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美
[摘 要]對教材、學生進行研究,是每位教師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應走入教材、走近學生、走進課堂,根據(jù)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經(jīng)驗,引導學生溝通舊知和新知之間的聯(lián)系,努力讓新知學習順著學生的思維展開。只有這樣,數(shù)學課堂上才會迸發(fā)出學生精彩的思維火花,學生才會出現(xiàn)激烈的辯論和討論,才會讓新知成功“裝”進學生的頭腦之中。
[關鍵詞]解決問題 策略 列表法 整理 必要性 困難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5-019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三至六年級中特有的教學內容,這樣的編排既有利于教師對此內容進行集中教學,讓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更加明晰,又有助于學生運用學到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備課時,我對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法)”第一課時的內容在實驗教材和修訂教材中的不同、學生的學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下面就談談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教材比較——“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法)”新舊教材對比
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法)”第一課時是首次用列表法來解決兩積之和的問題,為學生后續(xù)學習用列表法解決復雜的有規(guī)律的問題奠定基礎。同時,我發(fā)現(xiàn)與實驗教材相比,修訂教材在情境素材選擇和整理條件方面做了很大程度的修改。如下表:
通過兩種版本教材的比較,我發(fā)現(xiàn)修訂教材在情境素材選擇上增加了多余的數(shù)學信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到分析數(shù)學信息、選擇數(shù)學信息的重要性,也更深刻地體現(xiàn)出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優(yōu)越性。同時,使學生明白整理條件僅僅是分析數(shù)量關系的一種手段,其最終目的仍然是幫助我們理清數(shù)量關系。
二、學情分析——學生學習時的困難
一堂好課的背后,需要教師在課前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即了解他們在學習新知識前已經(jīng)掌握了本課的哪些知識、哪些知識的學習是有困難的。我選擇了班上部分優(yōu)秀生、中等生和后進生進行訪談與問卷調查,了解到他們對用列表法解決問題存在著以下兩大難題。
1.不理解整理條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學生在四年級學習本課以前,接觸到的都是根據(jù)表格或者已經(jīng)填好數(shù)學信息的表格直接寫出算式,且教師評判的標準是算式和答案正確即可。因此,現(xiàn)在教材突然讓學生把題目中的條件摘抄到表格中,不僅對他們來說是浪費時間的事情,而且整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涉及語文縮句的知識,這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
2.列表法的解決策略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范圍
在訪談中了解到,教師要求學生“用你認為最簡潔的方式記錄下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時,學生首先想到的是把題目中的條件全部摘抄下來。可見,用列表法解決問題對四年級學生來說是有挑戰(zhàn)性的,這和以前教材都是提供現(xiàn)成的表格讓他們填寫有關,因為他們對于表格要畫幾行幾列都是未知的。
基于學情分析,我認為首先有必要讓學生體會到用列表法整理條件的必要性,使他們知道什么是條件、什么是問題、什么是從條件出發(fā)、什么是從問題出發(fā);其次是喚醒學生填寫表格的認知經(jīng)驗,讓他們體會到可以先確定幾行幾列再畫表格,也可以根據(jù)題目中數(shù)學信息的需要來進行補充或者刪減。這樣可讓有形的表格幫助學生理清題目意思,確定先算什么,再解決問題,最終成為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一種有效策略。
三、教學實踐——“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法)”教學的新設計
基于上述對修訂教材中“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法)”的思考以及分析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實際情況,我重新設計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法)”一課的教學,把教學重、難點放在數(shù)量關系的分析上,讓表格發(fā)揮從有形到無形的作用。
1.導入:讓學生感受條件和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
課堂教學中復習舊知,可以快速喚起學生對條件和問題的認識,提高他們學習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效率。學生雖然在三年級時已經(jīng)掌握了從條件出發(fā)和從問題出發(fā)解決問題的策略,但本課是學生在四年級時初次接觸,因此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起點,引導學生把舊知轉化為新知學習的基礎。
師(課件出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同學們來看看,這個要求有沒有問題呢?
生1:在這個問題中,我們不知道男生和女生人數(shù)各是多少。
師(課件出示:男生15人,女生21人):我們要解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如果從問題出發(fā),就要知道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這是解決問題的條件;如果反過來,知道了男生和女生的人數(shù),就能解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板書:條件和問題)
師(出示右表):老師在這些條件和問題中間添加上一些線,就變成了什么?
生:表格。
師:以前你們見到過這樣的表格(如右)嗎?
師:如果我們把這個表格中的線去掉,就變成這樣的題:“12只雞,賣出5只;11只鴨,賣出8只;14只鵝,賣出6只。問雞、鴨、鵝分別還剩多少只?”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你有什么感受?
……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我首先從條件和問題入手,再逐步引出學生熟悉的表格,最后讓學生比較表格和文字兩種表達形式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這樣教學,既能喚醒學生頭腦中對條件和問題的已有經(jīng)驗,又能讓學生回憶表格的形式,為后續(xù)用列表法解決問題提供模型。
2.讀題:讓學生感受到摘抄條件的必要性
小學生的注意力具有短暫性、易發(fā)散、不集中等特點,而解決問題中的條件和問題都較為復雜。因此,讓學生把有關的條件和問題摘抄到表格中,能延長他們對這些有用信息的記憶,促進他們更加快速地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課件出示:小芳家栽了3行桃樹、8行杏樹和4行梨樹。桃樹每行7棵,杏樹每行6棵,梨樹每行5棵。每棵桃樹產(chǎn)桃129千克,每棵杏樹產(chǎn)杏150千克,每棵梨樹產(chǎn)梨90千克。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
師:讀完題目,你有什么感受?
生2:題目太長了,我都有點混亂了。
生3:題目中有的條件和解決問題無關,比如說每棵桃樹產(chǎn)桃129千克、每棵杏樹產(chǎn)杏150千克、每棵梨樹產(chǎn)梨90千克。
師:那你有什么辦法讓題目變簡單?
生4:找出題目中有用的條件。
生5:劃出有用的句子。
生6:把沒有用的條件刪去。
師:很好,請大家把摘錄的條件寫在練習紙上,先不用列式計算。(師巡視學生摘錄的條件,有的學生先畫表格,再把條件填寫進去;有的學生直接摘抄條件)
……
新授環(huán)節(jié),由于我在導入時呈現(xiàn)了大量的文字和表格,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文字整理和表格整理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所以當組織學生摘抄條件時,每個學生都找到了自己摘抄條件的方法,更可喜的是,有較多的學生采用表格整理這種方法摘抄條件。
3.討論:讓學生經(jīng)歷從文字整理到表格整理的過程
課堂教學中,根據(jù)“金字塔的原理”分析,教師對學生即使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記憶水平也是不同的。
師:現(xiàn)在我們請幾位同學來展示他們的作品。
生7:我把原來題目中沒有用的條件刪除了,剩下來的內容就是我要整理的:“小芳家栽了3行桃樹和4行梨樹。桃樹每行7棵,梨樹每行5棵。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
生8:我也是用文字進行整理的,不過我是把所有與桃樹有關的條件放在一起,把所有與梨樹有關的條件放在一起。所以,我整理后的條件是這樣的:桃樹有3行,每行7棵;梨樹有4行,每行5棵。
生9:我是用表格(如右)整理的。
生10:我也是用表格(如右)來整理的。
師:為什么這四位同學都沒有把“每棵桃樹產(chǎn)桃129千克,每棵杏樹產(chǎn)杏150千克,每棵梨樹產(chǎn)梨90千克”這三個條件整理進去呢?
生11:這些條件對我們解決問題沒有用。
師:嗯,那這四位同學在摘抄條件時有什么不同?
生12:有的同學是用文字整理條件的,有的同學是用表格整理條件的。
生13:有的同學把所有的條件都整理了,有的同學只整理了與桃樹和梨樹有關的條件。
師:看來,這樣整理后,比原來的題目更加簡潔了。那么,你們對文字整理條件和表格整理條件有什么想說的?
……
在交流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既展示了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又讓學生在辯論中深刻理解所學知識。
綜上所述,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應走入教材、走近學生、走進課堂,根據(jù)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經(jīng)驗,引導學生溝通舊知和新知之間的聯(lián)系,努力讓新知學習順著學生的思維展開。只有這樣,數(shù)學課堂上才會迸發(fā)出學生精彩的思維火花,學生才會出現(xiàn)激烈的辯論和討論,才會讓新知成功“裝”進學生的頭腦之中。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