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某種情結,對一個人、一棵樹、一首歌曲,抑或是對某種顏色、某種食物。而我生命的情結便是書。
父親是一個民辦教師,母親是農民。在我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臥病在床,全家收入微薄,但父母堅持讓我兄妹三人上學。為此,母親在種地之余,拼命掙錢,她養(yǎng)豬、賣菜、炕煙葉、做豆腐、殺荊梢,甚至去礦上裝煤,到工地做飯,百業(yè)歷盡,酸甜苦辣的磨難嘗了個遍。
可能是受家庭的影響,我從小便喜歡讀書,家里的、學校的、村里其他人的藏書幾乎讓我讀了個遍。放牛坡、打麥場、田野里,甚至屋頂和樹杈上,都留下有我讀書的身影。那時還沒有電,晚上我就就著油燈和蠟燭讀,為此沒少讓母親催促我睡覺。而今想起,農耕畫卷里的那一縷縷書香,孩提時代的那一次次忘情的感動,清貧歲月里的那一段段刻骨銘心的記憶,仍然讓人揮之不去??梢哉f,書就是我的精神初戀。
至今記得,我第一次吃方便面是1993年,那是上豫西師范的姐姐用節(jié)余的生活費給我買的。當我如愿考上豫西師范時,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父母每月盡力積攢給我的70元生活費不夠花。每次不到月底就沒了,在青黃不接、饑餓難捱的星期天,我索性躺在床上看一整天的書。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而我從書里找到了更需要的燒餅、燴面。
由于自幼生長在農村,衣著落后,說話土氣,對比別人有種自卑。在迷惘和糾結不安之際,是卡耐基《人性的優(yōu)點》這本書,幫助我消除了內心的糾結,從此,我不再彷徨,我和文學社的朋友們激揚文字,揮斥方遒,頓覺我們的靈魂是高傲的,精神是平等的。書,給了我精神上的激勵。
走上工作崗位,這份書的情結仍綿延不絕,越發(fā)濃郁。每臨靜夜,挑燈獨酌,《論語》的仁和向上,《道德經》的節(jié)欲不爭,《易經》的廣大精微,無所不包,《了凡四訓》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讓我的身心日趨淡定,漸入厚重。我常在穿越千年時空的某時某地,偶遇心有靈犀的知音,與他同徹同悟、同喜同悲,書帶給我許多生命的溫暖。
讀書,感悟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云蒸霞蔚之真境;讀書,品味閑庭信步、撫琴聽雨、踏雪尋梅之真趣;讀書,明曉人情世故、忠孝節(jié)義、道德文章之真諦……
讓我們靜下心來,在書齋里安個家吧。
——安徽省蚌埠市張公山七村 杜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