三個柜子,一張桌子,一口缸,一架封存已久的老式縫紉機,就組成了姥姥的儲物間,她總能從這兒給回家來的孩子變出各種她舍不得開箱的飲料零食。可能是因為這個屋沒有煤火爐子,所以冷清。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屋被邊上的東屋擋住了陽光,所以冷清。還可能是因為這個屋缺少人氣,所以冷清??赡苷驗檫@冷清,這些年我很少去東里間,或者說很怕去,去也是低頭找些吃的就又灰溜溜逃走,像極了偷吃。如果再要給我的倉皇落跑一個理由,那大概就是窗口那桌上的遺像吧。
三
三年了呵。
初三那天從墳上回來,聊什么都會歸結(jié)到今年的三年祭日。祭日也在年兒里,正月十四,他是三年前元宵節(jié)頭一天走的。我依然記得起他躺在西里間的床上,睜著渾濁的眼睛,努力抽空地呼吸,干枯的手別著細(xì)小的針頭,吊瓶的液體一滴一滴,控訴著死神的來臨。
他閉眼那刻我不在跟前,當(dāng)時幼稚的我在忙以為是自己全世界的那點破事兒吧。所以其實他走的時候,是我最自私不懂事的時候。當(dāng)時還在外邊晃蕩的我接到表哥電話:“笑,你在哪?咱姥爺,走了…”坐在哥車上,誰都沒說話,車開得很。離家數(shù)里,哀樂就聽得到了,這次是從我家來的了。站在門口,滿眼都是掛滿淚痕的臉,耳邊充斥的盡是呼喊哭聲,我感覺一陣眩暈,雙腿仿佛都木掉了,動彈不得,我沒有哭。
之后幾天,停棺,守靈,火化,下葬,一切都照程序進行。
我也難過,我還是沒哭。我只知道我沒有姥爺了,姥姥是一個人了。生老病死,這是宿命,誰都逃不掉。
這三年,我不回憶不觸碰,是因為他走的時候,我不孝我歉疚。為什么就是差了這三年的成長成熟?所以“遺憾”“后悔”“愧疚”這些詞創(chuàng)造出來就是為了在生命的這些階段用的吧。
姥爺生前的最后兩年,查出肝癌晚期,干擾素這種用后會致抑郁甚至輕生的藥作為肝病的標(biāo)配,讓原本愛逗樂愛生活的他變得少言寡語,讓原本結(jié)實健碩的他開始日漸消瘦。那段時間姥爺在姨單位做門衛(wèi),早上五點就起床掃院、灑水、送報,盡著一切門衛(wèi)應(yīng)盡的責(zé)任,日復(fù)一日,甚至比常人做得還好,只是不說話。其余的時間永遠(yuǎn)躺在躺椅上,握著收音機,放著戲曲,只是再不像當(dāng)初瞇著眼陶醉地跟著哼唱,他把聲音開得很小,閉著眼像是睡著了一樣。
也是那段時間,我在姨辦公室住,過著日夜顛倒的頹廢生活,白天除了吃飯就是睡覺,晚上出去瞎玩,外面玩夠再回來玩電腦玩?zhèn)€通宵。那天媽媽非要留下住,這下我覺得我的生活好像要被“打亂”,脾氣“噌”得上來,爭執(zhí)后媽媽氣得抱著妹妹回家。我在樓上窗戶看著姥爺從門衛(wèi)室出來背上妹妹,肩膀已不再結(jié)實卻還固執(zhí)地要一如既往地扛起整個家的重量,矮小的姥姥疾步跟在身后,扶著姥爺背上的妹妹。我看著這一切的發(fā)生是流著淚掙扎的,我真恨我的自私叛逆不懂事。
就連之后姥爺住院,我的心思也還在醫(yī)院外面,媽媽氣得幾次來電話叫我回去。她告訴我:“你姥爺對你很失望,說妹妹懂事,比你強得多?!蔽覜]說話,其實那段時間我過得也不好,只是當(dāng)時太年輕的我并不懂,今天回頭看當(dāng)真幼稚可笑,真沒什么大不了,卻釀成了這種陰陽相隔、無法彌補的缺憾。人為什么總要在痛苦和悔恨中才能成長?如果有人不是,那聰明的,你告訴我,為什么總是我這么后知后覺?
所以,我一直都躲著那張擺在東里間桌子上的遺像。三年大祭,所有人都在緬懷,我也是時候面對。
四
初三那天,我獨自走進東里間,這次是沖著那桌上的遺像去的。直面那張照片,我看著他的眼神,是分隔天地的四目相對,我想說的他都懂吧。畢竟我們感情不一般,是吧,老爺子?
他走的時候他的多數(shù)書畫是一同燒了去的,可我還是希望能在這屋子里找到他的一些痕跡?!芭艘幸婚g屬于自己的小屋,一筆屬于自己的薪金,才能有創(chuàng)作的自由?!蹦腥擞趾螄L不是?這屋,就是他的創(chuàng)作天地??伤麉s一輩子把錢貼補家用,不舍得投給自己的創(chuàng)作,終于多才多藝只停留在自娛自樂。
抬著上層抽屜費些力氣才能拉出下面的抽屜,最下層的抽屜被戲曲磁帶塞滿,被塵封的是他的《淚灑相思地》,他的常香玉,他的豫劇。
姥爺對戲曲的熱愛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他帶我去過跟他一樣愛拉愛唱的朋友家,看著一排老頭兒或閉著眼一起彈奏,或相互討教切磋,我不懂就由著姥爺戲友家的小女孩帶到一旁的花園里找指甲花染指甲?,F(xiàn)在想來,家里的孩子大概只有我有此殊榮被姥爺帶去會過戲友,還真是可以拿出來得瑟炫耀的事呵。每次姥爺帶我出去,姥姥總嘟囔:“上哪兒都愛?個孩子!”姥爺也不理,只把我放在二八大梁車前邊的橫梁上就“嗖”地躥出去了,鉆在姥爺懷里,被姥爺胡渣扎著,和著微風(fēng),姥爺輕哼著,夕陽正紅,真好。
幼年時期我是在姥姥家生活過兩個年頭的。
那些冬天的夜晚,我和姥爺、姥姥三人藏在西里間的被窩里看姥爺?shù)膽蚯獗P。《清風(fēng)亭》《秦香蓮》《竇娥冤》《朝陽溝》…雖然剩下的記憶已只剩些姥爺給我講《清風(fēng)亭》養(yǎng)父養(yǎng)母如何好、陳世美怎么負(fù)心和《竇娥冤》六月飛雪的碎片畫面,但這些零碎的烙印已足以指引我的人生方向。我雖聽不懂拖腔冗長的戲,卻也被一個個故事吸引得舍不得睡。姥姥不停催著我們睡覺,姥爺卻只管一臉美滋滋地跟著輕哼,我茫然卻也饒有興趣地看得起勁,煤火也燒得正旺。
那些夏日的清晨都是被姥爺哼的戲曲、拉的板胡的聲叫醒的,我在外間的涼席上,揉揉惺忪睡眼,看著東里間的姥爺,白背心,套著大褲衩的大腿上托著板胡,左手戴著扳指扶著琴弦有節(jié)奏地輕彈,右手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拉著。眼睛在耷拉著的老花鏡下輕瞇,隨著哼彈的節(jié)奏,腦袋也跟著陶醉地?fù)u晃。有時也會戛然而止,一個曲調(diào)重復(fù)上幾遍,直到他覺得對了為止。
蹲在院子里的臉盆前洗臉時,姥姥通常會亮出大嗓門一臉嫌棄地吩咐我:“快去叫你姥爺吃飯!”
姥爺有時太過沉醉并不會發(fā)覺我的召喚,這時姥姥就登場了:“戲迷子!快吃飯吧!喊你不聽哩?”姥爺這才不緊不慢地出來,吃飯時還輕哼著剛才的調(diào)子,入戲之深也只有姥姥的嘟囔能把他“解救”出來。
后來我為了帶姥爺出戲,就變了法子。顛顛兒地跑去故意拖著腔:“姥~爺~吃~飯~”
姥爺也配合地笑著用戲曲聲腔回應(yīng):“哦~哦~”
結(jié)果仍是好一陣不出來。我暗自假設(shè),這要趕上他練毛筆字,我若把要蘸醬吃的餅端去,他還不得學(xué)陳毅誤把墨汁當(dāng)醬汁蘸了吃一嘴黑墨?
飯后姥爺總要去地里干農(nóng)活,或是給各村落畫墻上的宣傳畫、寫標(biāo)語,趁這空當(dāng)我就會偷偷溜進他的創(chuàng)作空間折騰上一番。桌子上有時是他早上邊彈唱邊寫的音符曲譜,有時是他寫在廢舊報紙上的狂草,有時是被鎮(zhèn)紙壓著還未完工的水墨畫,有時是剪裁的美術(shù)字,有時也只是草草幾筆隨筆…那時我的心情應(yīng)該竟是不明覺厲吧。而今這張桌子見證了他的才華后,只留下他一紙相片。
抽出緊挨著的上層抽屜,心咯噔一下,是兩個三角板和一個尺子。這是姥爺用來做美術(shù)字的家伙,然而小時候我也不知道姥爺總拿著這些比劃來比劃去在做什么,只知道他很喜歡這些玩意兒。
那天飯后,姥爺照例出門去,又給了我溜進他創(chuàng)作空間“作案”的機會。成功“偷”出三角板和尺子后,我把它們放進鞋盒,踩上凳子,拿上墻頭把玩。
小孩兒總是極易被美食誘惑的。聽到姥姥喊我吃東西,這下怎還記得什么玩的,留下鞋盒,一溜煙兒跑去西里間,沒出息地一通吃,腦子好像也會隨著吃多一起變得笨拙,墻頭上的趣味完全忘了個干凈。消了食再想起來,墻頭已只剩盒子不見尺子。我害怕至極,不知該怎么跟姥爺交代,那可是他的心愛之物。找來找去也找不見,姥姥說姥爺該生氣了,我怕得坐立不安,也不再想著吃,只想躲起來。天越黑離姥爺回來的時間越近,我越怕。
姥爺回來了,一身各色顏料,是剛做完畫墻的活計。若是干農(nóng)活回來,都是衣衫汗透,濕噠噠地粘在身上。褲管一邊卷在膝上,一邊掛著泥土垂在腳腕,布鞋過處點點泥痕。鞋和褲子上有些地方的泥巴是干了的,彎腰洗臉時會因膝蓋打彎而土渣掉落,因經(jīng)受長時間烈日暴曬而呈紫紅色的脖子這時也從衣領(lǐng)露出,脖子溝壑很深如土地龜裂。
媽媽沒等姥爺洗把臉就告訴了姥爺我闖的禍?zhǔn)?,姥爺?dāng)真生氣,揚起的手中做活用的兩米木頭長尺,我嚇得躲在媽媽身后,也終未舍得打在我身上。他只是搖搖頭無奈地叫我“小燕子”,說我跟還珠格格一樣愛闖禍。
至于三角板、尺子去了哪里又是怎么回來的,我也不知道。只記得那天姥爺也沒吃飯就出去找了…
姥姥常說姥爺像個婦女一樣愛帶小孩子,他又怎會舍得打我呢?姥姥也總是給我念叨:“小時候你一屁股坐到開水鍋里,衣服都是用剪子從身上剪下來的,聽著你哭,你媽也心疼得掉淚,結(jié)果你晚上哭著吵著要你姥爺摟著睡,也不跟你媽睡?!?/p>
小時候在姥姥家住一直是跟姥爺一個被窩睡的,我總愛摸姥爺肚子上那條又粗又長的刀疤,聽媽媽說是手術(shù)疤,后來又聽姨說可能是那次術(shù)后輸?shù)难粝铝烁尾〉碾[患。
五
桌子抽屜里的東西僅剩這些,可僅用這些來追憶姥爺怎可能夠。姥姥看我在她儲物間里肆意翻騰,看不下去:“你找啥吃?”
“我不吃…我姥爺?shù)臅?,他走的時候都燒了?沒留點?”
“還有點,在南屋墻角袋子里,他們說沒用了要扔,我說還是三年的時候燒了吧?!?/p>
我生氣道:“不許扔也不許燒!嫌礙事我?guī)ё撸 ?/p>
南屋是個小貯藏間,是放丸子酥肉那類年貨的,墻角的書畫顯得那么形單影只、格格不入。
把書畫拿到堂屋外間,一幅幅攤開,果不其然引起了一陣圍觀和追憶。
表妹說她上小學(xué)的時候?qū)W校讓交國畫,她交過一張姥爺?shù)漠嫞€特意叮囑姥爺畫差點。原來,不只我這么干過。
小學(xué)時我是美術(shù)課代表,美術(shù)老師的父親和姥爺是畫友。老師留作業(yè)讓畫國畫,說可以跟家里會畫的合作,我理所當(dāng)然把這難題拋給姥爺。那是幅山水畫,眼看著姥爺竣工,我著急了:“這都是你畫的啊,跟我沒關(guān)系嘛!”
姥爺把毛筆塞進我小手,攥著我的手畫出三兩小人,幾頁扁舟,老花鏡耷拉著:“這不是你畫的嘛!”哈哈哈,祖孫倆一陣笑聲。
姥爺題字:外公明山作山水,外孫女點景。最后還叩上他自己做的印章。我也真的拿去交了作業(yè),其實都心知肚明,老師留畫畫的作業(yè),就是給姥爺留作業(yè);老師下征文、朗誦、寫字比賽的任務(wù),就是給媽媽下任務(wù)。我一直以為所有人的家庭都是一樣的,后來我才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么好的家庭資源。只是叛逆的我,面對別人的夸贊羨慕,只會說:“有什么好!壓制那么嚴(yán),煩死了!”反倒喜歡別人家好吃好喝好玩的,覺得那種生活好不愜意。貪玩又不服管教的逆反的性格,造成了后來我作為問題少女的種種彎路經(jīng)歷。相比迷途知返,我更愿說是坎坷多了日漸成熟。所以在今天的我看來,他們真是我大寫的驕傲,我也第一次打心眼兒里為我生在這樣的家庭感到無比幸運自豪。
所有人都嘆服著姥爺?shù)牟湃A,落點卻都是可惜已不在,這我才意識到究竟有多可惜。
“你姥爺這么有才華一輩子做個農(nóng)民可惜了?!?/p>
“你姥爺跟你姥姥開始其實并不好,老了之后兩個人相互扶持,感情倒真的很好?!?/p>
六
回家后,我還是無法從這種情緒里解放出來,問媽媽那兩句話的意思。媽媽說姥爺在外面上的學(xué),當(dāng)時大高個兒,長得帥氣,西裝筆挺,滿腹經(jīng)綸,還到處旅行。只是書生氣太重,看不慣的現(xiàn)象太多。
正可謂“風(fēng)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寫照。
本有機會留在邯鄲市郵政局工作,他卻覺得掙得也不比地里多,又不喜官場,加上農(nóng)村人的保守思想就回歸這片土地了。盡管如此,姥爺?shù)乩锏漠a(chǎn)量一直是第一,追求完美的人做什么都會認(rèn)真都會卓越,是這樣的。
至于姥爺和姥姥是家里包辦婚姻,層次不同,一個是見過世面才華橫溢的書生,一個是守著這片土地一輩子大字不識幾個的農(nóng)村婦女,這樣層次懸殊的結(jié)合,難免開頭會不太好。幸好姥姥有農(nóng)村女性樸實勤勞善良的品格,姥爺也漸懂知足,后來也很幸福。
我纏著媽媽給我多講些姥爺?shù)氖?。媽媽說她年輕時去城里參加鋼筆字比賽,她都到了,姥爺又蹬著自行車跑了一趟只為給她送鋼筆,僅僅因為又送來的這支鋼筆好用。對于媽媽的字姥爺是認(rèn)可的,原本姥姥家門頭上的字姥爺是鼓勵媽媽寫的,之后姥爺弄成藝術(shù)字刻上去,不知道為什么最后沒有實踐。姥爺總是問媽媽這樣寫字好不好,畫畫如此著色好不好,姥爺是惜媽媽的才的,媽媽也像姥爺?shù)囊粋€知音。曲高和寡,有人互相欣賞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媽媽上學(xué)時有次幾何沒考好,急得直哭還兩天不吃飯,給家里寫信提到這些,她不會想到姥爺心疼得也好幾天不吃不喝跟著流淚。此后再寫信回家,就明白了報喜不報憂。
那個年代家里的通訊只有書信,說生活談學(xué)習(xí),卻只字不提思念。媽媽這樣,背井離鄉(xiāng)孤身在東北上學(xué)的姨更是這樣??墒俏蚁耄绻舜私粨Q收到的信件,兩頭的人兒手里信紙應(yīng)該都是皺巴巴的,字應(yīng)該都是被暈開過了的吧。企圖隱藏的,就都會躍然紙上了。
后來媽媽和姨畢業(yè)還鄉(xiāng),那么遠(yuǎn)也還是把堆積如山的家書也帶了回來,這份思念在當(dāng)時封存箱底,卻沒能逃過后來的流離,尋不見蹤跡。
那個年代家里的交通工具只有二八大梁,姥爺騎著這輛車去過地里干活,去過安陽游玩,去過大名媽媽學(xué)校專程送家里現(xiàn)炸的紅薯和沉甸甸的木箱,我也見過在天沒亮我們還沒出被窩的寒冬黎明,姥爺騎著這輛車從鄉(xiāng)下跑到城里我家送老家地里長得最好的菜和姥姥剛蒸的饃,卻不曾留下喝口熱水吃口熱飯。
媽媽坐過車前面的橫梁,姥爺只顧和小女兒嬉戲,忘了看路,撞到了老人。
姨坐過車前面的橫梁,姥爺把要去千里之外上學(xué)的大女兒送了再送,恨不得送出這千里。
我坐過車前面的橫梁,姥爺?shù)膽驯?、胡渣和歌聲,成了外孫女的堅實的堡壘和暖心的回憶。
……
媽媽說,說起你姥爺,是得出個傳記的,不是三言兩語說的完的。
“真好,媽媽有個好爸爸。”
我和媽媽相視一笑,但誰都知道下一秒淚水就會決堤。
我拿出五六歲時在我家拍的姥爺抱著穿著大花棉襖的我、用胡渣扎我的照片,就誰都再收不住。我想我姥爺了,從來沒有這么想。
七
正月十三上墳回來,繞了遠(yuǎn),說是給姥爺領(lǐng)路讓姥爺認(rèn)回家的路,二十三歲的我居然像個幾歲的孩童,天真地想,給姥爺領(lǐng)了路姥爺就真的會回來嗎?
晚上,孝棚搭起??吹睫k三年搭的戲臺大屏幕上滾動播放的姥爺?shù)恼掌彤嬜?,我背過身偷偷抹眼淚??吹綃寢屌笥讶o(jì)念姥爺?shù)奈恼?,我背過身偷偷抹眼淚??吹轿骼镩g滿屋的家人,姥姥和姥姑看著醫(yī)生給姨上鼻竇炎的藥說“娥身體一直不好”,又想起姥爺總喊滿頭灰發(fā)的姥姑“婷妮子”,頓感在姥爺這些長輩面前,多老也是妹妹,多大也終究是孩子,我又背過身去偷偷抹眼淚了。還好每次哭都只是我自己知道,不然這樣的敏感又該招多少人哭呢。
那天晚上月亮很圓很亮,白月光灑在人身上,投射下幾抹倒影在地上,寧靜得有心事也不能說。
遠(yuǎn)航弟弟說:“你在保定肯定沒見過這么美的月光?!?/p>
我說:“你在北京更見不到這么美的月光。”
就都沒再說話。
即使月光這么亮也沒擋住繁星的光芒,我還是習(xí)慣去找北斗七星,指給還不知道夜空這么美的妹妹看。其實,我上次看這么美的月光星光,應(yīng)該是比她還小的年紀(jì)吧,那時也是在這里,是一段再回不去的無瑕時光。
十四上墳,一切又照程序進行。
只是這次我哭了,第一次在墳上哭。三年大祭我的淚腺還真發(fā)達(dá)。這次我知道的不僅是我沒有姥爺了,姥姥沒有伴了,也意識到一個優(yōu)秀的男人不在這世上、不在這個家了,媽媽沒有爸爸了。姥姥的主心骨沒了,媽媽的頂梁柱塌了,我的天也崩了。
他都沒有等我懂事,沒有等我考研復(fù)習(xí)那些藝術(shù)門類知識終于到可以跟他精神共鳴,沒有等我把他的夢帶出鄉(xiāng)村,沒有等…就走了,就再也無法分享我的悲喜了,也再不給我機會去讀懂他這本翻閱不盡的書了。
踩著腳下的土地離開時,我思緒萬千,不管別人看到的我是什么樣,我知道,我心里永遠(yuǎn)有這樣一片凈土,警示我少些浮躁多些沉淀。
我也清楚為什么三年祭日的我會思念他到潰不成軍。眼下的變故,提醒我再沒有誰可以依靠,我必須把自己鍛造到無所不能,強大到可以做全家人的依靠。
三年前的我不成熟,今天的我依然不成熟,經(jīng)歷了一次次把曾經(jīng)認(rèn)為對的認(rèn)知推翻重新建構(gòu)的種種,我不敢肯定今天的想法就是對的,但我只能往前走,在困頓逆境和風(fēng)險中繼續(xù)成長。誰都是未能成熟就要老了的,我也學(xué)著不去擔(dān)心得太遠(yuǎn),只盼未來的我會讓今天的我驚嘆、讓最終的我無憾。
世上從來沒有感同身受,有些情緒也只能說給懂的人聽。因為相似,喜歡蕭紅《呼蘭河傳》里祖父教會她如何去愛的點滴,喜歡蔣雯麗《我們天上見》里她和姥爺樸實無華的生活。我和姥爺?shù)墓适?,就暫且到這,文中的每一個片段都會像電影鏡頭一樣一幕幕在我眼前重演,他之于我的意義,遍布我身上的各個角落,一如他在我血脈里存活。希望他就這樣陪著我,看未來的我活成是枝裕和導(dǎo)演鏡頭下《海街日記》里的姑娘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