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撇捺
象棋的棋盤由兩部分組成。對弈者雙方有一塊相同的天地,中間有一條隔離帶,稱為楚河漢界。這條空白地帶,往往寫著一些字,內(nèi)容五花八門,鼓勵的,警示的,誡勉的都有。這里面,有一句話比較獨特,那就是“觀棋不語真君子,見死不救是小人”。
象棋比賽是絕對不允許觀棋者說話的。那兒有嚴肅莊重的氣氛約束,有嚴肅認真的裁判員監(jiān)督,使觀棋者不語、不支招、不評論、不亂喊亂叫是可以做到的,但在一般性的對弈中,在棋攤上的切磋中,觀棋者不語是不可能的。他們說得少了不行,喊叫的人聲音不大也不行。有鑒于此,人們想了一招,在棋盤上寫上“觀棋不語真君子”的誡勉語,以期讓觀棋者安靜下來,讓對弈者充分思考,獨立判斷,沉著應(yīng)對,能給棋手以充分的權(quán)利和快感。
觀棋不語,對觀棋者來說,是一件非常難以做到的事情。觀眾跑到棋攤上來干什么,就是來找那份評頭論足時的隨意、支招時的滿足、搶子而走時的刺激、亂喊亂叫時的痛快。不讓說話,該是多么的難受,那還跑到棋攤上來干什么!
為了走出“觀棋不語”的柵欄,不致因說話被視為與“真君子”相對應(yīng)的“假君子”“偽君子”“不君子”,觀棋者便補上了下半句,即“見死不救是小人”。
是啊,觀棋而語雖然有失君子風(fēng)范,但眼看自己偏向的人頻出臭招,棋走得十分糟糕,快要輸棋了,你還不幫忙,不給他出好主意,不把他走的臭棋搶回來走到好的位置上,你不是“小人”又是什么?如此一想,觀棋而語者不但有了“語”的理由,而且平添幾分責(zé)任感、使命感與自豪感。見死而救,乃大君子也!
如果將“觀棋不語真君子”與“見死不救是小人”分開來寫,單獨去要求,那好操作,也好遵守,但將兩者放在一起,卻使人有選擇的兩難感。觀棋不語,雖然是真君子了,卻是小人。見死而救,是了不起的人,卻又不是真君子。
好在觀棋者對這樣的誡勉語也不十分當(dāng)真,看到了,一笑了之。該說話說話,該支招支招,全當(dāng)沒看見什么提示性勸導(dǎo)性的話。你說你的,我做我的,觀棋者自有他們的主意。
(摘自“網(wǎng)易云閱讀” 圖/黃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