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核心概念——“語文素養(yǎng)”,他們都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條,那么什么是語文素養(yǎng)呢?
課標專家組核心成員崔巒先生認為,“語文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文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教育部華中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的雷實教授認為,語文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wěn)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二位專家的論述最具有權威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語文素養(yǎng)”容納了語文教育的全部內涵。
既然如此,“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比較權威的表述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為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誰又能承擔起培育語文素養(yǎng)的重任呢?我以為是閱讀;誰又是培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呢?我以為還是閱讀。
一、以閱讀為本,提升語言素養(yǎng)
在研究語文學科的性質時,我們不難發(fā)現,“語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征,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應當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要使學生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提高語言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讀書”應當是語文學習的第一任務,應當是每一學生的生活習慣。
古人歷來注重讀書。如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睔W陽修的“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劉彝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蘇軾的“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崩羁喽U的“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边@些言論道出了語文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作為教育者,我們應當如何做呢?
首先,我們應當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和環(huán)境,開展多種多樣的閱讀活動,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喜歡上閱讀,比如打造書香校園、教師帶頭讀書、評選書香家庭;豐富學校的圖書,讓學生有書可讀,比如建好學校閱覽室、設立班級圖書角、編制校本閱讀教材,激發(fā)學生個性閱讀;開展豐富的讀書活動,讓學生找回讀書的樂趣,比如開展“讀書節(jié)”系列活動、開展“每周一詩”常規(guī)活動等等。
其次,我們要獨具慧眼,從煙波浩渺的詩文中選出文質兼美的作品,讓學生從中積累字、詞、句、篇材料,對語言運用規(guī)律進行梳理、總結,建構自己的語言知識;讓學生從中學到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技巧,在母語運用的情境中,改造語言、生成語言、創(chuàng)新語言,推動語言的發(fā)展;讓學生通過積累感悟、豐富自己的學養(yǎng),提升思想文化品位,學會對自然、社會、人文等問題進行深度思考。
讀書是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二、以閱讀為本,發(fā)展思維素養(yǎng)
語文學習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在閱讀實踐中發(fā)展和提升思維素養(yǎng)。
語文閱讀中學生的思維與理科的思維不同,理科的思維側重于深度、準確度和邏輯性。而語文閱讀中學生的思維是一種帶有濃厚文藝性、哲理性的思維,側重于思維的寬度、長度和思辨性。這種思維不是經過師生不厭其煩地分析文本獲得的,而是在自由地閱讀、自由地感悟的基礎上形成的。
讓學生自由地品,品出語文味。引導學生沉浸在精彩美麗的語言文字中,觸摸語言、品讀語言、揣摩語言,感受純正的語文味,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思維就會慢慢形成,其思維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讓學生自由質疑,問出高境界。讓學生別迷信書本,從質疑問難開始,就文本的標題、開頭、結尾質疑,就文本前后的矛盾處、難懂處、標點處、關鍵處質疑,反復如此,學生思維的廣度、寬度和深度就會得到增強。如學生學習《曹劌論戰(zhàn)》之后,對魯莊公“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提出質疑,認為他在重大問題上善于采納正確的意見,不失為一位賢明的君主。這就是一種懷疑精神,值得我們提倡。
讓學生自由地說,說出新見解。語文教師要有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求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的意識,當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時,老師要對他的思考作出正向引導,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特見解,不用別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努力追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午個哈姆雷特”的境界。事實上,越是偉大的作品,內涵越豐富,也越能從不同的角度獲得新的意義。比如一位學生對《紅樓夢》中薛寶釵的認識,就讓我們拍案叫絕:“薛寶釵綜合了林黛玉和王熙鳳的優(yōu)點,她善良,卻有心計;她溫柔,卻能說會道;她身為女子廣讀書籍,有文才;她的性格迎合了那個時代,也最適應那個時代,我們怎能怨她的‘工于心計?”
學生的思維活動經過螺旋上升,把求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推向了更高的層次。
三、以閱讀為本,提高審美素養(yǎng)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語文素養(yǎng)突出的元素。
在語言作品即文本的閱讀中,去發(fā)現美,認識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提升審美品位,是語文教學的另一重要內容。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閱讀是一種審美認知活動,我們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多種形式地讀、有個性地讀,通過理解和玩味、想像和聯想,領悟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內涵,得到怡情養(yǎng)性的審美享受,激發(fā)創(chuàng)造美的沖動。
引領誦讀,欣賞詩文的音樂美。對于優(yōu)美的詩文,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如:配樂范讀、配樂跟讀、小組讀、自由讀、分角色朗讀、背誦等。他們可以欣賞到鏗鏘有力的音調,錯落有致的長短句式,靈動多變的散文特點,巧妙靈活的和緩轉韻,從而激發(fā)他們誦讀的興趣,增強他們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充分領會到文章的韻律美。
細味品讀,欣賞詩文的情感美。文學即人學,人學即情學。感情是詩文的生命,是詩文的靈魂。品讀《孔雀東南飛》,感受劉蘭芝對愛情的忠貞;品讀曹植《白馬篇》,體味作者視死如歸的愛國情懷和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品讀王維《山居秋暝》,感受是詩人向往清幽空靈、自然恬靜的隱士生活;品讀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理解詩人豁達面對生活,樂觀面對挫折的高境界。
開啟想象,欣賞詩文的意境美。詩文中創(chuàng)造的優(yōu)美意境,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的絕佳之處。我們要引導學生捕捉詩文中的意象,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體會作者創(chuàng)造的美妙境界。如元雜劇《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碧?,青云密布;地,鋪滿落花;秋風蕭瑟,北雁南歸;在鶯鶯眼里,片片紅楓化作離人的血淚。秋涼與悲秋融為一體,淋漓盡致地傳遞出戀人痛苦傷別的心緒,構成了情景契合的意境。不僅如此,語文“閱讀”教學中還蘊含著科學美、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哲理美等等,美的因素無處不在。
讀以致用,激發(fā)創(chuàng)造美的欲望。經過長期的文學作品的美的熏陶之后,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向往美、表達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愿望。教師要指導學生模仿美、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按照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作出美的文章。讀了唐詩宋詞元曲,會主動熟悉詩詞曲中的格律,繼而試著寫詩填詞作曲;讀了寫景狀物的散文會試著用筆來歌頌偉大祖國的壯麗的河山;讀了記事寫人的文章會試著抒寫生意盎然的生活情趣,謳歌高風亮節(jié)的人物形象,鞭笞身邊的假惡丑。
四、以閱讀為本,發(fā)展文化素養(yǎng)
在閱讀中,語文素養(yǎng)中的文化傳承與理解有兩層意思。
一是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加以認知和理解、體驗和內化,最終使其得到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脈和靈魂,傳承她不僅僅是一種歷史的責任,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發(fā)展的根基。
當下,流行的“快餐式”閱讀、網絡化閱讀沖擊著我們的青少年,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擔憂。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朱自強用“三多三少”來概括當下青少年閱讀的現狀:功利性閱讀多,情趣性閱讀少;“淺閱讀”多,“深閱讀”少;圖像閱讀多,文字閱讀少。這將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人文素養(yǎng),甚至關系到一個民族文化價值的傳承。
因此,舉辦豐富多彩的閱讀傳統文化中優(yōu)秀作品的活動,應是一種新常態(tài)。比如,帶領學生圍繞一個主題,徜徉書海,品讀經典,體驗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組織教師專門精選經典古詩文,匯編《國學》校本課程,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由誦讀,以詩詞考級、摘抄經典、編寫手抄報、寫讀后感,編制楹聯等形式來深化,甚至還可以將國學經典篇目搬上舞臺演繹話劇、小品等。閱讀活動的豐富化、情景化,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親近歷史、親近傳統,主動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
二是認識和理解外來文化的多元性,尊重、包容它們。對國際文化的理解和做好對民族文化的傳承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比如,開設英語閱讀課程,舉辦“英語特色文化周”:開展讀英語名著,表演英語經典情景劇、觀賞英語原版片,練習給英文片配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感受外國文化、異域風土人情,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意識。
黃鑫,教師,現居四川遂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