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菲
1955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中南海舉行解放軍第一次授銜儀式。作為唯一的女性,李貞在那些叱咤風云的將帥之中尤為惹眼。周恩來親手把少將軍銜授予她,并握住她的手說:“祝賀你,李貞同志,你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
從一名童養(yǎng)媳成長為一名開國將軍,李貞命運的巨大改變,本身就是中國革命詩史中的一首贊美詩,即使放眼古今中外的歷史,也屬罕見。李貞將軍83年的人生軌跡書寫的不僅僅是傳奇,更是那個偉大時代的頌歌。
激情燃燒的歲月,她鐵心干革命
1926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了中國南方,工會、農(nóng)會、婦女解放協(xié)會,如同雨后春筍,沖破重重阻力,迅速成長起來。
仿佛一夜之間從噩夢中驚醒,18歲的湖南妹子李貞憑著直覺,意識到“革命”可能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改變。于是,她毫不猶豫地加入了當?shù)氐膵D女解放協(xié)會,填表時,堂堂正正地寫上了“李貞”兩個字。18年了,她終于有了自己的名字,而在這之前,人們都喊她“旦妹子”。
對于出身貧苦的李貞,婦女協(xié)會的大姐們格外關懷,她們詳細詢問了她的生活情況,有空就教她學文化。為了回報大姐們的關懷,每次婦女協(xié)會有什么活動,李貞總是走在前,搶在先——隨共產(chǎn)黨員到各處去發(fā)動群眾,組織工會、農(nóng)會、婦女協(xié)會、兒童團。最拿手的是送文件,因為她經(jīng)常上山砍柴、割草,膽子大,山路熟,當時黨的許多秘密文件,就是經(jīng)她的手送到了指定的地方。在火熱的革命熔爐中,她天生的組織活動能力也日益顯現(xiàn),因為成績出色,她先后被選為瀏陽縣永和鄉(xiāng)婦女協(xié)會委員長、區(qū)婦女協(xié)會委員。
李貞入黨一個多月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向共產(chǎn)黨舉起了屠刀。一天晚上,在團防局當伙夫的叔祖父趁著夜色來到李貞的住處,進門就說:“快逃吧,他們的通緝令上有你的名字?!眿D女協(xié)會的王興大姐將3枚銅錢遞給李貞,讓她趕快逃走。
在山里躲了幾天后,一天深夜李貞偷偷跑回自己家里。母親又驚又喜,抱住女兒痛哭。李貞的眼睛也濕潤了,一時不知用什么話來安慰母親,過了好大一會兒,才說:“媽別哭了,你看,我不是好好的么?”第二天上午,本鎮(zhèn)的一個自首分子跑來勸李貞去自首,遭到李貞斷然拒絕。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打響,共產(chǎn)黨人從血泊中站起來,對國民黨進行針鋒相對的武裝斗爭。此時正隱姓埋名在瀏陽縣城一個稅務局職員家做女工的李貞,零星了解到一些外面發(fā)生的情況,她急于離開,但又沒有合適機會,只好焦急地期盼著,耐心地等待著。
時機終于來到,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隊伍攻打瀏陽城。李貞沖出房門,來到瀏陽河邊的戰(zhàn)斗現(xiàn)場。她找到自己的隊伍,把所知道的城里的情況全盤托出,并接受任務去送信,參加了攻打瀏陽城的行動。
血腥的屠殺,并不能嚇退真正的革命者。敵人的搜捕稍有松懈,李貞便開始外出活動,聯(lián)絡幸存的共產(chǎn)黨員。1927年10月,王首道、張啟龍等老黨員奉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先后回到瀏陽東鄉(xiāng),著手重建這里的黨組織。他們與李貞取得聯(lián)系后,一起組建了中共瀏東特別支部。年底,他們又組建了瀏東游擊隊。
在瀏東游擊隊期間,李貞曾有過一次類似“狼牙山五壯士”式的壯舉。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在一個叫十八折的地方,游擊隊遭遇到敵人。戰(zhàn)斗從黎明打到黑夜,最后子彈打光了,敵人叫囂著逼上來。剩下的六七個游擊隊員最后退到獅子崖上,已經(jīng)無路可退,眼看就要被敵人俘虜,身為士兵委員會委員長的李貞向同志們發(fā)出命令:“不能讓敵人捉活的,往崖下跳!”說完,自己帶頭喊著口號跳了下去。幸運的是,她落在了一棵樹上,由于樹枝的遮擋才沒有死。蘇醒后,她掙扎著,與另外一名幸存的同志掩埋好戰(zhàn)友的尸體,然后相互攙扶著走了六七十里,才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1933年,湘贛省委派李貞到江西瑞金馬克思主義學校學習。在那里,她學習了世界歷史、社會發(fā)展史和黨的建設的理論,并到會昌實習。有了革命實踐的經(jīng)驗,加上革命理論的指導,李貞在職業(yè)革命軍人的道路上又上了一個臺階。
在戰(zhàn)場浴血奮戰(zhàn)多年,李貞經(jīng)歷了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各個時期,走上了一條艱險但終將通向輝煌的人生道路。
絕望的日子,她挑戰(zhàn)命運的安排
有誰能想到,新中國首位英姿颯爽的女少將竟是童養(yǎng)媳出身。
1908年深秋,湖南省瀏陽縣永和鎮(zhèn)小板橋鄉(xiāng)的一戶貧苦農(nóng)家又添了一個女嬰。年近40歲的父親李光田愁眉苦臉,唉聲嘆氣,這已是第6個女兒了。失望的父親連女兒的名字都沒有心思取,于是,人們便都叫她“旦妹子”。
李光田是個窮苦的農(nóng)民,全家8口人,全靠租種地主的兩畝半田和捕魚為生,收的糧食不多,除了交租剩下的更少;捕魚更是靠不住,時多時少,有時干脆沒有。李貞小的時候,經(jīng)常聽到父親辛苦一天,回到家時不住的嘆息聲。
因為家境貧寒,迫不得已,李貞的幾個姐姐都被送給人家當童養(yǎng)媳。李貞也難逃苦難命運的安排,6歲時被父母送到一戶姓古的人家當童養(yǎng)媳。父母哄她說,那一家因為沒有女孩,喜歡她才讓她去的。
臨走的那天清早,無奈的母親把李貞從睡夢中喚醒,拿出一身新衣服讓她換上。長這么大,李貞還是第一次穿新衣,但穿上新衣,就要給人家當“閨女”。她喜歡新衣,但要是讓她在新衣與母親之間選擇,她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母親,可是她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
古家是醫(yī)生,雖然日子過得也不寬裕,但比一般人家好得多。出于禮貌他們對李光田還是客氣的,答應好好對待李貞,可當李光田一離開,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更使李貞想不到的是,古家有3個女兒,而且都比她大,其中的一個對她說:“你還不知道吧,你是來給我弟弟當老婆的!”
當老婆?小小年紀的李貞還不知道老婆是怎么回事,可她從對方那口氣神色上猜到了,當老婆不如當閨女。她哭了,叫著喊著要回家,要找她的媽媽去??尚⌒〉乃跄芸咕艿昧嗣\呢?她不可能回去,只得在古家住下來,開始了她的童養(yǎng)媳生活。
舊社會,童養(yǎng)媳是底層的底層,是奴隸和下等傭人的代名詞。李貞的童養(yǎng)媳生活就如同一場噩夢——這個6歲的小姑娘要擔負起古家繁重的家務,打水、砍柴、洗衣、做飯、帶孩子……大盆的水端不起,倒掉了,要挨打;砍了柴不會捆,捆了又背不起,回來遲了,也要挨打;背一個比自己還大一歲的孩子,背不起把孩子摔著了,就更要挨打……就連比她大4歲的未婚夫古天順也常常抓住她的頭發(fā)拳打腳踢,打得她鼻嘴出血,身上和臉上青一塊紫一塊。在古家生活的那些日子里,李貞記不清挨了多少打、受了多少罵。
光陰荏苒,李貞長到十四五歲,已出落成一個漂亮的少女,但沉重的生活和心理負擔,壓得她不長個頭。人長大了,膽子也隨著大了起來。一次,李貞跟幾個要好的童養(yǎng)媳悄悄商量,想偷偷離開婆家,到城里去做女工。李貞的這些想法,被古家人察覺了。婆婆怕她真的要走,便決定馬上讓她跟兒子圓房。
1924年正月,16歲的李貞與丈夫舉行了舊式婚禮,正式開始了她的婚姻生活。然而,這段醞釀了整整10年的婚姻并沒有給李貞帶來幸福。古天順是個耿直忠厚但脾氣暴躁的青年。由于長期受虐待,李貞對古家人懷有一種難以化解的敵意,對丈夫也是如此,雖然表面順從,但內(nèi)心卻毫無感情可言。古天順對于這個從小被家里當作丫環(huán)看待的妻子,也很難生出多少柔情蜜意。因此,兩人婚后的生活并不怎么融洽。
有一次,李貞上山砍柴,碰上了傾盆大雨,待她把柴擔回家時,渾身已濕得像從水里撈出來一樣。這時候,古家其他人從田里勞動回來,也被雨淋濕了。因為沒有干衣服換,婆婆就責罵李貞沒有把衣服洗出來。李貞辯解說:“我也上山砍柴去了,哪里有工夫洗衣呢?”古天順見她竟跟母親頂嘴,抄起一根棍子就朝她劈頭蓋腦地打來。
丈夫的粗暴行為,使李貞傷心透了。她對自己的前途感到非常絕望,覺得天地雖大,卻沒有自己的一線生機,于是,她穿著一身濕衣服,披頭散發(fā)地跑出去準備投塘自殺。左鄰右舍連忙把她追了回來,鄰家的劉婆婆含著眼淚勸她說:“旦娃子啊,女人生來就是受苦的呀!你看我,60多歲的人了,還要上山砍柴,還要挨丈夫的打罵,這是命吶,女人的命??!我們女人就要認命吶……”
如果沒有以后的變故,也許李貞也會如劉婆婆所說的“認命”,做一個對丈夫百依百順的“賢妻良母”。但當社會變革的潮流洶涌翻滾,在李貞身邊騰起巨浪時,不屈服命運的她豈會放過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她加入共產(chǎn)黨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思想落后的婆婆、丈夫百般刁難、威嚇也絲毫不能阻撓她干革命的決心。
1928年,李貞被國民黨反動政府列入黑名單,街上貼出了通緝她的布告,她那膽小怕事的婆家被這種陣勢嚇壞了,反復申明這個兒媳已與婆家斷絕了關系,并急急忙忙給李貞的母親送去了一紙休書。當時的李貞正躲在娘家屋后的深山里。當送飯的母親把這件事告訴她時,李貞欣慰地笑了,她慶幸自己終于徹底掙脫了封建婚姻的桎梏,可以完全自由自在地投身革命斗爭了。
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成就一段“雙子將星”佳話
李貞一生經(jīng)歷了3次婚姻,在血與火交融的戎馬生涯中,飽嘗了愛情與婚姻的酸甜苦辣。
當童養(yǎng)媳是舊社會強加給她的不幸,因雙方人生理想大相徑庭而分道揚鑣。參加革命后,她與入黨介紹人張啟龍結合,但在紅軍“肅反”時期被迫離婚。后來,任弼時夫人陳琮英做媒,李貞和甘泗淇組成了一個家庭,這段婚姻成就了一段“雙子將星”的佳話。
1934年10月,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與任弼時領導的紅六軍團在貴州印江的木黃會師,兩支隊伍轉戰(zhàn)到湘西,開創(chuàng)新的根據(jù)地。當時,李貞從紅六軍團組織部長任上調(diào)任省軍區(qū)組織部長,在任弼時的領導下發(fā)動群眾、組建武裝,開展游擊戰(zhàn)爭。
一天,李貞從農(nóng)村剛回來,任弼時夫人陳琮英找到她,詢問了農(nóng)村工作的情況。而后,陳琮英若有所指地說:“女人結了婚,事情是多一些,可又不能總單身一個人呀!”見李貞沒反應,陳琮英就挑明了:“我給你介紹個人怎么樣?”李貞問:“誰?”“甘主任,你熟悉的!”甘主任就是甘泗淇,此時已由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調(diào)任紅二軍團政治部主任。
對甘泗淇,李貞很熟悉。他原名姜鳳威,別名姜炳坤。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縣一個貧農(nóng)家庭。李貞在吉安縣委任軍事部長時,湘贛省委有意調(diào)她擔任省委宣傳部長一職,但李貞考慮到自己文化不高,堅決讓賢。于是,1930年剛從蘇聯(lián)莫斯科中山大學回國不久的甘泗淇,即從獨立一師黨代表調(diào)任湘贛省委宣傳部長。當時李貞恰好也調(diào)到湘贛省委工作,兩人從此就認識了。
甘泗淇與李貞后來又曾一起在紅六軍團工作,互相接觸的機會多了,相互了解也比較透徹。有幾次,他倆在一起談工作、談理想,一直談到了愛情,甘泗淇還幫助李貞寫了一篇總結工作情況的報道。李貞見這位知識淵博的首長這么平易近人,這么關心她的工作,極為感動,特意做了一雙布鞋送給他。
與甘泗淇交往的情景一幕幕在李貞頭腦里閃過,她非常敬仰這位有知識有才華的戰(zhàn)將,但從來想都沒想過要和他談婚論嫁?!翱峙虏恍邪伞!崩钬懶挠蓄檻],“人家是到蘇聯(lián)留過學的,我可是個童養(yǎng)媳出身,沒有文化。”“那怕什么,你說他的文化高,這不正好讓他幫助你學嘛!”陳琮英認真地說。見李貞還是搖頭反對,陳琮英又說:“甘主任對你印象可是相當好,他說你潑辣能干,作風扎實,是個了不起的女同志……”這句話說得李貞心里一動——甘泗淇對她這樣評價,而這個人又是自己所敬慕的。她的心不覺地向甘泗淇靠近了。
次年元旦,由任弼時主婚,李貞和甘泗淇舉行了簡樸而又熱烈的結婚儀式。在婚禮上,賀龍風趣地說:“今天,甘泗淇和李貞結婚,完全是新式的,沒有封建色彩。一不拜天地,二不拜祖宗,就是一心一意干革命,他們是很好的一對革命夫婦?!贝蠡飪喝欢簶妨?。
了解甘泗淇和李貞的人都知道,他們夫妻二人晚年雖然有20多個孩子,但那都是烈士遺孤,沒有一個是他們親生的。實際上,他們曾生過一個兒子,但由于長征中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小生命僅存活了十幾天便夭折了。
長征征途漫長而艱難,戰(zhàn)斗頻繁,供應緊張,氣候多變,人地生疏。為精簡機關,軍團組織部只留下3個干部,人員少,工作量大,這對于已經(jīng)有身孕的李貞來說,困難就更大了。當時,李貞有一匹馬,有一頂小帳篷,但她常將這些讓給傷病員。由于過分勞累,加上饑寒交迫,李貞病倒了,但她沒有告訴任何人,還是艱難地跟著部隊。戰(zhàn)友們發(fā)現(xiàn)后,紛紛來看她。傷員流著淚將馬還給她,可她堅決不要,最后大家不由分說,用一條長布帶將她強行捆在了馬背上。
由于戰(zhàn)斗的需要,甘泗淇和李貞并不能常在一起行動。當?shù)弥拮硬≈貢r,他急速趕到了她的身邊,把自己唯一的私產(chǎn)——莫斯科中山大學獎給他的一支金筆賣掉,買來了針劑,才把李貞的高燒退下來。
恰恰是在最艱難困苦的過草地途中,懷孕7個月的李貞早產(chǎn)了。沒有充饑之糧,李貞缺乏奶水,孩子餓得啼哭不止。熱心的戰(zhàn)友們送來了破衣服、尿布,送來了自己也舍不得吃的青稞面作營養(yǎng)品,但這畢竟非常有限,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沒等李貞走出草地,這可憐的小生命便夭折了。
孩子的夭折、產(chǎn)后的虛弱、傷寒病的侵襲,這一重又一重的難關,使李貞病痛纏身,常常昏迷不醒,甘泗淇只要有機會,就來照顧她。李貞不宜騎馬,甘泗淇就背著、扶著她走。戰(zhàn)友們見這樣下去不行,臨時做了副擔架硬要抬李貞。甘泗淇很受感動,堅持自己抬一頭,盡量減少戰(zhàn)友們的負擔。就這樣,夫妻二人患難與共,終于順利地到達了陜北。
解放后,有些老同志見到甘泗淇,非常遺憾地說:“老甘啊,太遺憾了,你革命幾十年,連個孩子也沒有啊!”李貞也經(jīng)常覺得內(nèi)疚,覺得對不起丈夫??筛抒翡繉λf:“我要的是愛人,不是孩子!”這句話雖然看不出半點柔情蜜意,但誰又能說它沒有完全表達甘泗淇對李貞的一腔愛意呢?
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李貞、甘泗淇夫妻二人同時被授予將軍軍銜,丈夫是上將,妻子是少將,他們是開國將星中唯一一對“雙子將星”,這在古今中外都不多見。從此,中國光輝的革命史上,有了第一對將軍夫婦。
坎坷而又榮光的一生,她無怨無悔
1964年2月5日,甘泗淇60歲生日剛過2個月,因積勞成疾,醫(yī)治無效,匆匆離開了相依為命30年的妻子。此后,李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沉浸在悲痛之中。然而,更大的磨難在3年后洶洶而來,因為長期在彭德懷、賀龍領導下工作,李貞被扣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林彪、“四人幫”之流為她成立專案組,把她發(fā)配到湖南長沙,專門接受審查。這期間,她4年失去自由,6年沒有工作。
專案組勒令她揭發(fā)彭德懷、賀龍的“罪行”,李貞對此采取了兩個辦法:一是軟的,共產(chǎn)黨人最講實事求是,你們?nèi)フ{(diào)查好了;二是硬的,沒有什么好揭發(fā)和交代的,歷史就是歷史,都在那里擺著,誰也改變不了!
接連的審訊逼供,使李貞的身心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在幾十年的戰(zhàn)斗生涯中,李貞身上本來就留下了不少后遺癥??姑涝瘯r期,她落下了嚴重的神經(jīng)衰弱癥,后來又得了心臟病,還做過膽切除手術。被關押在長沙的日子里,她每天都忍著病痛應付專案組的折磨。在那憤懣和壓抑的生活中,李貞始終堅信真理,堅信烏云遮不住太陽的光輝,歷史終有一天會恢復本來的面目。
1975年,在鄧小平的關懷和過問下,李貞恢復了名譽。后來,經(jīng)黨中央、中央軍委批準,李貞的級別定為大軍區(qū)副職級,擔任總政組織部顧問、全國人大常委、全國婦聯(lián)常委等職??墒牵冀K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沈陽軍區(qū)的一位老戰(zhàn)友幫她買了一雙大頭棉鞋,她穿了十幾年,仍不肯換新的;晚年穿的衣服,大多是60年代留下來的青布衣服,都是一個補丁接一個補丁。平時去參加會議,她就穿一身褪了色的青布衣服;冬天外出,就是一件舊的棉布軍大衣。她住在一套窄小的房子里,一到節(jié)假日,老同志和親屬們來看望她,小小的會客室就擠得坐不下。直到在組織上的反復要求下,她才搬到北京市紫竹院附近一幢公寓的一套軍職干部樓房里住。在這兒,她度過了一生中最后6個春秋。
李貞還是個不折不扣的“種菜高手”,這在全軍是出了名了。早在戰(zhàn)爭年代,她在打仗閑暇便搶時搶工種菜,就連后來上朝鮮戰(zhàn)場,她還精心選了一袋菜種帶著。在北京香山一所平房里住的時候,每年春天一到,李貞就坐不住了。清明節(jié)前,她帶著身邊的工作人員,把院子前面的土地翻了又翻,施上有機肥,然后撒下各色菜種。五一節(jié)后,園里的西紅柿、黃瓜、辣椒等都掛果了,一派生機。家中走廊上,李貞擺上了十幾個大小不一的壇壇罐罐,這都是她親手腌的咸菜。生前,她曾風趣地對身邊工作人員說,她之所以身體好,種菜有一份功勞。
1985年,在黨的十二屆四中全會召開前夕,李貞給中央和軍委的領導寫信,申請辭去最后身兼的中顧委委員和總政治部組織部顧問職務,為黨和軍隊干部制度的改革帶個好頭,這一舉動贏得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擁戴。
1990年3月22日,83歲的李貞走了,她在遺囑中交代:將平時節(jié)省下來的工資,一部分交黨費,一部分捐獻給宋慶齡兒童福利基金會,一部分捐獻給丈夫甘泗淇的家鄉(xiāng)湖南寧鄉(xiāng)縣作辦學補助。她最后一次履行了作為一個共產(chǎn)黨員對黨的忠貞使命,作為一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對祖國下一代的殷切關懷,作為一個妻子對情深意篤的丈夫及其家鄉(xiāng)的無盡愛意。
李貞走完了她波瀾壯闊的一生,祖國和人民給了她這個英雄女兒至高的評價。幾十年戎馬倥傯、南征北戰(zhàn),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立下戰(zhàn)功、奉獻畢生,李貞這位童養(yǎng)媳出身的將星已從歷史天幕上隕落,但她曾經(jīng)發(fā)出的光和熱將永遠在宇宙中回蕩。(題圖為1959年國慶節(jié),毛澤東在觀看解放軍將軍合唱團演出時與女將軍李貞親切握手。)
(責任編輯:張文軍)
鏈接
李貞,1908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瀏陽縣,有“開國女將”之稱。1926年參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曾任紅軍第六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二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婦女學校校長、一二○師直屬政治處主任、晉綏軍區(qū)政治部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后,相繼任西北軍區(qū)政治部秘書長、中國人民志愿軍政治部秘書長、防空軍政治部干部部部長、解放軍軍事檢察院副檢察長、總政治部組織部顧問等職。1955年,她被授予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