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煤
“沒事兒干嗎老踢我?”我沖妻子瞪眼睛,低聲抱怨。原來妻子在發(fā)暗號,催我買單。
買單一事在華人文化中頗有講究。本人是個不諳人情世故的“大老粗”,拿捏不準(zhǔn)是否要搶著買單,真搶還是假搶,干脆唯妻子大腳是瞻。盡管如此,妻子還是總給我打預(yù)防針提醒我。我不以為然:“沒啥,大不了你多踢一腳?!比欢?,妻子這一腳也有不靈的時候。一次,我們和朋友擠在一張小圓桌周圍用餐。酒足飯飽,妻子一腳踢來,沒反應(yīng),又一腳,踢得朋友一頭霧水,扭頭向她:踢錯了人!
多少年,在妻子耳提面命之下,我將買單之術(shù)練得爐火純青。前年回國,親戚朋友為我們接風(fēng)。甫落座,我已偵察到洗手間所在。待大家吃得油光滿面,紛紛用牙簽搗鼓牙縫時,我借口洗手,在洗手間潛伏一泡尿的工夫,溜到收款處買了單。兄弟姐妹準(zhǔn)備買單時,我已捷足先登,正偷著樂呢。回家路上,妻子直夸:“孺子可教也。”
不過,老獵人也有失手的時候。感恩節(jié)妻子出門在外,朋友邀我賞楓。妻子千叮嚀萬囑咐,要買單,而且要穩(wěn)準(zhǔn)狠。中午,朋友駕車帶我去一家小店用餐。店不大,幾張餐桌而已,洗手間和收銀臺就在餐桌旁,從洗手間出來無處可藏,假洗手真買單之計不好使。看看吃得差不多了,我只好借口問路來到柜臺,掏出信用卡遞給女招待。朋友見了,幾步上前,大聲搶著要付錢。我耳邊響起妻子叮囑,執(zhí)意要買單。正爭執(zhí)著,朋友一把將信用卡從女招待手中奪過來,攥在手心。女招待年紀(jì)輕輕大概沒見過這種陣仗,只好說:“你們自己決定誰買好了?!蔽覀z大聲爭執(zhí),驚動了店里西人食客,可憐又不通中文,不知發(fā)生了什么糾紛。動靜鬧大了,我只好息事寧人,拱手讓出付款權(quán)。與此同時,鄰桌4對西人夫婦用餐畢,4位丈夫一一去收銀臺排隊,不爭不搶,各付其款。晚上,妻子電話里對我好一陣數(shù)落。
上周末幾家朋友外出聚餐,講好我們買單,我特意占據(jù)有利地形,坐在離柜臺最近的地方。眼見得朋友們食意正酣酒意微醺,我偷偷起身買單,竟見柜臺上一張紙條,上書我們的桌號,下寫“定金一百已付”幾個字。原來朋友進門之際就跟服務(wù)員打了招呼。妻子見狀一拍大腿道:“下周大家味香村見,我們把客請回來!”
相比之下,西人的做法簡單直白。我們同事外出聚餐都是各付各,不好分開的,如大家一起吃的前菜,喝的酒,或AA制付賬,或由領(lǐng)導(dǎo)買單。如果在同事家里聚餐,也是叫外賣,然后各付各。
我女婿不講中文,剛進門時也對爭來爭去買單的習(xí)慣不解。有其母必有其女,女兒也常踢女婿,踢得他左右為難。慢慢地,他明白了:華人喜歡fight for the bill(爭著買單)。
其實,亞裔如印巴、越南、韓國人都有這種習(xí)慣,讓西人大惑。身居海外,我們要保持優(yōu)良傳統(tǒng),更要取長補短,改良舊習(xí),比如買單簡單化,總體上禮尚往來就好,不必計較“一城一地之得”。
(摘自《新民晚報》 圖/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