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
趕在雞年來臨之前,央視推出了紀錄片《轉(zhuǎn)折點·寧澤濤》,這部歷經(jīng)8個月拍攝制作的紀錄片,用48分鐘講述寧澤濤備戰(zhàn)奧運前后的經(jīng)歷,去探索作為高水平運動員站在人群中內(nèi)心要面對的孤獨。
他有一身榮光,他有無數(shù)迷妹,但作為一個被體制培養(yǎng)出來的游泳運動員,這個比我還小一歲的帥小伙兒面對的是孤獨。
很多人愛寧澤濤,崇拜他,膜拜他,想要他,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世人愛的是寧澤濤本人。任何一個中國人,如果他能具備寧澤濤的奪金能力,又有這樣差不多的身材和臉蛋,照樣可以有寧澤濤的名氣。英俊、健美加上金牌屬性,這太符合當下粉絲們追逐偶像的標準。
在億萬中國人眼中,他更像是一個符號,而不是一個人。
在節(jié)目中,寧澤濤講述了里約奧運會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事情:藥檢出問題的傳言,放棄主項加入200米自由泳接力,游泳中心要求他終止外訓回國?;貒箫埧ū幌?,被要求搬出公寓,主管教練不再出現(xiàn)在訓練泳池旁,因代言糾紛而導致的內(nèi)部處罰……
在上級看來,他也不是一個人,而是爭奪榮譽的工具。
我斗膽猜測,世人從來都沒有喜歡過寧澤濤,他們在乎的只是幻想和榮光。在市場中,一切沖突都是利益的沖突。利益分配均勻,皆大歡喜;不均,一地雞毛。加上某些媒體歪曲的報道,明星們看似光環(huán)萬丈,其實都如同曠野里的獨行人,寂寞而無助,只能任人擺布。合作,光芒永駐;不合作,臭名昭著。到頭來,有人拖著病殃殃的身體,賣獎牌度日,嗚呼哀哉。
姚明說,看到寧澤濤,自己腦子里想的全是劉翔的故事,“中國體育圈正在面臨重大的變遷,從以前的舉國體制慢慢向市場化發(fā)展,我們這一代退役運動員應當是中國第一代脫離了體制面向社會的人,我們是先行者,需要為后面的人探索出一條路,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也需要社會提供更多的幫助”。
從王治郅2003年留美事件算起來,至今已經(jīng)13年了。這13年里,李娜功成身退,不與世人爭;姚明德高望重,至今還在體制內(nèi)悉心斡旋;哪怕像王治郅這樣,最終用實力為自己掙回了面子。像他們一樣的中國體育人,又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