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壽榮
這年頭常常有貌似長者智者以“過來人”姿態(tài)勸喻世人:人到中年一把年紀了,什么不能看開放下呢?為什么還要錙銖必較針鋒相對?為什么不能握手言歡冰釋前嫌?為什么不能濁酒一壺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種忠告看似豁達大度高風(fēng)亮節(jié),是其飽經(jīng)風(fēng)霜歷盡劫波之后的人生徹悟肺腑之言,也確實有一部分忠告當(dāng)真如此,然而也有不少是毫無是非對錯立場觀點的“和稀泥”“搗糨糊”,不惜降低自己為人處世本該堅守的正確準則,去遷就迎合庸劣習(xí)氣,曲意承奉息事寧人,借以營造一團和氣皆大歡喜局面,實屬誤人誤己,貽害無窮。
人過中年,有些抱負的確無法實現(xiàn),有些人事的確無法改變,很容易就會冷卻初心放棄奮斗追求,自覺“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它春夏與秋冬”,從此得過且過,老婆孩子熱炕頭……這可以理解原宥,世人大多凡身肉胎,趨利避害,知難而止,有幾個能矢志不渝、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已?如果人人都能這樣,遍地英雄,這個世界可能會更加動蕩不安——東風(fēng)吹,戰(zhàn)鼓擂,天下英雄誰怕誰?
但放棄奮斗追求甘于平凡安逸,不等于就是否決之前確立的理想目標守則價值。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怎么能因為“看開”“放下”而有意抹平兩者界限、不分曲直是非?錯誤被淡化忘卻,則真理一定會蒙塵遭棄,不被見光;是非不分,必然黑白顛倒指鹿為馬——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由宏觀到微觀,具體到個人,卑劣者沒有幡然悔悟真誠懺悔,怎么能夠握手言歡、相逢一笑泯恩仇?
你無力改變之前嫉惡如仇的人事,你可以偃旗息鼓保持沉默,可以不言不語不爭不斗,可以視若無睹或橫眉冷對,也可以敬而遠之避而讓之——但你不能跟他濁酒一壺冰釋前嫌啊——如此豈非自我打臉繳械投降、同流合污為虎作倀?首鼠兩端騎墻搖擺,為人處世準則底線哪里去了?若如此,你也不過如此而已矣。
人過中年,日薄西山,成功者或許已經(jīng)成功,則不妨舉杯慶賀,告慰平生;若目標初見端倪曙光在望,也不妨畢其功于一役,寄望半生艱辛追求達成正果;至于尚是荊棘滿途前路漫漫,及時抽身林泉歸隱,也是不錯的選擇——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誰又能左右態(tài)勢發(fā)展呢?努力了,付出了,也就問心無愧吧——畢竟歲月不饒人,留得青山在……
人過中年,認識到自己并非萬能神勇所向披靡,知道自己的長處,也知道自己的短板,及時重新規(guī)劃人生走向,應(yīng)該是明智的舉措,力所不逮則量力而為適可而止。所謂“認命”也不全是消極頹廢,其中也有審時度勢順勢而為的正能量。
時光在流逝,消磨的是生命與斗志,但不滅的永遠應(yīng)該是自己當(dāng)初嫉惡如仇剛正不阿的崇高品格——并且,這種品格理應(yīng)隨著年歲的增長世事之洞明而愈發(fā)光芒四射熠熠生輝,愛憎黑白,涇渭分明。無有反思,半點都不妥協(xié);無有懺悔,“一個都不寬恕”——又怎么能因年老體衰落寞失意而屈尊就卑宵小鼠輩、以“看開”“放下”的名義混淆是非曲直美惡善丑?
種什么花結(jié)什么果,誰耕的地收誰家的苗;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天理昭昭,屢試不爽。無力改變現(xiàn)實丑陋,則不妨守身如玉獨善其身,如此“看開”,才能真的“放下”。