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旭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西安 710119)
【歷史文化研究】
秦衡山郡研究
——兼論“衡山”指稱的變化
蔡 旭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西安 710119)
秦滅楚設(shè)衡山等郡,經(jīng)過百余年時間,衡山郡演變?yōu)榱矅?。傳世文獻雖然沒有明確記載秦衡山郡的轄縣,但是通過對西漢時期六安國轄縣的分析,有助于對秦時衡山郡轄縣的了解與研究。進一步考察從“衡山郡”到“六安國”行政區(qū)名稱的變化,可以清晰地看到秦漢時期“衡山”一詞所代表事物發(fā)生轉(zhuǎn)移的脈絡(luò)。
衡山郡;六安;轉(zhuǎn)移
秦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逐漸消滅東方六國,在征服地域設(shè)置郡縣行政管理體系,以達到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目的,矯正前代霸雄相爭、周天子不能制的弊端。不過由于史籍缺載,歷代學(xué)者對秦郡問題聚訟紛紜,見仁見智,至今難有定論。而秦衡山郡進入研究人員的視野更晚,千百年來諸如裴骃、[1]239全祖望、[2]錢大昕、[3]王國維[4]等史學(xué)名家均未論及,直到民國晚期譚其驤首倡其義?,F(xiàn)代社會不斷出土的具有重大秦史研究價值的簡牘、璽印等史料進一步印證了譚氏的真知灼見。筆者擬在前人已取得的開創(chuàng)性成果的基礎(chǔ)上,對秦衡山郡的設(shè)置、屬縣等問題作一粗淺探討,以期拋磚引玉,深望諸位方家不吝賜教。
如上文所述,譚其驤先生首先指出秦衡山郡的存在,他認為:“《始皇本紀》,二十八年,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衡山與南郡并舉,蓋其時已建郡矣”。他還指出衡山郡為《漢志》所缺,始皇二十六年后析內(nèi)郡置。[5]衡山郡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出土的秦簡、封泥中數(shù)次出現(xiàn),與譚先生的初步判斷相呼應(yīng)。里耶秦簡8-1234號簡載“衡山守章言:衡山發(fā)弩丞印亡,謁更爲刻印”,[6]《秦封泥集》收錄“衡山發(fā)弩”,且該書將其列入“地理及地方職官”類的“郡”屬,[7]岳麓書院藏秦簡1221號簡文曰:“癸行戍衡山郡,居三歲以當法”,383號簡文曰:“河內(nèi)署九江郡,南郡、上黨□邦道當戍東故徼者,署衡山郡”,以此為基礎(chǔ),陳松長先生進一步將衡山郡設(shè)置的時間確定為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8]
秦衡山郡下轄地域在楚國滅亡之前應(yīng)屬楚國?!妒酚洝へ浿沉袀鳌份d:“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1]3268司馬遷將漢代衡山郡及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等地視為南楚,此觀念應(yīng)是戰(zhàn)國時期諸國疆域影響的遺存,因此秦時衡山郡轄地在戰(zhàn)國時代應(yīng)屬于楚國?!妒酚洝こ兰摇份d:“(王負芻)五年,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芻,滅楚名為郡云”,[1]1737楚考烈王于六年(前257)徙居壽春,壽春距秦衡山郡治所邾比較近。在疆域變化頻繁的戰(zhàn)爭背景下,秦于緊鄰敵國都城的地方設(shè)郡是不合常理的,因此筆者冒昧推測秦應(yīng)是在俘虜負芻之后才正式設(shè)立衡山郡,據(jù)方詩銘《中國歷史紀年表》王負芻五年即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0),那么衡山郡應(yīng)是設(shè)置于始皇二十四年“滅楚名為郡”之時。
秦設(shè)置郡縣時,以境內(nèi)產(chǎn)物、山脈、河流及歷史傳統(tǒng)來確定郡縣的名稱較符合歷史客觀規(guī)律?!稘h官儀》曰:“秦用李斯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國,陳、魯、齊、吳是也?;蛞耘f邑,長沙、丹陽是也?;蛞陨搅?,太山、山陽是也?;蛞源ㄔ骱?、河?xùn)|是也?;蛞运觯鸪浅窍碌媒?,酒泉泉味如酒,豫章障樹生庭,雁門雁之所育是也?;蛞蕴柫?,禹合諸侯,大計東冶之山,因名會稽是也。”[9]
追溯歷史,衡山郡灊縣境內(nèi)的天柱山又被稱為衡山,按照《漢官儀》的觀點,結(jié)合秦衡山郡的地理位置,則該郡的命名必然來源于此“衡山”。
《史記·秦始皇本紀》既有“(始皇)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則衡山應(yīng)在當時的淮水之南,毗鄰南郡。漢高祖劉邦封黥布為淮南王,其國都六,下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郡。黥布反叛,劉邦立其子劉長為淮南王,統(tǒng)治黥布的屬地。劉長桀驁不法,自殺于貶謫途中。孝文帝十二年徙封城陽王為淮南王,其后又于孝文十六年,還封故地。同年立劉長三子為王,劉安為淮南王,劉勃為衡山王,劉賜為廬江王。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后,孝景帝于景帝二年徙衡山王劉勃為濟北王,廬江王劉賜為衡山王,王江北。以衡山郡轄地的衡山國既然是在江北,那么衡山郡應(yīng)該是北以淮水為界、南至長江。[10]元朔六年,衡山王因謀反罪自殺,衡山國被廢為衡山郡,漢武帝元狩三年立劉慶為六安王,王衡山王劉賜故地。在上述廢置沿革的過程中,可以看到秦時衡山郡應(yīng)涵蓋漢武帝所設(shè)六安國轄地,《漢書·地理志》載六安國屬縣有六、蓼、安豐、安風(fēng)、陽泉,[11]1638-1639那么其中一些戰(zhàn)國時楚所設(shè)縣應(yīng)該為秦、西漢繼承。后曉榮在《秦代政區(qū)地理》一書中,結(jié)合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考得秦衡山郡領(lǐng)有邾、西陵、鄂、期思、弋陽等五縣,[12]今在其基礎(chǔ)上補得六、蓼、灊等三縣(邾作為郡治所在,地位特殊,因而臚列于下)。
1.邾縣。邾本屬楚國,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太康地理志》注:“楚滅邾,遷其人于江南,因名縣?!盵1]369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故邾城在黃州黃岡縣東南二十里,本春秋時邾國。”[1]319《史記·項羽本紀》載:“番君吳芮為衡山王,都邾?!盵1]316《漢書·地理志》記載邾屬江夏郡,衡山王吳芮都。[11]543-544項羽封吳芮為衡山王,以邾為都城,秦時緊鄰長江,交通便利的邾縣應(yīng)是衡山郡治所。
2.六縣。六本是楚地,《左傳》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東夷。秋,楚成大心、仲歸帥師滅六”。[13]539《史記·項羽本紀》云:“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guān),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1]316不過《漢書·地理志》卻記載:“六安國,故楚,高帝元年別為衡山國,五年屬淮南。”[11]1638《水經(jīng)注》又繼承《漢書·地理志》的觀點,其記載曰:“漢高帝元年,別為衡山國,五年屬淮南,文帝十六年,復(fù)為衡山國,武帝元狩二年,別為六安國,王莽之安風(fēng)也”。[14]716高祖元年淮南王黥布都六,而六又怎么可能同年屬于衡山國,五年屬淮南國呢?
此處《史記》與《漢書·地理志》《水經(jīng)注》的記載明顯矛盾,筆者推測六縣秦時應(yīng)屬衡山郡,且高帝元年沒有劃歸衡山國管轄。漢高祖元年項羽分封諸王時,在“富貴不還鄉(xiāng)如衣錦夜行”背景下,將六縣劃歸本為六人的九江王黥布作都城是完全有可能的,至漢高帝十一年黥布反叛時,六應(yīng)一直是黥布的淮南國都城。而衡山郡的大部分演變?yōu)楹馍絿蓞擒墙y(tǒng)治。且《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載:“(四年)立布為淮南王?!盵1]795《史記·黥布列傳》載:“(六年)布遂剖符為淮南王,都六,九江、廬江、衡山、豫章皆屬布?!盵1]2603可見黥布被立為淮南王是在漢高祖四年,由于戎馬倥傯,天下未定,直到六年才定封。嚴格來講,六縣于漢高祖六年屬淮南國比較合適,可見關(guān)于三部史籍記載抵牾之處,應(yīng)以《史記》為信。
3.蓼縣。蓼亦楚地,《左傳》文公五年“冬,楚子燮滅蓼”。[13]540《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載:“蓼夷侯孔聚 (六年)正月丙午封,三十年薨?!盵11]551《漢書·地理志》記載蓼縣:“故國,皋繇后,為楚所滅?!盵11]1638則蓼為春秋國名,為楚所滅。《水經(jīng)注》有“決水自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東,又逕其北,漢高帝六年,封孔藂為侯國也?!盵14]715蓼縣應(yīng)是西漢從秦繼承而來,秦蓼縣則襲自楚國。
4.灊縣。《史記·吳世家》:“(王僚)十三年春,吳欲因楚喪而伐之,使公子蓋余、燭庸以兵圍楚之六、灊。”[1]1462《漢書·地理志》載灊縣屬廬江郡,其南有天柱山。[11]1569《水經(jīng)注》云:“東會希水口,水出灊縣霍山西麓。山北有灊縣故城?!兜乩碇尽吩唬嚎h南有天柱山,即霍山也,有祠南岳廟?!盵14]773《太平寰宇記》卷一二九 淮南道七曰:“去縣五十里,漢灊縣也,春秋楚之潛邑?!盵15]可見西漢廬江郡灊縣的沿革情況與蓼縣相同,也是由西漢從楚、秦承襲而來。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fēng),幾不得渡?!标P(guān)于此處“衡山”之解讀,一直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一是今湖南衡陽市境內(nèi)的衡山(以下簡稱江南衡山)。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衡山,一名岣嶁山,在衡州湘潭縣西四十一里?!盵1]248二是清人張宗泰、[16]楊守敬[17]認為秦始皇南渡淮水之衡山到達的是天柱山。三是指衡山郡。代表人物有譚其驤、張錫田、[18]周振鶴。[19]另外辛德勇也認為此處衡山“完全可以指山岳而不是郡名,若聯(lián)系秦郡設(shè)置的總體狀況來分析,還是將其認為山岳更加合理一些”。
在吸收前輩學(xué)者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通過考察《史記》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巡游時使用的語詞,并聯(lián)系衡山郡地望,筆者認為此處的衡山應(yīng)是指衡山郡。第一,從所用動詞上考慮。司馬遷在描述秦始皇巡游過程中所登山脈使用“上”“禪”“登”“窮”,比如“上鄒嶧山”“上泰山”“禪梁父”“登瑯邪”“登之罘”“窮成山”,唯有“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例外。反觀太史公描述秦始皇到達郡縣等行政管理單位時所使用的動詞,則大為不同,比如“巡隴西、北地”“過黃、腄”“過彭城”“之衡山、南郡”“之瑯邪”。以此可見太史公在描述秦始皇巡游到達一郡縣與攀登山脈時所使用的動詞是不同的,這種細微差別有助于證明“之衡山、南郡”中的“衡山”應(yīng)是指郡縣一類的行政單位,而非山脈。第二,從巡游路線上考慮。睡虎地秦簡《編年記》載:“【廿八年】,今過安陸?!盵20]安陸當時屬于南郡,今屬湖北云夢縣。[21]將彭城、衡山郡、安陸三者聯(lián)系起來可以完整勾勒出秦始皇當時的巡游路線,因而毗鄰淮水的衡山郡應(yīng)是秦始皇的必經(jīng)之路。綜合以上兩點考慮,“之衡山”應(yīng)是指到達衡山郡。
1.天柱山。漢武帝尊天柱山為南岳,《史記·漢武帝本紀》載:“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岳?!盵1]408東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山澤第十》載:“南方衡山一名霍山,霍山者萬物盛長,垂枝布葉,霍然而大,廟在廬江灊縣?!盵22]《爾雅》:“霍山為南岳?!惫弊ⅲ骸凹刺熘?,潛水所出?!盵23]《水經(jīng)注》:“東會希水口,水出灊縣霍山西麓。山北有灊縣故城?!稘h書·地理志》曰:縣南有天柱山,即霍山也,有祠南岳廟?!盵14]773其又載:“霍山為南岳,在廬江灊縣西南,天柱山也?!稜栄拧吩啤笊綄m小為霍’,《開山圖》曰‘其山上侵神氣,下固窮泉’?!盵14]905-906天柱山被封為南岳,而衡山、霍山是天柱山的另外兩種稱呼,不過后兩種名稱西漢時已不廣泛使用。
3.江南衡山。《漢書·地理志》述長沙國屬縣湘南時有“《禹貢》衡山在東南,荊州山”。[11]1639《續(xù)漢書·郡國志》同樣記載此衡山的存在,“長沙郡下屬湘南侯國東南有衡山”。[25]3485東漢張衡所作賦中多次提及此處衡山,《后漢書·張衡列傳》載衡作《思玄賦》:“指長沙以邪徑兮,存重華乎南鄰。哀二妃之未從兮,翩儐處彼湘瀕。流目夫衡阿兮,睹有黎之圮墳。痛火正之無懷兮,托山陂以孤魂”。[24]1921李賢注引盛弘之《荊州記》云:“衡山南有南正重黎墓?!盵24]1922《文選》收錄張衡《西京賦》:“鳥則鹔鴰鴇,鵝鴻。上春候來,季秋就溫。南翔衡陽,北棲雁門。”[26]聯(lián)系兩賦中具體的語境描寫,張衡以上著作中所說“衡山”皆為江南衡山。
王逸《機賦》有“帝軒龍躍,庶業(yè)是昌,俯覃圣恩,仰覽三光,爰制布帛,始垂衣裳,于是取衡山之孤桐,南岳之洪樟,結(jié)靈根于磐石,託九層于巖旁?!盵27]王氏將衡山與南岳并列表明此處的“衡山”應(yīng)該不是指天柱山,而有可能是江南衡山。崔骃《達旨》有“譬猶衡陽之林,岱陰之麓,伐尋抱不為之稀,藝拱把不為之數(shù)?!盵25]1714李賢對“衡”未有注解,筆者妄揣崔文中的“衡”也是指江南衡山,其與泰山一南一北,行文相應(yīng)。如此解讀,方能符合漢賦意境廣闊、馳騁宇宙之間的特點。
從《漢書·地理志》《續(xù)漢書·郡國志》等文獻對“衡山”的明確記載,及其作為一個重要意象在東漢賦中多次出現(xiàn),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秦滅楚,設(shè)衡山郡于淮水、長江之間,此時天柱山的另一種稱謂“衡山”比較盛行。然而降及西漢中期,“衡山”一詞所指代的對象已經(jīng)開始發(fā)生轉(zhuǎn)移,從漢武帝號天柱山為南岳的記載來分析,遲至漢武帝時南岳的“衡山”名字已經(jīng)開始被“天柱山”所代替,因而“衡山”一名逐漸不為人所用。武帝于元狩二年封膠東康王少子劉慶為王,以衡山郡為其封地,稱六安王,徹底抹去“衡山”元素,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追述西漢地理時并不記載天柱山的“衡山”一名,也是“衡山”一名被棄置的反映。東漢時期,“衡山”作為天柱山的另外一種稱呼已經(jīng)罕為人用,“衡山”指江南衡山為時人所默認,東漢賦中所呈現(xiàn)的“衡山”多指今湖南衡山正是這種觀念的反映。遲至西晉,衡陽郡下設(shè)衡山縣[28]則代表著“衡山”這樣一個名稱已經(jīng)被湖南衡山穩(wěn)定地“壟斷”使用,后世不斷賦予其的歷史文化“頭銜”更是鞏固了它的這一“權(quán)利”。
[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朱鑄禹.全祖望集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483-2494.
[3] 呂友仁.潛研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58-260.
[4] 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534-542.
[5] 譚其驤.長水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
[6] 陳偉.里耶秦簡校釋:第一卷[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2:296.
[7] 周曉陸,路東之.秦封泥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254.
[8] 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郡名考略[J].湖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2):5-10.
[9] 孫星衍.漢官六種[M].周天游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150.
[10]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11-12.
[11]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2] 后曉榮.秦代政區(qū)地理[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9:411-413.
[1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4] 酈道元.水經(jīng)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5] 樂史.太平寰宇記[M].臺北:商務(wù)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0冊:271.
[16] 劉世衎.聚學(xué)軒叢書[M].揚州:廣陵書社,2009:259.
[17] 謝承仁.楊守敬集:第五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149.
[18] 張錫田.秦始皇沒有登過衡岳[J].求索,1983,(2):132.
[19] 周振鶴.西漢政區(qū)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6.
[20]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年記釋文注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7.
[21] 后曉榮.秦南郡置縣考[J].西部考古,2009,(00):196-202.
[22] 王利器.風(fēng)俗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447.
[23] 邢昺.爾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jīng)注疏:下冊,1997:2618.
[24]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5] 司馬彪.續(xù)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6] 蕭統(tǒng).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6.
[27] 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168.
[28] 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457.
[責(zé)任編輯 朱小琴]
The Study of Hengshan Jun in Qin Dynasty—The Change Of Meaning Of Hengshan
CAI Xu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anxiuniversity,Xi’an710119)
Qin established Hengshan Jun and other Juns after exterminating Chu in the the end of Warring-states period.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Hengshan Jun evolved into Lu’an state. There is little extant literature having the record of it, which makes the number of counties belong to it in Qin Dynasty obscure. However, it’s helpful to research the counties of Hengshan Jun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unties of Lu’an state. Further, the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appellation of this administrative region could clarify the meaning of Hengshan.
Hengshan jun; Lu’an; change
2016-07-20
蔡旭(1991—),男,河南商丘人,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歷史文獻學(xué)研究。
K232
A
1008-777X(2016)06-0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