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豬附紅細胞體是由柔膜綱支原體引起的一種以體溫持續(xù)高熱、黃疸、貧血為臨床特征的疾病。此病誘發(fā)的最大因素是應激和機體免疫力下降,因此,平時需加強管理,預防用土霉素,治療應用了強力霉素、鹽酸吖啶黃或砷制劑有效。
[關鍵詞] 附紅細胞體 高熱 黃疸 貧血 診斷 治療與防治
[中圖分類號] S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7-0253-01
1 發(fā)病情況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某生態(tài)養(yǎng)殖公司養(yǎng)豬場現(xiàn)存欄生豬500余頭,其中6月齡以上豬有300余頭,在2015年4月9日早上發(fā)現(xiàn)6頭5月齡左右的豬,出現(xiàn)精神不振,食欲減少的癥狀,測量體溫高達40-42攝氏度,喜臥,糞便干燥呈算盤珠樣,呼吸加快,皮膚發(fā)紅,有的發(fā)白,皮下有少量的出血點并伴有呼吸道癥狀。當時被誤診為弓形蟲感染,用磺胺進行治療,第二天病情稍微好轉,在第四天后,體溫又上升,并且多增了2頭,而且病情更為嚴重,糞便拉出帶血的栗粒樣,體溫達42攝氏度以上,拒食,皮膚發(fā)黃,毛孔出血,至14日,共發(fā)病10頭,后來病情嚴重,通過臨床診斷及實驗室診斷,確診為附紅細胞體病。
2 臨床癥狀
病豬體溫一般為40-42攝氏度,呼吸加快,喜臥,呈犬坐式,初期食欲減退,繼而廢絕,精神委頓,伴有咳嗽,走路搖擺,個別豬跛行,背毛逆立,尿液呈茶黃色,味濃,眼角有膿性分泌物,在中期,背部及腹部會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小點,可視粘膜發(fā)黃,皮膚發(fā)紅,指壓不褪色,后期血液凝固不良,貧血,可視粘膜蒼白,最后死亡或淪為僵豬,活下來的豬容易復發(fā),一旦再次感染,又將暴發(fā)整個豬群。
3 病理變化
除了臨床特征外,剖檢可見血液稀薄如水,不易凝固,皮下及脂肪呈黃色,皮下有出血點,肺臟充血或出血,而且發(fā)黃,肝臟腫大,呈土黃色或黃棕色,有出血點和壞死小點,用顯微鏡觀察可見肝脂肪變性,膽囊也腫大,膽汁濃稠呈黃綠色,腎臟表面有出血點和壞死灶,腫脹,并且局部有淤血,切開腎臟,可見腎盂黃疸,皮質和髓質界線不清,腸道有出血且內容物較為稀薄,后段干燥,脾臟腫大出血,呈暗紅色出血點,邊緣不整,有栗粒大的丘疹樣結節(jié)。
4 實驗室診斷
利用豬場所擁有的設備器材,進行鮮血懸滴鏡檢。采取患豬耳背血管或靜脈血管采血樣,用3%枸櫞酸鈉液進行抗凝,然后滴一滴血樣在載玻片上,加上等量的生理鹽水進行稀釋,在600倍顯微鏡下觀察,可見紅細胞呈灰色,形狀呈星形、菜花樣等,附紅細胞體發(fā)出綠色亮光,以月狀和桿狀為主,在紅細胞的表面附著許多環(huán)形、球形、點狀的病原體。發(fā)病初期紅細胞為700萬/立方毫米,中期為500萬個/立方毫米,后期為200萬個/立方毫米,經(jīng)治療恢復一個月可達700萬個/立方毫米。白細胞為1.8萬個/立方毫米,中期為2.5萬個/立方毫米,后期為4.5萬個/立方毫米,經(jīng)一個月治療后可達1.5萬個/立方毫米,治愈后逐漸轉為正常值。
5 診斷
5.1 流行病學診斷
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為患豬及帶毒豬,豬犬均為易感動物,此病可經(jīng)消化道、血液進行傳播,在春夏及早秋溫度較高時較易發(fā)病,常為群發(fā),特別是夏季,蚊蟲叮咬孳生時多見。
本病為人畜共患病,在一般情況下人不表現(xiàn)明顯癥狀,呈隱性感染狀態(tài),可通過垂直傳播,能夠影響胎兒。動物患病初期,體溫上升,呈稽留熱,可視粘膜潮紅、充血,有的有出血點;中后期,粘膜蒼白、貧血、黃疸,全身發(fā)紅,俗稱“紅皮病”。在眼、耳、頸部及外陰部均可見到明顯的水腫,精神沉郁,食欲由減少到廢絕,獨處一隅,呼吸加快。在肌肉注射時若不慎刺入血管,應及時有效的進行止血,否則可引起大出血休克死亡。
5.2 病理解剖診斷
本病主要以患豬貧血、發(fā)熱、黃疸為主,紅細胞數(shù)量下降,并伴發(fā)呼吸道疾病,且易與其他細菌病毒及寄生蟲交叉感染,不易治愈。大多數(shù)患豬內臟表現(xiàn)出血、充血,軟組織黃染,膽黃素升高,膽汁濃稠,皮下有斑點狀出血點,在有過病史的豬場內附紅細胞體檢出率比較高且發(fā)病癥狀不一不明顯。
5.3 與其他相似疾病的鑒別診斷
5.3.1豬瘟:在腹下、會陰部,后退內側有出血斑點,可視粘膜黃染不明顯,脾臟邊緣有出血性梗死,回盲瓣有紐扣狀潰瘍。先便秘后腹瀉,稀便呈暗綠色,而附紅細胞體帶有粘液或血液。
5.3.2弓形蟲:鼻液呈水樣,蟲體易侵害腦部,可見神經(jīng)癥狀,用顯微鏡檢查病料可見到蟲體且用磺胺藥物治療有效。
6 預防
鑒于本病易發(fā)生于蚊蟲較多季節(jié),且在應激狀態(tài)下特別易引發(fā)本病。因此,在溫度較高季節(jié)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6.1 加強飼養(yǎng)管理,確保飼糧中營養(yǎng)的全面性,盡量避免在高溫季節(jié)進行轉群、驚嚇和突然變換飼料。圈內要保持通風,減小飼養(yǎng)密度,及時清理積糞,加強消毒。
6.2 要定期滅蚊蠅,患病動物要及時隔離,在春秋季節(jié)要進行合理驅蟲,對死豬要深埋或焚燒或做腐爛發(fā)酵處理。在易發(fā)季節(jié)對易感的階段豬群投藥預防。
6.3 堅持自繁自養(yǎng),豬場實行“全進全出”制。
7 治療經(jīng)過及結果
4月14日對發(fā)病豬群進行隔離并用藥,用三氮脒粉針劑配置5%溶液稀釋,按每公斤體重7mg,一日一次,連用3-5天。下午注射多西環(huán)素,按每公斤體重0.1ml,一日一次,連用三天,對于貧血的豬,還應補充鐵制劑進行對癥治療;體溫高者用氨基比林100kg/10ml,用葡萄糖及電解多維溶解于水中,讓其自由飲水。對于其他沒有臨床癥狀豬群用土霉素預防,按每500kg飼料中加300g,拌勻后飼喂;還可以用90%的強力霉素100g、70%的阿莫西林100g和太妙菌素70g混合投入飼料中,不僅可預防本病,還可以治療因本病繼發(fā)的呼吸道感染。
4月18日,9頭豬病情穩(wěn)定,體溫下降至38.7攝氏度,食欲漸強,其他豬群沒有新發(fā)病例,按原方案繼續(xù)用藥2天。
4月20日,病情基本消除,在飼料中按每噸飼料中添加200g黃芪多糖預混劑飼喂,以鞏固療效。
4月21日,癥狀完全消失,停藥。
為了預防本病繼續(xù)傳染新生仔豬,免疫方案亦隨之做了調整:
在母豬產前一周注射長效土霉素10ml,仔豬在3日齡注射長效土霉素0.5ml每頭,右旋糖酐鐵1.5ml每頭,7日齡注射長效土霉素0.5ml每頭,15日齡注射右旋糖酐鐵1.5ml每頭,21日齡注射長效土霉素1ml每頭。
參考文獻
[1]李秀敏.人畜共患符合細胞體病的研究現(xiàn)狀[J].當代畜牧.1998,1:3-4.
[2]K.Hemritz著,潘保良譯,附紅細胞體[J].養(yǎng)豬.2002,4:41-44.
[3]王森.豬符合細胞體病綜合防治技術[J].動物科學與動物醫(yī)學,2003,2:62-63.
[4]韓惠瑛.豬附紅細胞體PPA-ELISA檢測方法的建立[J].中國獸醫(yī)科技,20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