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桐
小時候,我家住在豐臺區(qū),那里和海淀區(qū)不一樣,沒有高端大氣的商業(yè)區(qū)和富麗堂皇的寫字樓,不過,也很熱鬧。
我家在五樓,因為樓層低,小區(qū)路面上發(fā)出的聲音都聽得清清楚楚,我總為那些噪聲苦惱。早上還沒起床,耳邊就傳來“磨剪子磨刀”的吆喝聲;中午剛要睡覺,樓下孩子們的嬉鬧聲又準(zhǔn)時傳來。
一到傍晚,少不了的就是樓下烤肉串兒的叫賣聲。
羊肉串兒,對我的誘惑很大。那時的我常常拿著大人給的零花錢溜出去買美味的羊肉串兒,為此,我想盡辦法和爸媽周旋。吃羊肉串兒的時候,我的心里樂開了花。
樓下賣肉串兒的是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大叔,穿著米色圍裙,戴一頂米色布帽子,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鏡。大叔的面容總是被烤串兒的煙霧籠罩著,一直看不太清。
他的生意很好,聽大人講,他用的是純正新鮮的羊肉,從不摻假。他做事很認(rèn)真,烤串兒時一絲不茍,有時他會不小心地像對待大人一樣往我的肉串兒里放一些辣椒面兒,看到我被辣得鼻涕眼淚直流時,他總是不好意思地笑笑。
因為分辨不清那些稀奇古怪又花花綠綠的紙幣,我經(jīng)常胡亂地塞給他一大把紙幣,驚訝之余,他總是只拿走綠色的、最小的那張,然后操著豪爽的東北方言說:“小姑娘,剩下的錢你拿好,以后別帶這么多錢出來了?!?/p>
他的攤上總是人很多,夏天生意好的時候,攤上的肉串兒堆得像小山一樣高,旁邊飯館的店主也會抬些桌椅過來,讓客人有地方坐,當(dāng)然也能賣些自家的涼菜。
老爸也漸漸成了這里的熟客,下班之后,他也常常和三五個朋友一起,來幾根肉串兒、幾杯啤酒、幾盤涼菜,樂不思蜀。
轉(zhuǎn)眼間,我已上了中學(xué),而這個攤子也開了至少五年了。
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離開那里兩年多了。
那個賣烤串兒的攤子早已淡出了我的記憶,但最近看了一則新聞,讓我又想起他:×××雞排店,因為使用罌粟殼被查封了。
我堅信世界上的壞人很少。如果某一天,媒體上不再有這樣的新聞,而是像他這樣,依靠誠實勞動、誠信經(jīng)營之人的故事,那該多好啊。
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們身邊不乏這樣勤勞的普通人,只是因為他們默默無聞,大家看不到里了。
教師點評
城市的美化工程開展得如火如荼,街道干凈了、清凈了,可是也少了許多親切的煙火氣,少了許多讓人留戀的市井溫情。
小作者用純凈的心感受著、用細(xì)致的筆描繪著,勾起我們久遠(yuǎn)的記憶:滾滾紅塵中那些漸行漸遠(yuǎn)的平凡善良的普通人啊,你們還好嗎?
(呂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