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蜀晉
[摘要]阿利森認為在康德道德哲學中,其準則具有等級性,Richard McCarty比阿利森更進一步,提出了一種準則實踐推理結構??墒撬麄兌紱]有意識到Nelson Potter提出的準則內在要素的問題,即究竟是有許多不同功能的準則?還是說準則的不同功能只是其內在要素的不同表現(xiàn)?Nelson Potter主張只有一種準則,由三種要素構成。
[關鍵詞]康德;準則;功能;內在要素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05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2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康德道德哲學中的準則概念,是康德研究者研究的一個重點。對于準則概念的定義和等級性,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探討,但是對準則內在要素的研究還不足。在此,將結合國內外康德研究的新成果,對準則內在要素進行闡述和探析。
一、JohnE.Atwell提出的三種準則解釋
JohnE.Atwell在《康德道德思想中的目的和原則》(《Ends and Principles in Kantg Moral Thought》)中提出有三種準則,分別是:動機準則,行為準則和意向準則。
Atwell所說的行為準則是我們最熟悉那些的準則,康德所列舉的那些關于準則的例子都是行為準則,比如不自殺、不撒謊、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幫助他人的準則。這些準則是解釋康德準則理論所用的主要的準則,它們描述了我們如何來行為。不自殺就是讓我們不要進行自殺的行為,直接規(guī)定的就是行為。
動機準則是規(guī)定個體行為在道德上善的那種準則。這種準則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第一章可以找到,在那里康德講到來自義務的準則,即為義務而實施義務的行為的原則?!安皇浅鲇趷酆没蚩謶?,而是出于義務:這時他的準則就有了道德內涵?!笨档抡J為,唯有這種出于義務的準則之下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為義務而義務的行為準則,因為它的動機是無條件的,純粹是善的,所以它具有道德價值。這就是說,準則的道德價值是被行為準則的道德內容規(guī)定的。這種準則直接規(guī)定某行為道德善與否。
最后,這第三種意向準則體現(xiàn)在《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中,比如康德所說的“最高準則”的概念,這個最高準則是純粹形式,它或者合乎法則或者違背法則,最高準則的內容揭示著準則的最高根據(jù)。它是由一個理智的行為者所采用的,遠離經驗之外,在超時空的環(huán)境中,僅僅采用本性中的善或惡。在這里,康德提到人的本性中有惡的傾向,即原罪,這是與生俱來的,這也是為什么最高準則可能符合或者違背法則。這個原罪處于人的本性中,僅通過理性就可以認識到,不受時間條件的限制。除了原罪,人的本性中也有善的傾向。這二者一起決定準則的最高根據(jù),是善或者惡。最高準則是善的準則,那么行為者就會在任何時候都以法則作為其最高的和唯一的動機,他的行為都會是善的。而最高準則是惡的準則,那么行為者就不是以法則作為其最高的動機,他會以欲望作為自己行為的最高的動機,盡管有時行為可能偶然會與法則相符,但是它卻仍然是惡的。最高準則決定著道德性格的善或惡,決定著行為的道德與否。
Atwell的論述具有一定的進步。Richard McCarty雖然提到了準則的不同功能,但是他沒有詳細論述和深入探討。Atwell的論述就比較全面,它詳細探究了準則的不同功能,并且為不同功能仔細尋找文本根據(jù)?!八镜墓兙褪牵姓J了準則的不同功能,而這些是沒有被以前解釋所涉及到的。準則的每一個功能在康德著作中都有充分的文本根據(jù),并且每一個功能都值得討論。”這就是說Atwell詳細探討并整理了準則所具有的幾種不同功能,這是以前的理論沒有解釋到的,而且他的論點都有足夠的文本依據(jù),具有很大的價值。但是他也有不足之處,分別是:
(1)Atwell沒有把康德的準則理論和自由理論聯(lián)系起來,而只是單獨研究康德的準則,所以對準則的解釋還有所欠缺??档碌臏蕜t理論與自由理論其實是密不可分的,準則的選擇是自由的選擇,準則的內容也是由主體任意自由的選擇,這一點不應該被忽略。
(2)Atwell沒有把三種準則相互聯(lián)系起來,而只是分別論述了這些準則。這就使得這些準則不同功能之間的關系很不清楚,不知道每個部分是怎么互相聯(lián)系的。更為重要的是,為什么康德要以準則這一個名字來稱呼三個不同種類的準則,這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
(3)Atwell雖然比較全面地論述了三種準則,可是對于準則的功能的論述依然是不夠全面,他忽略了準則的目的功能,也就是Nelson Potter所說的準則的行為目的要素。
二、阿利森對準則的解釋
在具體論述Nelson Potter的準則三要素思想之前,討論一下阿利森關于準則的思想是必要的,因為阿利森的研究對準則三要素的觀點具有重大貢獻。
阿利森首先講到了準則的深層結構,但它在書中沒有深入,只是模糊提到。他說,“每一個準則都反映出行為者的一種基本關切,它提供了選取該準則的理由?!倍@關切和準則背后的更一般的準則共同構成準則的深層結構,這種深層結構處于每一個準則中。這種深層結構其實就是指一個行為的準則并不是單一的,行為背后有關切,有準則,還有更一般的準則。
阿利森然后討論了另一個解釋。奧特弗里德·赫費、呂迪格·比特納和奧尼爾三個人主張:僅僅最普遍的自我訂立的規(guī)則或實踐原則才被當作準則。更具體、嚴格的規(guī)則可能被稱作或被完全當作決意。絕對命令不可能應用到這樣的特定行為中,比如總是提供給你的早上客人以帶糖和鹽的咖啡,所以準則不是決意。但是阿利森不認同準則只是最普遍的規(guī)則,他認為康德的準則具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性,實際行為有一個準則,但是這準則的背后還有潛在的更普遍的準則。比如,我們在準則的實踐推理結構中講到的自殺的準則,它預設了一個更普遍的自愛的準則。
因此阿利森主張準則具有等級性,存在著不同程度普遍性的準則,但是他同時也意識到這樣一種解釋可能帶來的矛盾。因為過去被稱為的標準解釋認為,準則只有唯一正確的一個?!氨仨毘姓J,這種對準則的解釋似乎與其作為若干實踐推理之大前提的地位相沖突,也與康德可普遍化檢測的論述相沖突,因為這兩者都意味著,一個行為只能在一單一的準則之下得到施行?!币驗槲覀冞\用絕對命令到準則,必定是運用到一個單一的準則。如果具有很多種準則,那么準則進行普遍化即轉化為法則時,是一個準則普遍化還是全部準則都普遍化呢?而且在我們進行道德評價時,究竟是對一個準則進行評價,還是每一個都要被評價?很明顯地,這里有一個矛盾。
阿利森對準則的討論確實有相當大的貢獻,可是依然有不足?!氨M管阿利森的全部討論極大地促進了準則問題的進展,卻留下了兩個未解決的問題?!边@兩個問題簡單來說分別是:第一,是否有許多不同程度普遍性的準則?或者說是否只有一個唯一正確的準則描述方法?第二,準則是否有許多要素?有多少種要素?
三、Nelson Potter的準則三要素解釋
Nelson Potter在“maxims in kant moral philosophy”中專注于對康德的準則思想進行解釋,特別是注重闡述康德準則所包含的三種要素。他按照下面這兩點對準則性質進行解釋:
第一,他主張,準則包含著由我們自己自由選擇的并且我們?yōu)橹撠煹娜恳?。提出這個觀點,他吸取了阿利森所提出的結合論思想。也就是說,其實不存在許多不同的準則,準則所表現(xiàn)的不同功能其實都是準則內在要素的不同體現(xiàn)。
第二,他認為準則具體包含三個要素,“準則存在三個這樣的要素:作為道德行為者的道德性格(我們的道德善或惡),我們行為的目的或目標,和行為本身的種類。”根據(jù)結合論思想,這些要素都是主體選擇的對象,并且從而都是被帶進或結合進我們的準則中。
然后,他分別論述了這三種要素的文本根據(jù)及其性質和作用:
(1)準則包含行為種類,這個是被康德的全部準則的例子所支持的,我們上面也有講到這點。比如自殺、虛假承諾等準則,它們規(guī)定著行為的種類。Atwell和Richard McCarty都提到這個觀點。
(2)準則包括一個人的道德性格,這個要素的文本根據(jù)在《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在這本書中,康德認為描述和規(guī)定我們道德性格的是最高準則。Atwell的意向準則的文本根據(jù)也是這個最高準則,而Nelson Potter把他的意向準則和動機準則合并成了準則的道德性格要素。最高準則是純形式準則,當個人動機服從道德動機的時候,它適用于超時空的本體。道德上善的人會把動機置于合適的位置中,給予道德考慮以優(yōu)先性,優(yōu)先于個人幸福(或個人欲望)的考慮。道德上惡的人,則相反,只要道德命令不與個人的欲望相矛盾就愿意聽從。最高準則規(guī)定行為者的整個道德性格為善或者惡。
(3)行為的目的要素的文本依據(jù)在《道德形而上學》中。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德性論中,康德講到“反之,倫理學還提供一種質料(自由任性的一個對象),即純粹理性的一個目的,這個目的同時被表現(xiàn)為客觀必然的目的,亦即對人來說被表現(xiàn)為義務?!币馑季褪?,我們的準則不僅有形式,而且還有質料,關于準則的形式和質料的討論在《實踐理性批判》。而這準則中的質料,即是一個目的,或者說準則就包含有一個目的,這目的同時被設想為一個義務。而且康德還指出,“德性論的至上原則是:你要按照一個目的準則行動,擁有這些目的對任何人而言都可以是一個普遍法則。”這也可以得出準則包含有目的的要素。
Nelson Potter認為“如果這個討論正確,那么準則就包含三個不同的要素:一個人的性格的選擇,行為基本目的的選擇和行為種類或策略的選擇?!边@三種要素也就是道德性格、行為目的和行為種類。這三個準則的要素其實一直都有被康德道德哲學研究者涉及到,只是沒有得到重視。做得最好的是Atwell,他提出準則具有三種功能,可是他沒有深入和全面的探究,更沒有論述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而Potter認為準則具有三種功能并不是指實際上就有三種不同的準則,而是說這些都是準則的內在要素,并重新歸納整理為準則的三種要素,每一個準則都包含這三種要素。準則內部這三個準則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并且相互之間有差別。它們的聯(lián)系是,準則中的道德性格要素決定著行為的目的,行為的目的決定行為的種類。它們的差別是,道德性格的選擇是準則形式的選擇,跟動機相關,規(guī)定的是準則的道德內容;行為和目的的選擇是準則質料的選擇,跟行為相關,規(guī)定的是意志的對象。
Nelson Potter討論了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他認為,人作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他不能完全展現(xiàn)善良意志。在這種存在者所采用的準則中的不同要素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lián)系,特別在道德上是善的行為中,在那里一個人道德上性格的善規(guī)定著行為的目的,并且目的規(guī)定行為。他具體考察了很多種情況,比如出于美德的義務、對他人的完全義務、在道德上可接受的行為。
四、總結
JohnE.Atwell提出了三種準則的觀點,認為在康德的道德理論中,共有動機的、行為的、意向的這三種準則。阿利森提出了結合論思想,認為準則的一切要素都是被行為者自由選擇而結合進準則的,或者說一切為行為者負責的要素都是被行為者結合進準則的。Nelson Potter把這些觀點結合在一起并作了自己的思考,認為這些準則的種類其實是準則的不同功能,并主張這些都是準則的要素,被行為者結合進準則之中。他認為可以把準則的要素分為三種,道德性格、行為種類、行為目的。并認為道德性格規(guī)定行為目的,行為目的規(guī)定行為的種類。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