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尚勇
通行本李白集有《望廬山瀑布二首》: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jǐn)?shù)十里。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仰觀勢轉(zhuǎn)雄,壯哉造化功。海風(fēng)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罩衼y潀射,左右洗青壁。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無論漱瓊液,且得洗塵顏。且諧宿所好,永愿辭人間。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以上第一首為五古,第二首為七絕。七絕似乎簡單將五古的“掛流三百丈”的“三百丈”乘以十,便有了“飛流直下三千尺”。古代詩歌對此前作品的因襲并不少,但像這種淺層次的改寫卻不多見。由此我們懷疑存在這樣一種可能:通行本署名李白的七絕《望廬山瀑布》雖廣為傳誦,但不是李白的作品,而是晚唐五代或宋初人根據(jù)李白的五言古體改寫的。
支持上述判斷的理由之一是,七絕《望廬山瀑布》因襲五古以及李白他作的地方過多。除七絕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簡單改自五言的“掛流三百丈”一句之外,七絕的“疑是銀河落九天”亦改自五言的“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七絕的首二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亦疑似改自五言的“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明朱諫《李詩選注》卷一二評(píng)論七絕《望廬山瀑布》曰:“銀河九天,亦蹈前意?!笨梢源_信,七絕亦步亦趨地抄襲改寫五古。天才的李白會(huì)如此改寫自己的作品嗎?值得懷疑。
天寶十二載,李白作《秋于敬亭送從侄端游廬山序》,其中述廬山曰:“長山橫蹙,九江卻轉(zhuǎn),瀑布天落,半與銀河爭流,騰虹奔電,射萬壑,此宇宙之奇詭也?!毙蛑小捌俨继炻?,半與銀河爭流”“騰虹奔電,潀射萬壑”分別可視作李白對早年所寫五古中“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空中亂潀射,左右洗青壁”的散文式表達(dá)。而七絕《望廬山瀑布》中的“疑是銀河落九天”則既是五古“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的改寫,又是《游廬山序》中“瀑布天落,半與銀河爭流”的改寫。
更為重要的是,七絕雖改寫自五古,但卻忽略了五古內(nèi)在的邏輯統(tǒng)一性。五古“海風(fēng)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的句子表明,詩中所寫為傍晚至月亮升起的情景;而七絕起句就說“日照香爐生紫煙”,與五言所寫相矛盾。而且,五言古體“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二句,與“江月照還空”句互為照應(yīng)。只有在傍晚入夜月亮升起之時(shí),由“掛流三百丈”的瀑布聯(lián)想到“河漢落”才顯得順理成章;而七絕初日剛上便聯(lián)想到“銀河”,似乎說不過去。又五古并未涉及所謂“川”,而七絕曰“瀑布掛前川”。金性堯《帝遣銀河一派垂》一文說:“次句的‘前川兩字不大好解,似瀑布之前還有川流,有些本子作‘長川,也嫌重復(fù),可能是湊韻?!保ā督鹦詧蚣馕木帯返谌?,中西書局2013年版)若是太白本人據(jù)五古改作七絕,兩首詩怎么會(huì)表現(xiàn)出如此大的差異?李白又有《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薄肚笱律饺税僬裳缕俨紙D》:“但見瀑泉落,如潀云漢來。”七絕對李白廬山瀑布寫作的重復(fù),簡單而可疑,若為李白本人所改寫,的確難以想象。
支持上述判斷的理由之二是,李白同時(shí)代的文人、唐人李詩抄本、現(xiàn)存各種唐人的唐詩選本和唐人詩文評(píng)皆未曾提及七絕《望廬山瀑布》。李白同時(shí)代的崇拜者任華寫了一首《雜言寄李白》,其中說:“登廬山,觀瀑布,‘海風(fēng)吹不斷,江月照還空,余愛此兩句。”所引李白寫廬山瀑布的句子出于五古,而對頗受后世看重的七言“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只字未提。這證明李白的時(shí)代,后來耳熟能詳?shù)钠呓^《望廬山瀑布》可能并不存在。
敦煌遺書P.2567李詩抄本抄有李白詩37題43首,其中只錄五古《瀑布水》,即我們看到的五古《望廬山瀑布》,文字略有異同,未見七絕《望廬山瀑布》。這是唐人手抄的李白詩,年代比今知最早的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早二百多年。按照常理,P.2567的抄寫者如果讀過李白的七絕《望廬山瀑布》,他一定會(huì)在抄一首更長的五古之后隨手將七絕同題之作抄下來;或者徑直抄錄七絕而放棄五古,不太可能忽略這首廣為后人稱道的作品。
此外,現(xiàn)存所有唐人的唐詩選本都未錄七絕《望廬山瀑布》。南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一三:“徐凝《瀑布》詩云:‘千古猶疑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蛑^樂天有‘賽不得之語,獨(dú)未見李白詩耳。李白《望廬山瀑布》詩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故東坡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為徐凝洗惡詩。以余觀之,銀河一派,猶涉比類,未若白前篇云:‘海風(fēng)吹不斷,江月照還空。鑿空道出,為可喜也。”據(jù)葛立方“或謂樂天有‘賽不得之語,獨(dú)未見李白詩耳”之語,似白居易與徐凝不知李白有七絕《望廬山瀑布》。無論出于何種動(dòng)機(jī),若白居易當(dāng)時(shí)讀過署名李白的七絕,他決不可能去表彰徐凝這首格調(diào)卑俗的瀑布詩(參看程千帆《古詩考索·關(guān)于李白和徐凝的廬山瀑布詩》)。這或可說明,中唐白居易的時(shí)代,署名李白的七絕《望廬山瀑布》尚未出現(xiàn)。
支持上述判斷的理由之三是,七絕內(nèi)容本身的疑問:“日照香爐”不可能“生紫煙”。有人說:“此詩描繪的是廬山山南香爐峰及該處瀑布的綺麗景象。香爐峰煙霧繚繞,瀑布順崖懸掛數(shù)十丈,氣勢宏偉,蔚為壯觀。從綠蔥蔥的山澗中飛流直下的瀑布應(yīng)是白花花的山泉,或是‘白練千丈,或是‘銀鏈墜潭,產(chǎn)生的是白霧,怎么會(huì)有‘紫煙呢?其實(shí)是‘日照的原因,因?yàn)槠俨妓溥^程中,會(huì)濺激起無數(shù)水花雨霧,在陽光照射下,由于光線折射,出現(xiàn)五顏六色,使觀看的人產(chǎn)生‘紫煙的視覺。”(黃明亮等編著《趣聞江西》,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這一意見顯然很難成立,“五顏六色”與“紫煙”顯然不同。換言之,瀑布遇日光照射出現(xiàn)的是彩虹,而不可能生出紫煙。論者沒有注意到這一說法的自相矛盾。
明人王祎《開先寺觀瀑布記》記日光照耀香爐峰說:“日初出,紅光盡照香爐諸峰上,諸峰紫靄猶未斂,光景恍惚,可玩不可言也?!敝旖鸪菗?jù)此以為“日照香爐生紫煙”是實(shí)景(《“日照香爐生紫煙”新解質(zhì)疑》,《唐代文學(xué)論叢》1984年第5輯)。按王祎的話不能證明“日照香爐生紫煙”,因?yàn)椤爸T峰紫靄猶未斂”,與“日照香爐生紫煙”并不是一回事。王祎的文章所記為實(shí)寫,“紫靄猶未斂”中的“紫靄”是日光尚未升騰而出之前的景象,日光只能促使“紫靄斂”,而不能“生紫煙”。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四引七絕首句作“日暮香爐生紫煙”,這跟明人王祎的說法一道證明,初日照射下,“香爐”不可能“生紫煙”。苗埒說:“去年游廬山,才知日照原來也是峰名,這詩是寫暮色蒼茫中,遙遙相對的日照、香爐二峰峰頂仿佛如紫煙繚繞,這才更襯托出末二句的瀑布形象,注家注為日光照射,真是隔靴搔癢,‘不識(shí)廬山真面目了。”(《日照何能生紫煙》,《唐代文學(xué)》1982年第1期)此文雖因不明歷史地名沿革而遭到廣泛的批評(píng),但其中所說太白詩寫“暮色蒼?!敝袕]山山峰“紫煙繚繞”下瀑布之景的意見,確實(shí)是值得思考的。
支持上述判斷的理由之四是,七絕與五古的風(fēng)格不相類。關(guān)于五古和七絕二詩之間的關(guān)系,明朱諫《李詩選注》卷一二曰:“李白《瀑布詩》,選言其詳,絕言其概。言其詳者,奇狀異形,無不備舉;言其概者,撮其大體而略其細(xì)目也。選則詳贍而精到,絕則疏暢而明快?!背糖Х蛾P(guān)于李白和徐凝的廬山瀑布詩》分析說:“這是一個(gè)才情橫溢的青年面對著與他所已經(jīng)熟悉了的蜀中山水風(fēng)格很不相同的新境界所發(fā)出的由衷的贊嘆。他用縱橫鋪排的賦體寫了一首五言古詩,‘言之不足,又寫上一首七言絕句,更其集中地刻畫了瀑布本身的令人驚心動(dòng)魄的雄偉形象。絕句顯然是古詩中所表現(xiàn)的景物在詩人構(gòu)思中更其典型化的再現(xiàn)?!鄙厦鎯杉业姆治霾粺o道理,但兩首詩風(fēng)格的差異卻與它們在文字層面的因襲顯相矛盾。詹锳、程千帆和安旗等學(xué)者均以五古和七絕兩首作于李白早年(開元二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之時(shí)),但五古與李白同期其他作品風(fēng)格相近,七絕則大不相同。五古略見稚拙,有欣喜的天仙之氣,末句“且諧宿所好,永愿辭人間”充分表達(dá)了作者出世游仙的愿望(“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敦煌遺書P.2567作“舟人莫敢窺,羽客遙相指”),是李白早年作品不斷表露的思想。七絕則太過純熟,意指不明,看不出表達(dá)了什么明確的感情。而同一時(shí)期,李白所作的其他寫景七絕都與五言《望廬山瀑布》相類,而與七絕《望廬山瀑布》不同。如: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jié),吾將此地巢云松。(《望廬山五老峰》)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以上兩首七言絕句,一者明確表達(dá)了李白的出世之想,一者與李白的行蹤相合,其創(chuàng)作情境能夠很清楚地讀出來。七絕《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二句,的確生動(dòng)形象,氣勢宏大。但我們應(yīng)該考慮該詩的整體,它究竟要表達(dá)什么呢?它所欲表達(dá)的思想感情與李白個(gè)人所處的某種生活境況又有怎樣的關(guān)系呢?這些問題似乎都難以回答。
總之,雖然兩種宋本《李太白文集》都有七絕《望廬山瀑布》,北宋人所編的《文苑英華》《唐文粹》《廬山記》也都收了這首詩,比蘇軾大兩歲的郭祥正在一首懷念李白的詩中也抄了“飛流直下三千尺”一句,但由于上述四項(xiàng)事實(shí),我們大致可以做這樣的推測:七絕《望廬山瀑布》并非李白的作品,它極可能是對李白同題五古的改寫,其出現(xiàn)時(shí)間在晚唐五代或北宋初。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