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雙雙
翅膀上的“聚熱器”
人們常把蝴蝶稱為“會飛的鮮花”。它們五彩繽紛,花團錦簇,構(gòu)成了大自然的綺麗景色。蝴蝶之所以五光十色,是由于翅面上的鱗片含有不同的色素粒,加之鱗片的構(gòu)造十分別致,上有各種形狀的脊紋,當陽光從不同角度照射到蝴蝶身上時,因折射和反射作用,蝶翅便會出現(xiàn)不同的顏色。
實際上,蝴蝶的翅膀還有御寒的作用。比如,一種日出性蝶類珍珠蝶在外界氣溫下降時,能利用翅膀使自己的體溫保持在35℃上下。
在萬里無云的時候,珍珠蝶不僅通過撲動翅膀產(chǎn)生熱量,而且能接收和積聚太陽光的熱量。珍珠蝶的翅膀上披著無數(shù)毛茸茸的鱗片,宛如億萬面鏡子。
當這些鏡面與太陽光垂直時,光能量就被大量吸收,使身子變得暖和起來。通過調(diào)節(jié)這些鏡面的角度,珍珠蝶獲得的熱量就會發(fā)生變化。
就這樣,珍珠蝶依靠變動翅膀的角度來控制受熱面,使獲得的熱量達到最大值。倘若體溫過高了,它們就會變動翅膀的位置,使之略有下降。在這里,蝴蝶的翅膀簡直成了最佳“聚熱器”。
巧用樹葉擋嚴寒
蓑蛾科昆蟲俗稱皮蟲,其幼蟲的越冬方式獨樹一幟。為了對付鳥類和其他天敵,它們用樹葉織成奇特的長袋,躲在里面過冬。
原來,在樹葉的葉脈間有四通八達的導管,葉子依靠導管汲取水分和養(yǎng)料。新鮮的樹葉彈性較強,皮蟲是卷不動的。皮蟲會將葉面上的導管咬斷,由于水分和養(yǎng)料得不到供應,葉子很快便開始枯萎,彈性也漸漸減弱。
這時,皮蟲就一股勁地把葉子的邊緣往自己的身邊拉,最后將葉子卷裹成了小袋,并在袋內(nèi)吐絲纏葉,構(gòu)筑像蠶繭那樣的內(nèi)壁。大功告成后,它就可以在袋內(nèi)安營扎寨了。
每當深秋季節(jié),人們往往可以看到有些植物葉片被挖了一個個橢圓形的洞。這就是切葉蜂的杰作。
切葉蜂的母蜂整個身體宛如一只圓規(guī),它把后腳釘在葉子一邊當圓心,由身體在葉子上按圓周方向邊轉(zhuǎn)邊畫圈,同時用兩個鋒利的大顎在葉子上挖一個西瓜籽那樣大小的橢圓形的洞。一張葉子上往往挖了好幾個洞,這些洞的大小和位置始終如一,就像一個模子里壓出來的。
最后,切葉蜂把成疊的葉子運到地下或空心木頭里面,筑成一排排蜂房。每個巢都是由剪下來的葉子重疊而成的橢圓形“住宅”,切葉蜂在里面放上花蜜和花粉后,就進去產(chǎn)卵越冬。有人作了一番統(tǒng)計:每只切葉蜂在地下或空心木中可以建30個蜂房,所需的橢圓形葉片至少要1000張。
蜜蜂“防冬俱樂部”
蜜蜂的“防冬俱樂部”,在適應嚴寒生活中是獨具一格的。
這個“防冬俱樂部”,就在蜂巢之中。初冬時節(jié),蜜蜂就漸漸不愿離開自己的暖房——蜂巢了。到了深冬季節(jié),蜜蜂便很少長時間單獨呆在靠近蜂巢外壁的地方,因為那里較冷,有被凍傷的危險。
這時候,它們除了取食平時貯存的蜂蜜獲得熱量之外,還圍著蜂王“抱成一團”,組成一個既大又密的蜂巢團,飛快地在蜂巢里爬來爬去,靠運動取暖。
這樣,蜂巢里的溫度可以保持在35℃左右。如果蜂巢團最外層的蜜蜂冷得受不住了,它們就會里外換一個位置,進行“換防”。整個嚴寒季節(jié),它們就這樣不停地運動和“調(diào)防”。
那么,蜂巢中孤獨的幼蟲又是怎樣渡過寒冬臘月的呢?要使幼蟲正常地生長發(fā)育,蜂巢里的溫度必須保持在35℃。為此,工蜂像稱職的保姆那樣,每天給幼蟲喂食1300多次。此外,在蜂巢中的工蜂還聚集在一起,形成一道絕熱層,用自己的身體使幼蟲免受嚴寒的侵襲。倘若這樣做了以后,幼蟲仍然感到十分寒冷,工蜂便干脆扮演起“抱窩雞”的角色來了:它們張翅舞足,使蜂房內(nèi)的溫度升高,以保護已孵化出的幼兒。
極地昆蟲的越冬絕技
人們在千里冰封的極地,發(fā)現(xiàn)了50多種昆蟲。其中包括英國探險隊的科學家,在離南極極點只有500公里的地方發(fā)現(xiàn)的一種小蜘蛛。在氣溫低達-50℃的嚴寒環(huán)境中,這種小蜘蛛究竟是怎樣生活的?
原來,極地有一些雪藻和真菌類植物,它們扎根在冰縫下的石縫里,在上面蜿蜒纏繞成濃密的絲簇。這些植物的個兒都不高,沒有幾個品種高過人的腳踝,它們組成了艷麗繽紛的深色生物庭園:那匍匐的雪藻平貼在雪地上,沐浴在混沌沌的陽光中。被曬熱的藻團在光合作用下,經(jīng)過代謝活動會放出熱量。小蜘蛛就在其間拉絲纏網(wǎng),組成“小暖房”。這種小暖房里的溫度比外面高得多,小蜘蛛在里面生活得十分舒服,饑餓時還能取食那些自投羅網(wǎng)的小生物。
居住在極地的昆蟲一般身體顏色都比較深,這樣可以更好地吸收陽光,小蜘蛛當然也不例外。南極的夏天是沒有黑夜的,一天二十四小時始終陽光普照。小蜘蛛和其他昆蟲是不會放過極地夏季的大好時機的,一旦陽光透過云層,它們便把黑色的軀體對著太陽,盡情地吸收熱量。待極地之夏一過,它們就開始冬眠了。
天然昆蟲抗凍劑
在耐寒性方面,昆蟲并不亞于其他動物。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在耐寒昆蟲的“皮膚”里,有一種特殊的色素細胞。這些細胞的大小隨時會發(fā)生變化:當細胞膜脹大時,皮膚的顏色就變淺,使之能很好地反射光線;當細胞膜縮小時,皮膚的顏色就會變深,能吸收更多的光和熱,這時昆蟲的身體會被曬暖。萬一身體被曬得太熱了,昆蟲體表的色素細胞就開始膨脹,以防體溫進一步升高。
昆蟲還會運用體內(nèi)水分的變化抵御嚴寒。昆蟲體內(nèi)的含水量通常為體重的70~80%,其體內(nèi)的水分一般可分為游離水和結(jié)合水兩種。
游離水是昆蟲從食物和大氣中直接獲取的水,這種水大多還沒有直接參與體內(nèi)的生物化學變化過程,很容易結(jié)冰。
結(jié)合水已在昆蟲體內(nèi)參加了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水分本身的物理性質(zhì)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在外界溫度為-32℃時也不會結(jié)冰,可以提高昆蟲的抗寒能力。為此,昆蟲在過冬前會盡量增加體內(nèi)的結(jié)合水,排除游離水。
有些昆蟲的耐寒能力是十分驚人的。生活在寒帶的麥莖蜂,在-33℃的環(huán)境中依然不動聲色。更厲害的是一種過寄生生活的小繭蜂,在-47℃的時候,它們照樣安然無恙。有趣的是,沒有被低溫凍死的麥莖蜂,卻往往被比它更耐寒的小繭蜂所吞食。
美國休斯敦大學生物學家約翰·鮑斯特發(fā)現(xiàn),有些昆蟲的血細胞里有一種類似甘油糖醇的化合物,它會降低血細胞的粘聚力,從而保證了低溫下血液的正?;顒樱瑫r,它還能阻止細胞液形成冰晶,避免昆蟲因細胞急速脫水而死亡。這種化合物被稱之為生物抗凍劑。當外界氣溫逐漸下降時,無翅蠅之類的寒帶昆蟲就會不斷產(chǎn)生抗凍劑,使體內(nèi)這類化合物的量漸漸增多,以擺脫被嚴寒凍死的厄運。一旦外界溫度漸漸回升,抗凍劑的作用也會隨之而削弱,此時昆蟲便復蘇了。(編輯/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