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在推動倫理消費中始終不忘初心、不斷檢視有沒有達到預期的社會效應和影響,是有責任感的購買“不跑偏道”的基礎保障。
艾博·索瓦爾?之華媒體專欄作家,先后為Ad Age、BrandChannel、InterBrand等撰稿。聯系方式:info@zhstudio.net
購物中心乃至農貿市場或許成為了新的投票站?
在品牌營銷者的不斷“栽培”下,世界各地涌現了越來越多的心懷社會責任感的消費者。據一家名為“GoodGuide”的提供健康消費資訊的機構統計,僅洗發(fā)水一個品類,全球就有290種“附加社會責任感的香波”;其他產品中,不乏130種品牌各異的“倫理洗滌劑”、366種“美德洗碗機”和超過1000種的“道德純粹的早餐麥片”……
各大廣告和公關機構也不遺余力地為“倫理消費主義”(ethical consumerism)推波助瀾。全球最大公關機構愛德曼在2012年即成立了“商業(yè)和社會目標”事業(yè)群,幫助包括百事可樂、星巴克在內的跨國企業(yè)客戶接觸到日益壯大的“公民消費者”群體;該公司披露的調查報告顯示,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有超過70%的部分愿意推動與公益事業(yè)有關聯的品牌發(fā)展、并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選擇品牌時將其社會責任愿景作為重要考慮因素。
這些機構背后則是更多品牌公司的與企業(yè)社會公民相關的動議。
不過最近,亦有若干不同聲音出現,有評估企業(yè)社會責任項目是否能達到其預設目標呼聲的;也有檢視消費的個性特征與公益的社會屬性之間或形成悖論的;還有在反思企業(yè)話語權究竟以何種途徑更能有效地成為一種文化和政治力量的……我們不妨細聽一下這些觀點,再投身做一名公民消費者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